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在極地海洋世界觀看海豚表演。徐仁傑 攝
溫州日報記者 卓揚
走出課堂,觸摸一個更加生動立體的家鄉溫州吧。本月起,溫州市教育局、溫州日報聯合推出「走讀溫州」系列公益研學活動,聚焦溫州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溫商精神、海洋科普等內容,精心推出6條「走讀溫州」研學路線,幫助中小學生在行走中升華對家鄉的情感。
9月20日,溫州第二外國語學校、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溫州市第五十八中學、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溫州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等學校的同學們,走進公益研學第二站——溫州極地海洋世界,認識海洋生命,聚焦對海洋生物的保護意識。
暢遊極地海洋
多維度認識生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從古至今,人們就對神秘的藍色海洋充滿著興趣。來到極地海洋世界,隊員們跟隨講解員暢遊了熱帶雨林區、海底隧道、鰩魚仙境、夢幻龍宮、夢幻水母、極地動物區等展區。在這裡,共展出海豚、海獅、企鵝等世界瀕危物種及國家級保護動物娃娃魚等上萬隻(尾)300餘種海洋生物。
溫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萬榮根化身海洋研學指導師,為研學隊員布置了各式各樣的動物研學任務。各隊員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感興趣的動物進行了多維度的主題探究。比如,在七彩吊魚小組,隊員圍繞「為什麼是彩色的?它不怕被天敵發現嗎?它有毒嗎?」等問題進行探究;在海龜小組,隊員圍繞「為什麼海龜壽命長?哪些海龜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如何仿生海龜?」等問題進行探究;在珊瑚小組,隊員圍繞「珊瑚是動物還是植物?珊瑚與小丑魚是什麼關係?珊瑚對生長環境有哪些要求?」等問題進行探究;在北極狐小組,隊員圍繞「北極狐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北極狐的生存狀況如何?溫州適合養殖北極狐嗎?」等問題進行探究。
在這個第二課堂中,隊員們主動探索海洋、學習海洋知識。從認識對象的維度,探究動物的科屬、譜系、分布、大小、習性、食譜;從探討關係的維度,探究飼養方式、仿生發明、市場開發等。「蔚藍海洋,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畏。海洋是神秘的,是世界上物種最多的地方,今天的海洋研學讓我認識到了海洋的多樣性,也豐富了我的見識。」溫州職專20屆汽修三班劉徵雄說。
親密接觸海豚
培養生態保護意識
海豚救人是天性本能還是見義勇為?在海豚主題探究環節,研學指導師以海豚救人為切入點,帶領所有隊員探討人與海洋和諧共生,助力青少年生態教育啟蒙、生態文化培育與生態意識的形成。「200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調查報告就顯示:現存的大約四分之一的鯨類和海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生存威脅,甚至面臨滅頂之災。」萬榮根建議學生可以在課後,搜集資料建一份海豚電子檔案袋,製作一份海豚科普手冊,設計一份保護海豚的倡議書。
「當老師講到海豚大屠殺的故事時,我的眼前浮現出另一種場景:海面上漂浮著塑膠袋、易拉罐、破餐盒,還有小魚兒的屍體。人們還在海邊嬉戲玩耍。那場面好像缺少點什麼——是人的道德。」溫州二外學生林星燁在筆記本上寫下這樣的研學感受,「保護地球,保護地球上的海洋,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是我們現在的必修課。」
溫州極地海洋世界致力於青少年的海洋科普教育,結合場館資源,開發了走進海洋、探索海洋和保護海洋三大課程主題。通過觀看欣賞、質疑問難、合作探索、記錄歷程等方式,拓展學生的海洋知識,引發學生對海洋的好奇心,增強學生保護海洋的意識,進而讓學生能有機會探究自然、融入社會、發現自我,養成和具備博物認知、實踐創新、探究學習、學會共處、善待生命等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核心價值。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接下來將加大研學方面的投入,計劃於明年春節在四樓開放萌寵樂園。其中,將建設專門面向研學對象的科普多媒體教室,以及獸醫院、實驗室等專業場所,同時開展水母培育、標本製作等一系列研學深化課程。
來源:甌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