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廟」的差別原來在這,搞清楚這一點,以後不怕分不清了
古代人一般都很信奉鬼神之說,有事沒事都要去寺廟中拜一拜,沒事的為自己家人祈福,有事的則去求個心安。其實不管這種形式究竟有沒有用,大家不過求個心理安慰罷了。現代醫學證明,心理安慰的作用還是很強大的。
不過大家大概一直認為,寺廟就是叫做寺廟的吧,其實不然,寺和廟是分開的,長知識了吧!既然寺廟並不是一個統稱,那麼究竟什麼是寺,什麼是廟?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聯繫呢?接下來筆者就為大家解答疑惑。
現在一說起寺廟,大家就會想起供奉的各路神仙和得道高僧,但在古代,寺和廟都是和佛教道教無關的存在。唐朝時有一個「大理寺」,是專門辦案的地方。
廟則是用來供奉有德之人,比如「關公廟」,再比如「孔子廟」。到了西漢時期,有外來和尚來中土宣傳佛教文化,當時的掌權者覺得佛教思想很不錯,於是專門開闢了一塊地方讓人們學習,這個地方,就逐漸被人們稱為「寺」,隨著佛教文化的傳播,「寺」也不再指某種官職或者某個部門,就成了佛教弟子專用場所。
「廟」在一開始的時候供奉的都是當地特色人物,因為那個時候的人認為本土文化十分重要,到了後來逐漸演變成供奉各路神仙。因為信徒的逐漸增多,土地廟,龍王廟之類的廟宇也都開始出現了。人們經常去廟宇中祈福,希望來年風調雨順,土地管地,龍王管雨,古代小農經濟下,土地就是百姓賴以生存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土地和龍王的廟宇最多的原因。
說到這,大家應該也都明白了,「寺」就是供奉佛祖和菩薩的,是外來文化傳播的結果,「廟」供奉的是各路神仙和牛鬼蛇神,是我們的本土文化。也有人直接通俗簡單的認為,寺就是佛教,廟就是道教,當然這樣說也沒什麼大錯。
不過這其中卻有一個特殊的存在,就是觀世音菩薩,一個不僅有寺還有廟的人。大家應該既聽過「觀音寺」也聽過「觀音廟」吧,觀世音菩薩佛道雙修,才會造成這種結果,有的地方還對觀世音菩薩的性別有爭論呢,那麼網友們認為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呢?
本文由新新講歷史原創,內容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