環島路線 臺北→臺中/南投→高雄→墾丁→臺東→花蓮→臺北
環島八天,大大小小走過六個城市,是不一樣的景致,所以即使一路顛簸也樂在其中。走過的景點很多,不過也不全是值得記錄的,按老習慣趁著記憶還新鮮,記些給自己印象深刻的大城小事記些風景美食和環島印象,算是自己的隨筆也是給同樣對臺灣嚮往或好奇的朋友們一點心得啦。
Ⅰ 大城小記
臺北
曾聽說冬季要來臺北看雨,對臺灣的第一印象就是臺北細細濛濛的小雨,從今年異常乾冷的南京來到這,覺得這溼溼潤潤的,很舒服。
臺北故宮博物館 與雄偉瑰麗的首都故宮相比,論規模和氣魄的確不能相提並論,不過畢竟也都是南下的國寶,這裡的展品很有特色。鎮管三寶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當中毛公鼎算是比較中規中矩的寶物了,翠玉白菜仔細看上面還精雕細琢了兩隻青蟲,聽說是為了證明,白菜純天然,無農藥……
臺中·南投
南投縣 日月潭 這是臺灣最負盛名的湖泊,登上一艘快艇,水面劃出陣陣波瀾,風吹亂了我們的頭髮。聽說當年蔣與宋最愛來此遊玩,因為這裡和家鄉的西湖的西子湖最為相似。(不過我還是覺得我們祖國大陸有更多更美的湖泊啦)
街頭隨手拍,臺灣的高樓大廈遠遠少於國內的都市,街頭最為常見的交通工具是摩託車,好像沒有一臺摩託車就不是本地人。臺灣街道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乾淨整潔,明亮毫不壓抑。
嘉義 阿里山下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在阿里山腳走一段天長地久橋,留一個小小的念想。
高雄
步行去景點的路上在高雄街頭看到路段被封,一條長長的慢跑隊伍似乎是在舉行什麼比賽,走進才知道原來是一場長跑示威運動,因為這一片政府所有的住宅區因要重新規劃面臨拆遷,居民為了保護從小到大的回憶,自發組織了一場集體運動。
高雄夜市 不同於許多地方,比如加拿大,比如泰國那些圈出一片區域似乎專供遊客觀覽的夜市,這一片夜市依著街道隨性而設,身邊行人不多見,而是來來往往風馳電掣騎著機車的男女,不時停在一個小攤邊,要一份蚵仔煎或是大腸包小腸,然後又戴上頭盔跨上機車揚長而去。
吸了一隻高雄本地貓貓 在街頭偶遇的一隻喵星人,我覺得它的花色好特別,像一隻奶牛,他的主人說這就叫奶牛貓,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小時候偷喝了很多牛奶。
墾丁
一路南下,終於到了寶島的最南端,眺望幾十年前隔著讓多少人魂牽夢繞的祖國大陸的臺灣海峽。這裡的沙灘不似大多海島的細膩柔軟,而是一顆顆五顏六色的小碎石,常看到細小的貝殼和它的大千世界
花蓮
來了以後才發現之前的擔心都是多餘的,這裡沒有一點災後的頹敗樣子,在這個地震最多發的區域,當地的人們習以為常。隔天大亨告訴我們當晚也經歷了一次小震,不過十分微小,當時在酒店寫論文開題時還誤以為是坐車太久暈了一下。
太魯閣公園 面朝太平洋,背靠中央山脈,喜歡遠遠看白浪拍打在崖腳。
坐了一趟臺灣最早一代的「藍皮」小火車,上下車還需要手動開門。鐵路依著太平洋而建,一路上看著長長的海岸線,覺得這種悠悠哉哉的生活真好。
終· 臺北
野柳地質公園 這是我全程最喜歡的地方了,近年來看了不少山河湖海,特別是前段時間在普吉島大大小小的海域泡了一周,對於再看到的很多海景有一些審美疲勞。而野柳這片東海卻讓我眼前一亮。也許是因為陰雨的原因,天色暗淡,海水的顏色不再是碧藍,而是種深沉的藏藍色。海水環抱的不是規則的海灘,而是經過千百萬年侵蝕風化作用形成的狹長海岬。從岬角邊一眼望去是天然形成的造型各異的巖石,幾乎從每一個角落看都是風景。
在最喜歡的地方和媽媽拍了張最喜歡的合照~
在臺北饒河街夜市結束環島。與南部的高雄夜市又是不同的風格。這裡街道狹窄,熙熙攘攘,一些有名的攤位前排滿了曲曲折折的長隊。只可惜晚餐吃得太飽,我只能對著美食流口水啦。
Ⅱ 吃不胖算我輸
說起臺灣一定會想到臺灣的美食,這座島上有太多令人津津樂道的美食,對於吃貨來說真是幸福的天堂了。
來臺北一定會到101,而101可不只是購物的天堂,商場最多人的地方當然是在地下一層的美食廣場,而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這裡八月堂的可頌。可頌的口味繁多,一口咬下去鬆軟可口,甜而不膩,是顏值與口感的雙重享受了。
日月潭碼頭邊是這裡最正宗有名的阿嬤茶葉蛋,當年一個從小在日月潭畔長大的十八歲少女,在這裡一賣就是六十年一甲子。如今阿嬤的茶蛋幾乎和日月潭齊名,慕名而來的遊客下了船就一定要來嘗一嘗這用紅茶、香菇煮的十分入味的茶蛋。不禁想起幾年前流傳在海峽兩岸一個關於茶葉蛋的梗,可能就出自阿嬤的忠實粉絲吧~
