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馬
眾所周知,電話的出現讓人們開始很少寫信了,然後郵票慢慢地就成為了一種收藏品了,尤其是簡訊的流行催生了這種最後的生存「空間」,甚至電報都已經「滅絕」了。而智慧型手機的流行,尤其是各種應用場景的不斷被豐富,行動支付開始「走俏」了。這時候,我們發現沒有現金也可以出門無阻了,那麼現金或許會成為下一個被「滅絕」的對象嗎?如果說以前銀行卡的出現有意要消滅「現鈔」的話,還很難做到,但是當行動支付開始流行之後,貌似這種可能性真的可以完成了。
一種新的業態出現進而淘汰另一種業態本無可厚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或許還需要一定的現鈔來應對無法使用者的尷尬,不過,當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都開始支持「無鈔化」結算的時候,我們為何不「笑納」呢?實在是這種「結算」方式太簡單了,更何況我們對於手機的依賴程度本來就很高,隨著更多的移動終端產品的湧現,未來行動支付的方式或許還有很多,除了智慧型手機、手環之外,是不是也可以刷臉、刷指紋等等。當然,目前最靠譜的直接行動支付就可以搞掂很多應用場景了。無論是購物還是娛樂,其實都可以很自由地實現「一鍵化」抵達,簡單完成結算過程。
唯一遺憾的是,還有一些老年人不太會用,或者不太信任這種模式,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這基本就是「標配」了,當然對於老年人或許也會是一個快速接納的過程。要知道以前他們也不認可電話、手機(小靈通)之類的,但如今基本都接受,並且會熟練應用了。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他們也會逐漸接納這些新鮮事物。同時,隨著60、70後的漸漸成為老一輩,80、90成為中堅消費力量之後,任何新鮮的應用都不再會成為障礙。這就是科技進步帶來的一種改變。到那時,真的還需要現鈔嗎?紙幣和硬幣或許逐漸會流向收藏市場吧?
這就和郵票逐漸淡出應用市場一樣,慢慢地紙幣(現鈔)也會成為一種小概率使用的產品,而逐漸被新的應用模式所替代。這就是一種迭代和進步。尤其在國內市場,這種應用場景的搭建實在是太豐富了,而最應該感謝的就是兩大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也就是支付寶錢包和微信支付讓人們徹底接納了行動支付模式,並且開始樂此不彼了。
現在連「老外」都在感嘆,中國行動支付的偉大。據悉,美國《紐約時報》網站近日發表文章稱,「在中國的城市裡,幾乎所有人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支付各種費用。在餐廳,服務員會問你是用微信還是支付寶埋單——這是兩種智慧型手機付款方式——然後才說可以用現金,把它當作第三種付款方式,感覺顧客使用現金的可能性比較小。」更主要的是,這種改變僅僅是兩三年的時間,可見迭代過程多快,人們對於新興應用模式的寬容度也非常高,當然,更主要的是便捷性簡直是太簡單了。讓人省去了很多麻煩事。
據悉,2016年,中國行動支付金額達到5.5萬億美元,是美國1120億美元市場規模的50倍左右。市場研究公司IDC分析師表示「中國的每一個企業和品牌都接駁到了這個生態系統上。」
其實我們也關注到國內市場有一些城市已經開始了「無現金化」應用策略推廣,據悉,杭州、武漢、福州等城市相繼宣布加入「無現金城市」計劃。當然,在有人為手機支付帶來的快捷、便利拍手叫好。也有人擔心還有一些群體,比如老年人等無法跟上無現金化社會的步伐。如果單純地為了一個「模式」而扼殺到其他人的選擇權利的時候,其實對商家,對消費者都不是很公平以及方便的。可以說,消費者擁有自由選擇自己消費結算模式的權利,電子支付可以廣泛存在,但不能消滅現金支付,強勢支付方式不能排擠其他支付方式。更何況,不是推行無現金城市就是邁入數位化,誠然,無現金模式可以帶來一些便利,也能節省一些成本,但要充分考慮到各個群體的利益,也應該充分考慮到各個群體的需求。
其實,無現金社會不是消滅現金,而是既能用現金也能用行動支付。國內很多地方已經實現一部手機就能出門,手機支付還能幫助用戶積累信用,獲得便利的金融服務。但這也不是擠壓現金支付,甚至不接納現金支付的理由。只能依靠市場自身的迭代慢慢催生固有的模式退出市場,應該有一個充分融合的時間周期。而大趨勢是不會改變的,因為科技的進步可以帶來更多的便捷,甚至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生態,對於銷售各種便捷的用戶來說,自然是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