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江,滾滾而來,流經重慶主城區時,首先依依不捨地繞著這裡拐了一個「回頭彎」,形成了重慶主城區的最大江灣。而這片山環水抱,上風上水的地方,就是重慶市大渡口區。說起大渡口,很多人往往誤以為1965年才建區的她歷史很短。其實,這片土地歷史久遠,重慶主城最早出現人類足跡的地方就在這裡!
大渡口(來源:大渡口區融媒體中心)
一把手斧,開闢主城人文歷史 大渡口有個地名叫馬王場,坐過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的朋友一定對這個名字不陌生,沒錯,就是馬王場站那片地方。
這片區域,在重慶的考古史上,可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呢!
1978年,這裡曾發現恐龍化石;1983年,文物專家又在此相繼出土尖狀器、刮石器、砍砸器等600餘件舊石器時代文物;4年後,還是在這片土地,出土了現今大渡口區博物館鎮館之寶——舊石器時代石制手斧一枚。
手斧(來源:大渡口區融媒體中心)
有人可能會問了,不就是一枚石頭手斧嗎,有什麼值得寶貝的呢?
要知道,手斧的出現,代表著古人類已經具備了製造、加工工具的智慧,這可是人類進化史上的裡程碑事件!換句話說,重慶主城區是在多久以前開始孕育出早期人類祖先的?這枚手斧就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由於手斧發掘出土的時候,我國還缺少先進檢測手段,歷史考古學家只敢謹慎而保守地將這枚重慶主城區發現得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手斧,認定為出現在2-5萬年前。直到2013年,經過送樣到澳大利亞,用國際公認最權威、最精確的土壤年代檢測分析法,才得出馬王場舊石器遺址的實際年代在80-100萬年之間。
80-100萬年前,是什麼概念?要知道,歷史學上大名鼎鼎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也不過才3萬年。重慶主城人類發展的歷史,藉此得以跨越式提前!這為認識重慶地區遠古地理環境,人口社會組成和規模以及主城區遠古文化的發展序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一個傳說,風水寶地因此得名
根據《巴縣誌》記載,清朝年間,馬王場遠近聞名,是成渝通衢的第一站,向東經楊家坪到重慶,向西經白市驛達成都,過往商賈,川流不息。
如此歷史悠久的馬王場,地名來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這附近居住著一些勤勞的村民,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終日耕作,把高低不平的丘陵墾成了良田。可是有一年春季,時逢大旱,土地龜裂,村民們眼見春耕無望,生計難求,無奈之下只得對天祈禱。
村民們的虔誠跪拜感動了上蒼,天邊倏地飛來一道紅光,眾人抬頭驚奇地看見,剛剛還萬裡無雲的藍天被映得漫天通紅。紅光之中竟是一匹碩大無比的駿馬,只見它雪白髮亮,向東而立,鼻中哧哧噴氣如雷鳴,器宇軒昂。眾人驚詫失色,不知是禍是福,競相跪求「神馬保佑」。那神馬仿佛能聽懂村民的話,轉過頭來注視著腳底下的人們。突然,它原地一轉,長嘶一聲,縱身一躍隨紅光跨過長江,便不見了蹤影。
「哈哈,快看!有水!有水冒出來啦!」從震驚中回過神來的村民們驚喜地發現,剛剛神馬駐足轉身之地,竟留下了三五畝不等的深坑,泉水正汩汩地冒出來,溢出坑面流到農田。神馬的事情很快傳開,為了紀念這匹救民於水火的神馬,馬王場因此而得名。
一個渡口,傳承古道熱腸義舉
大渡口的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個故事,要從一個充滿慈善溫度的渡口說起。
歷史上的這個暖心渡口就在今天的馬桑溪、葛老溪、大渡村一帶。
明清時期,當地有一士紳,感於當地居民出行不便,就在這長江之濱設立了義渡。所謂義渡,就是免費接送過江客商和群眾,為百姓出行提供方便。這件慈善義舉被記錄在了《巴縣誌》裡:「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時馬王鄉士紳捐購田業一股,年租二十餘石,置船二艘,僱人推渡」。
義渡口(來源:大渡口區融媒體中心)
這義渡之風到了清光緒年間,還得到了官方的發揚光大。當時,九宮廟設立了廟會,在修橋補路後剩餘一些錢財,因這些錢財的使用屢次發生糾紛,於是巴縣正堂張判將所剩下的錢財,買了一艘船,僱了一名船夫,在1899年3月12日,正式由官府主持,設立義渡。義渡開設之後,因此處江寬水緩,過渡更為安全,加之還免費,方圓數十裡農民都來此渡江,日久天長,這裡飲食、客棧之類服務行業應運而生,成為重慶主城最大的長江渡口。大渡口,遂因此而得名。
2015年,大渡口區委、區政府決定,重建義渡古鎮。古鎮原有街巷架構、李祝山民居、馬桑溪供銷合作社等歷史遺景被原封不動地修整保留,並於2017年1月24日正式開街。遊客們穿梭在古鎮裡,似乎又重現了百多年前,大渡口人潮湧動,船隻往來不絕的盛況。
往事隨風,雖然今天我們的交通出行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乘渡船過江已成為歷史回憶,但古鎮無言,風貌自存。義渡義舉也早已從簡單的碼頭文化嬗變為以「義」為根本,內涵家國情懷、道義誠信、耿直尚善等眾多普世價值的「新義渡文化」,且日漸融入了大渡口的精神血液裡,給養今人,成為大渡口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一座靈山:成就心誠志堅追求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這是很標準的傳說開篇。在大渡口也有著一座山,山上也有個廟,也留下了神奇的傳說。
這座山就位於大渡口區跳磴鎮東北部,因形狀似傳說中觀音菩薩足下的鰲魚奮翼歸長江,陽光照射,金碧輝煌,故得名金鰲山。
金鰲寺(來源:大渡口區融媒體中心)
鰲為何物?在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中,鰲是與龍、鳳、麒麟、鯤鵬等神話生靈齊名的圖騰,因其具有巨大的託舉神力而備受世人崇拜。
在金鰲山山頂有一座與山同名的神秘寺廟,是為金鰲寺。金鰲寺始建於何時?民間傳說,始於漢末三國時期,最初並非佛寺,宋代才改作佛寺。據清代文人劉道開所撰的金鰲寺碑所記,「寺之創建,元以前,不可考矣。」但僅從可考的歷史來看,金鰲寺也足以躋身重慶十大古剎之列。
光陰荏苒,幾經動亂,金鰲寺目前還剩一尊完整無損的東廚司令灶王府君神像,上殿牆壁上還殘存有明末清初時的壁畫,寺廟院內兩側的房柱上還留有依稀可見的舊時詩句、對聯等。雖不復昔日香火鼎盛,但仍留有不老的神奇傳說引人尋幽探勝。
金鰲寺最神奇的傳說,莫過於乾隆年間《巴縣誌》上都有記載的「十載金鰲九進士」,這裡堪稱是讀書的聖地,進士的搖籃。
因在中國傳統的科舉文化中,高中狀元素有「獨佔鰲頭」之說,或許是為討此口彩,亦或也因此地清淨幽寂,遠離紅塵喧囂,特別適合專心讀書。明、清時期,「鰲頭」之上的金鰲寺便開設了學堂,不少讀書人在此潛心攻書備考,這裡竟然考出了不少的進士。以至於有傳說,只要取寺中古井研磨寫字,就能金榜題名,這口古井也被稱之為「狀元井」。
(作者單位:重慶市大渡口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