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是湖湘文化源頭、書院文化翹楚、宗教文化聖地和抗戰名城。衡陽有宗教聖地衡山,有蔡侯祠、石鼓書院、湘西草堂、天子墳、杜甫墓、錫巖仙洞、退省庵、歐陽故宅等名勝古蹟,有羅榮桓元帥故居、夏明翰故居、毛澤建墓、歐陽海墓等革命紀念地,有蔡倫、王船山、夏明翰、羅榮桓、曾熙等歷史名人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一、人才輩出衡陽的歷史文化上產生過很多重要影響的人物,或是耳熟能詳的標誌性人物,古有傑出的造紙術發明家蔡倫、傑出的思想家王夫之(王船山)。王船山一生著述800多萬字,經史子集無所不通,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集大成者,其提出的「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的思想至今對我國還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此外,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在衡陽演武坪外西湖寫下《愛蓮說》, 「李芾——血性湖南人的標誌性人物」,「蔣琬——古代第一位湘籍宰相」 等等。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衡陽湧現出了無數志士,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如中國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一代女魂」唐群英,為振興女學竭盡心力;為新中國戎馬一生的羅榮桓元帥;井岡山朱毛紅軍三驍將之一的伍中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烈士;朱總司令夫人伍若蘭;伴衡山青松長眠的毛澤東堂妹毛澤建等。衡陽的文化名人甚多,湖南本土作家甘建華的《藍墨水的上遊》「湖湘文化名人衡陽十字歌訣」對此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一紙聖(蔡倫)、二狀元(何克明、彭浚)、三學宗(胡安國、胡宏、王夫之)、四耆宿(符定一、康和聲、馬宗霍、資中筠)、五書家(歐陽詢、釋夢英、符翕、彭述、曾熙)、六僧道(魏華存、慧思、司馬承禎、懷讓、李泌、敬安)、七賢人(韓愈、李寬、李士真、周敦頤、朱熹、張栻、黃幹)、八畫師(釋仲仁、文徵明、彭麟玉、蕭俊賢、馮臼、符鑄、陳少梅、鍾增亞)、九文士(謝彬、陳衡哲、洛夫、瓊瑤、唐浩明、龍應臺、殘雪、劉和平、海巖)、十世家(衡陽劉家、耒陽羅家、衡山趙家、衡陽王家、衡山聶家、衡山彭家、衡山陳家、衡陽夏家、衡陽陳家、衡南侶家)。衡陽是湖湘文化的發祥之地。湖湘文化的長河源於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他自幼習于衡陽蓮湖書院。湖湘學派的開創者是胡安國、胡宏父子,1129年,胡氏父子正式在衡山山麓開始著書立說、開門授徒,之後的數年中,朱熹、張栻、王陽明等人均在衡陽或遊歷或講學。明末清初,衡陽本籍人士王船山是近代湖湘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將湖湘文化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王船山「在人性論、知行觀及治學思想上直接繼承和發揚了湖湘學派的學術宗旨」,是「湖湘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轉化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如今,石鼓書院、湘西草堂、船山書院等地處處可以探尋到這些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的蹤跡。二、佛道文化並存南嶽佛道並存,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佛、道教史上,南嶽佛、道教佔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傳入南嶽。佛教在南嶽奠基是慧思大師,他於陳光大二年(568)率眾徒40餘名從河南來南嶽。弘法十年,創新理論,成為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三祖。宗派的創立,標誌佛教開始中國化。慧思大師在南嶽開創般若寺(今福嚴寺)、小般若寺(今藏經殿)、大善寺等,留下一系列傳說。慧思大師被喻為南嶽開山祖師。南嶽為禪宗五大宗派孕育之地,產生了懷讓、馬道一、希遷等一批祖師。已故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說:「談中國的佛教離不開禪宗,談禪宗離不開南禪,談南禪離不開南嶽,南嶽是出祖師的地方。」南嶽佛教一千多年來長盛不衰,祝聖寺、福嚴寺、南臺寺、上封寺均被國務院公布為漢傳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三、學院文化濃厚曾國藩有言:「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根據歷史記載,唐代時衡陽有5家書院,當時全國僅有17家書院;宋代時衡陽書院又居全國之最,此時衡陽有石鼓、南軒、文定等著名書院;明代僅南嶽一地就新建書院9所;清代時在全國有影響的除石鼓書院外,還有船山書院,船山書院是清代最著名的書院之一。衡陽書院興盛,尤以石鼓書院聲名最盛。石鼓書院位於「雁城八景」之一的石鼓山,舊為尋真觀,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衡陽士人李寬結廬讀書其上。宋至道三年(997),李寬族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為衡州學者講學之所。景佑二年(1035),宋仁宗根據衡陽郡守劉沆的奏請,賜「石鼓書院」匾額並學田。石鼓書院因為規制完備、御賜匾額、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等因素,與白鹿洞、嶽麓、睢陽書院並列為四大書院。四、中國的抗戰名城衡陽地處戰略要衝、軍事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劉備、孫權曾爭雄衡陽。清初,吳三桂見後周與衡陽。鹹豐年間,曾國藩曾在衡陽才俊彭玉麟的支持下在演武坪和石鼓咀演練出了聞名天下的湘軍勁旅,實現了他與太平軍作戰進行水陸聯合的戰略意圖。因此,衡陽為近代湘軍的重要發祥地。1944年,中國守軍第10軍17000多名壯士,在衡陽人民的全力支持下,面對10多萬日軍的輪番攻擊,孤軍血戰堅守城區47天,殲敵29000餘名,粉碎了日軍三天攻佔衡陽的迷夢,遲滯了日軍南進的作戰計劃,有助於西南戰局的轉捩。但衡陽古城被夷為一片廢墟,全城5萬多幢房屋中僅存5幢,15000餘名愛國官兵和3174名衡陽忠勇民伕為國捐軀,衡陽為此贏得了「抗戰名城」的稱號。其斃敵之多,堅守之久,戰況之烈,被世界軍史學家稱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如今在嶽屏山建有「衡陽抗戰紀念碑」。在整個抗日戰爭中,鮮有以少抗多並殲敵數倍於己的戰役。衡陽保衛戰是中國整個抗戰史上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士兵最多、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為此,毛澤東於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報》發表的社論中指出:「守衡陽的戰士們是英勇的」。1988年,衡陽被批准為湖南省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近幾年來努力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衡陽地處湖南省中南部,湘南的北部,位於南嶽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為「陽」,因此而得名。從王勃《滕王閣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中,可以知道北雁南飛,至衡陽歇翅停回,棲息於市區回雁峰。範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亦有:「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指大雁離開這裡飛往衡陽。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的衡陽為止。因此衡陽雅稱「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