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您告知。)
圖文編輯:微莆田論壇(轉載需註明)
臺灣海峽隧道是一項連接臺灣海峽東西兩側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工程設想,目前尚未進入實質性階段。
臺灣海峽是臺灣與福建海岸之間的海峽,屬東海海區,南通南海。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70千米。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千米;南口寬約410千米;最窄處在臺灣白沙岬與福建海壇島之間,約130千米。總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
最短的是北線,起於福建的平潭島,止於臺灣桃園海濱,全長125公裡。最長的是南線,即廈門-金門-澎湖-嘉義海濱,跨海總長約207公裡。中線則從泉州到臺灣臺中。其中的北線方案由於直線距離最短、造價最低,歷史上從未發生過超過7級的大地震,而且兩端接近福州與臺北,可最大限度發揮經濟輻射作用,也最受專家學者青睞。中線的優點是可以讓兩岸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最大化。規劃中的京臺高速是從平潭穿越海峽,在新竹與臺灣公路網相連。當然,最佳方案是從泉州惠安崇武穿越海峽至臺中,這樣對臺灣的社會效益是最理想,對福建方面來說也是最理想。無論是福州平潭至新竹還是廈門至嘉儀都存在著很大的缺點,這南北線對臺灣南北都不會平衡,勢必會激化臺灣南北的對立。
京臺線福建段,線路走向為浦城、建甌、古田、閩侯、福州市區、漁溪、平潭。其中,浦城至建甌、漁溪至平潭的高速已建成。
目前,臺海通道還只停留在專家研討階段,勘探資料還很貧乏,不足以為選線提供充分依據,中國大陸專家多傾向於北線方案,而很多臺灣專家卻傾向於南線方案,在橋隧選擇上也各有傾向。
為期三天的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來自兩岸的32名專家學者出席。本屆研討會將進一步探討建設臺灣海峽通道的意義與可能方案,並爭取形成有關臺灣海峽通道建設的提案草案。
探討中的臺灣海峽通道全長約125公裡至150公裡,將是世界上最長、建設難度最大的海峽通道。
為推進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建設研究,自1998年起,兩岸專家學者已先後舉行了四屆研討會。前四屆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已設計出北、中、南三種方案,即:北線從福建平潭到臺灣新竹,中線從福建莆田到臺灣中部,南線從廈門經金門、澎湖列島到達臺灣嘉義。
據《海峽都市報》消息,從福建平潭島挖海底隧道到臺灣新竹,這是建造臺灣海峽隧道最經濟、最有可能的方案。
有關專家認為,2005年初,交通部公布了今後20年的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其中包括從北京到臺北的高速公路,這意味著臺灣海峽通道建設已列入國家交通規劃。
北線方案:
福清—平潭島—臺灣新竹線,長約122公裡,該線由福清半島小山東—平潭娘宮跨海橋梁及平潭島至臺灣新竹海底隧道組成。歷史上,在該路線場未有超過7級的大地震,現今地震活動性一般,僅5級左右中等地震,頻度較低。
中線方案:
1)莆田笏石—南日島—臺灣苗粟,128公裡,雖歷史上無超過7級大地震,但一般有5~6級中強地震,現今地震頻度略高。
2)泉州惠安崇武—臺中彰化,約127公裡,這一地帶由於臺灣山脈的阻擋,颱風比較少,泉州灣在明朝1604年大地震以來已經400多年的低活躍,地質也比較穩定,水深在40—70米左右,橋隧都很好。
南線方案:
廈門—金門—澎湖—嘉義,長約174公裡,也有5~6級地震,而且長度長。
專家認為:北線地質穩定,線路最短。
www.weiputian.com
微信號:weiput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