作為一點點的忠實粉絲,當然要拜訪一下它的臺灣老爸。一點點就是內地版的五十嵐。經鑑定兩者口感基本一致,不過這裡沒有瘋狂的長隊了。
臺灣很有名的小吃大腸包小腸和蚵仔煎。臺灣大多小吃都是煎炸煮,因為千滾油地溝油的存在我平時是極不喜歡吃油炸小吃的,但大亨說這裡是絕沒有地溝油的,所以即使是油炸食品也能吃出油香的味道。不過老實說在路邊隨手買的蚵仔煎沒有記憶中在廈門中山路那麼讓人難以忘懷的味道哦。
導遊大亨請吃的手工麻糬。到花蓮的時候看到途經路上兩邊清一色的曾記麻糬,聽說這裡的是全臺灣最正宗的手工麻糬。入口軟糯Q彈韌性十足,沒有超市裡買的機器麻薯的齁味,甜度也拿捏的剛剛好。關鍵這是中臺通報友誼的象徵呀!哈哈
臺灣牛肉麵也是一道很有名的小吃,不過除了肉比較大塊,其實內地很多好吃的牛肉麵的味道和它比也不相上下,但作為吃貨打卡還是有必要的。
沒錯,就是便利店裡到處可見的泡麵,當看到普通便利店裡賣的統一快餐面裡的牛肉這麼大塊這麼多(快吃完了才想起來拍,所以看著很少其實挺多)我是很震驚的。這麼多年終於吃到和實物與圖片一致的泡麵了(感動臉)
老媽在這裡最愛吃的就是水果。臺灣生產許多特色水果,例如鳳梨、牛奶棗、蓮霧、釋迦果等等。環島這八天每天最離不開的就是肉甜多汁吃再多都不會上火的鳳梨。臺灣的水果很多都用牛奶灌溉,所以吃起來也是有股淡淡的奶香味,最具代表的就是小蘋果大小的牛奶棗,說是棗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口感和味道,一口咬下去細膩的白肉伴著清甜的汁水迅速在唇齒間散開。
最後記錄的是我最愛的味道在一個休息站停留時導遊大亨指著路邊一個不起眼但有不少人排隊的蔥油餅小攤,我那時不太餓,蔥油餅一向也對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便只買了一個和媽媽分著吃。吃到一半車早已遠離的休息站,我開始後悔沒有多買幾個。一塊鬆軟的麵皮包裹著煎蛋和蔬菜,簡單的食材味道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每咬一口我竟然誇張到忍不住閉著眼睛細細品嚼,文字功底匱乏我不知道該怎樣形容那樣的味道,圖片也忘記拍,總之我覺得是全臺灣最棒的味道,之後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味道,大亨說他走遍了臺灣,也只覺得這裡是最好吃的蔥油餅。
Ⅲ 印象
旅行的運氣在於風景,也在於所遇到的人。因為是成年後第一次和媽媽旅行,也因為遇到了很棒的導遊,很可愛的團客,當然也因為寶島臺灣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這裡土地給了我很多可愛美好的記憶。
客觀地說,要說山河湖海,天然奇觀,這裡和包羅萬象的內地比起是小巫見大巫。但事實上臺灣最吸引我的不是風景不是美食,而是覺得因那個時代因家鄉南京,我與它好像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牽牽連連。小時候讀到余光中的詩,不明白一道淺淺的海峽為什麼能惹得那麼多人聲淚俱下,聽外公外婆說他們的哥哥們當年是如何背井離鄉,如何在思念中一晃度過數十年,又是如何在新時期終於輾轉尋親的舊事,我只覺得很不容易。在臺灣的這八天,聽了很多,看了很多,才明白在我不曾經歷的那個年代,蘊含了千千萬萬個動人的故事。我忽然理解為什麼八十多歲的外婆至今一想到自己的哥哥,一說起臺灣,眼眶忽地就紅了,淚水直打轉地靠在他老頭子肩上,嗚咽著叫自己的哥哥。所以終於,我也踏上了這個有自己的親人為之建設奉獻為之流淚的土地,好像外公外婆的一雙眼睛,替再不能遠行的他們完成一個夙願。
關於團遊
我曾熱衷於自由行,覺得團遊總是有太多時間和路線的限制約束,這次也是為了陪媽媽,省些時間和精力才一起報了旅行團。不得不慶幸自己的好運,一路遇到的都是可愛的朋友,更重要的是遇到很棒的導遊先生,憑著豐富的閱歷廣博的見識,每到一個城市都會跟我們講解當地的風土人情,身為國民黨退役軍人,常從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許多見解和看法。我是個極愛聽故事的人,特別是在這樣和我們有著信息阻隔的地方發生過的許多舊事新聞,或是有趣,或是新奇,或是感動,看到的風景不單單是眼前一張所在相機裡的相片,展現出的是有血有肉的故事。一路顛簸車程因為這些饒有意思的故事不再枯燥,我想這些都是自由行所體會不到的樂趣吧。
朋友放心地去臺灣吧!看看美景吃吃美食聽聽故事說不定還能收穫小小的地震體驗
我想我一定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