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多年來,黃河保鴇人這支志願者隊伍以「一個都不能少」為口號,通過志願巡護、入戶普法、環境宣教、協助警方出擊等多種渠道,儘可能讓飛來越冬的大鴇等鳥類能夠一隻不少地在來年春季安全返航北方。志願者們的努力得到了當地林業部門、森林公安的大力支持。黃河邊的這群保鴇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了社區生態治理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中的作用。
1.給大鴇溫暖的家
黃河灘的冬夜,總是格外的寒冷,但在河南新鄉黃河溼地一帶,常常可以看到一群冒著嚴寒保護越冬候鳥的志願者的身影。
遷徙至黃河灘越冬的候鳥中,有一種鳥叫「大鴇」,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近年來,由於棲息地喪失、工農業生產和人類活動、盜獵與投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鴇的東方亞種成為鳥類中的「大熊貓」,數量日漸稀少。
作為陸地上最重的飛行鳥類之一,一隻成年雄性大鴇體重能達十多公斤。它們的翅膀若充分伸展開來,可達約兩米。這種雜食性的大型地棲鳥類棲息需要廣闊的平原、草地或田野。
河南新鄉市長垣縣的黃河溼地一帶,自古以來就是大鴇(東方亞種)等遠道而來越冬的候鳥的棲息地。為了生存,每年11月初,它們從蒙古國、內蒙古等地飛到黃河中下遊的河南段來,第二年3月中旬左右,再飛往北方的繁殖地。盜獵分子瞅準了它們的習性,常常聞風而至。在黃河岸邊與盜獵分子作鬥爭的力量中,不僅有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森林公安,還有民間志願者。
宋克明今年55歲,是長垣縣一名普通農民。一說起大鴇,他的眼睛就閃閃發亮。這名憨厚的河南漢子,已經守護這些遠道而來的鳥兒20多年了。談到為什麼要保護鳥類,他說,小時候,這一帶的候鳥特別多。但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他在參與環境調查時突然發現,黃河溼地一帶居然沒有看到多少大雁了。
「我是個普通的農民,也說不出什麼大道理,但我覺得每一個物種的滅絕,肯定都會對自然界造成很大的影響。就衝這一點,我也要繼續幹下去,直到幹不動為止。我想給大鴇一個溫暖的家。」宋克明說道。
有這種想法的不止宋克明一人。很快,當地誌同道合的人們自發地組成民間保護團隊。2016年4月18日,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基金會的支持下,當地正式掛牌成立了一個社區保護地「中華大鴇保護地·長垣」。
2.「遷徙」的護鳥人
宋玉傑也是志願者團隊中的一員。過去5年來,他自己也像「候鳥」一樣,每年隨著大鴇等候鳥「遷徙」:半年在外省打工,半年回老家護鳥。「我做志願者,真是嘗盡了酸甜苦辣」,宋玉傑說,儘管不易,但是幾年下來的保護成果讓他頗感自豪。「附近幾個縣盜獵分子都聽說過我,我只要在這兒,他們就不敢出去。保護候鳥我是認真的,也很玩命,發現哪裡有投毒跡象,我可以整夜整夜地藏在那裡等投毒人出現。不管他們人再多,我從未畏懼過,因為我一身正氣,膽氣壯。」他說。
2018年10月7日,遷徙候鳥的「先頭部隊」飛抵了黃河溼地,捕鳥人也蠢蠢欲動。大鴇生性呆萌,夜間騎著摩託車、頭戴強光燈的盜獵者往往帶著兇悍的獵狗,很容易逮到大鴇。最近時,強光燈只距離二三十米了,大鴇還在呆呆地觀望。當晚,志願者們在保護區發現並協助警方抓獲盜獵者3人,繳獲車輛1臺,捕鳥網3張。10月10日,又是整整一夜的蹲守,最終抓獲兩撥捕鳥人,拆除鳥網4張,解救被捕鳥類29隻。之後,志願者向森林公安報警,將盜獵者及其作案車輛移交警方。2019年入冬以來,志願者們在巡護中發現並移交執法部門十多起,長垣縣刑事立案兩起,封丘縣刑事立案三起,蘭考縣林業執法部門對9名盜獵嫌疑人正在調查中。
「我對野生動物和候鳥的感情深厚,對它們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當候鳥飛走時,我站在空曠的保護區,心裡很失落,很想追隨鳥兒北上。待來年鳥兒即將飛回來的時候,我就早早地結束打工回家,在老家開始宣傳保護鳥類,等著候鳥飛來。」今年10月初,宋玉傑再次結束了在廣東的工作,回到家鄉,開始為保護候鳥志願巡護。明年3月份候鳥飛走後,他將重新出去找活兒。
午後開始巡護,直到翌日凌晨天蒙蒙亮才回家睡覺,這已經成了宋玉傑和很多志願者冬季的生活日常。宋玉傑指出,只有發動更多志願者聯繫公安巡護,開展實實在在的打擊才能有效地遏制盜獵分子。從10月8日至今,這群志願者們為守衛候鳥巡護了上萬公裡,出動志願者上百人次,足跡遍布長垣、東明、蘭考、封丘和開封等周邊地區。
3.跨省聯動共同守衛
保護大鴇這類遷徙的候鳥,絕不是一地、一支隊伍可以完成的,跨地域聯動巡護非常重要。越來越多黃河沿岸地區的愛心人士,受長垣野保志願者的影響,也加入到了愛鳥、護鳥的行列中。
豫魯交界的這段黃河,往西是河南長垣,往東就是山東的菏澤。黃河在豫魯交匯的這片大地上,衝刷出一片南北近百公裡長的灘涂,在這片灘涂上,長期以來栖息著大鴇和雁鴨類等各種各樣的野生鳥類。
李海洋是山東菏澤的一名公安幹警,工作之餘,他幾乎把所有業餘時間都投入到了鳥類保護上。
他與野生鳥類的緣分始於2008年。一天他去集市上,發現有一名農民在賣貓頭鷹(短耳鴞),這隻鳥兒的一條腿被繩拴著已見腫漲。他馬上阻止了這起買賣,並救助了這隻鳥兒。從此,他逐漸走上了保護野生鳥類的道路。
2015年在一次候鳥保護會議上,李海洋認識了宋克明,聽他提到大鴇的狀況不好,當宋克明提議說,「你在救助猛禽的閒暇之餘,能否組織一些志願者,我們黃河兩岸的人共同做保護工作?」時,李海洋欣然應允。然後,他應邀去長垣觀摩、學習如何在白天或晚上進行巡護,回來就開始行動起來。
隨著東岸野保志願者的不斷加入,豫魯黃河兩邊民間保護力量形成了夾擊之勢,在過去三年多創下了不斐成績,成功地協助執法部門破獲了數起盜獵案件,有力地打擊了盜獵分子的囂張氣焰。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這片黃河溼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大鴇的數量也在逐年上升。
今年11月份第一批抵達的大鴇有220隻。近日連續觀察發現,今年來新鄉黃河自然溼地越冬的大鴇創下了新的紀錄,已經超過50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