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可關注我們
所有歷史消息詳見菜單欄「分類情報」
新年假期來啦,大家終於可以好好犒勞一下自己了!美味大餐是過節的必備項目,在加拿大當然也不例外,小編最近也是長了不少肉……索性就跟大家聊聊「吃」,來看一看有著加拿大「國菜」稱號的美食「Poutine」。
Poutine是個啥?中文的翻譯告訴你的是「肉汁奶酪薯條」或者「薯條奶酪加肉汁」,這麼冗長拗口的名字,你怎麼不用「方麵包肉片奶酪」稱呼三明治或者「圓麵包撒上芝麻夾個牛肉餅奶酪菜葉子洋蔥番茄醃黃瓜」稱呼漢堡呢?意思倒是正確無誤,不過聽著名字就沒什麼胃口。
這也不能全怪翻譯,Poutine(請跟我讀:Poo Ting~~~)的名稱真的很奇葩,在法語中它其實和戰鬥民族的普京總統是完全相同的發音(我所純屬巧合你信嗎?),從含義來說的話,「Poutine」更像我們今天提倡的「混搭」概念。
在英文中大家會把它和Pudding(布丁)混淆,中文裡面有人會音譯成普丁(基本已經八九不離十了),如果你告訴蒙特婁餐店員想要一個「瀑汀」,那麼幾乎是不會點錯的。
說了半天名稱,其實Poutine是一道家常菜(小吃),是魁北克的「獨創」。蒙特婁大大小小的餐館都有Poutine,連連鎖的麥當勞和Tim Hortons也不例外。其中最有名應該是La Fontaine公園旁的La Banquise,這是一家24小時營業並且專門出售poutine的餐館。很多當地人以及慕名而來的遊客,為了嘗到他們家的poutine心甘情願排隊等候。
Poutine的核心構成三大件是炸薯條、奶酪和滷肉汁。油炸好的薯條鋪在盤子底部,撒上大小不一的奶酪塊,最後澆上一大勺熱騰騰的滷肉汁。個人覺得Poutine在某種程度上和西安羊肉泡饃有幾分神似:肉,湯和饃產生的奇妙組合,既美味又實在。不過經過幾十年的演化,poutine也逐漸從最基本的原味演變出無數種奇妙的組合,歸根結底它誘人之處在於薯條要金黃酥脆,滷肉汁黏而不膩,以及奶酪塊在溫度作用下處於既有嚼勁和入口即化之間的狀態。再加上各種各樣的肉(香腸、燻肉、培根…)和配料,簡直是妙不可言。
但是對於只鍾情脆薯條的人來說,poutine就有點非常破壞感官了:黏糊糊、軟噠噠,看著就不咋地。而對於不喜歡薯條和快餐的朋友,那Poutine簡直就是垃圾食品中的戰鬥機了,一堆爛薯條還什麼都往裡加… 有人甚至把它稱之為「The ultimate in French-Canadian junk food」。
Poutine是如假包換的高熱量食品,因為都是土豆、奶酪和肉,讓它成為既接地氣又管飽的不二選擇。設想在天寒地凍的冬天,飢腸轆轆之時來上一份熱騰騰的poutine,那真是一份過癮的大餐。
Poutine行家們認為,薯條必須是用土豆切條而不能使工業加工的,奶酪只能用Cheddar,因為這種奶酪有Q彈的口感,滷肉汁更是現場熬製的精華。在這個基礎上,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澆頭」。在每年春天,蒙特婁還會專門舉辦一場poutine節(Poutinefest)。不但提供各種平時難得一見的創新款式,連poutine的價格都會有優惠,擁躉們都會沉浸在一個節日的氛圍中。
對於Poutine來說那真是愛者大愛,而嗤之以鼻的也不在少數。從這個意義上來看,poutine可真是最有爭議的「國菜」。長期生活在這裡,小編認為雖然美食的評判標準很大程度是取決於個人口味,但Poutine已經更多的成為了一種文化代表,啤酒配poutine成為這裡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標誌,融入很多蒙特婁人的生活中。
從歷史上來說,Poutine如此出名也的確不單單是因為好(奇)吃(葩),它從曾經的土氣到現在變得廣受歡迎,從魁北克的代表變成加拿大的國菜,這其中也有加拿大政府的功勞。聯邦政府為了安撫鬧獨立的魁北克人,通過文化上對poutine的推廣和投入,讓魁北克人更加融入加拿大,而加拿大其他地區的人也潛移默化的接受了魁北克作為加拿大一部分的概念,增強了不同族裔在文化層面上的認同。歡迎點擊連結「魁北克的分分離離」。現在poutine更是漸漸走出加拿大,一直影響到紐約和新澤西,在美國Poutine也是一道名小吃,被稱為「discofries」。
無論如何,poutine作為冬天的經典菜式絕對值得一試,到底是美味還是黑暗料理,還需要各位親自嘗了才知道哦。
PS: 既然聊了半天美食,小編順便誠意推薦「蒙特婁的招牌美味-燻肉三明治 你今天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