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興農 石林五棵樹村「點石成金」

2020-09-06 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訊 日前,走進位於石林縣五棵樹村的「居家客棧」,黨員經營戶方芳正在熟練地處理著預訂平臺的訂單。別看她年齡不小、學歷不高,卻眼界不低、點子不少。如今的她能熟練運用網際網路營銷,提高服務質量。通過利用「Booking」等國際化酒店預訂平臺,接受全世界友人的住宿預訂,她還自學英語,現在已經能和外國遊客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

「石林彝族第一村」五棵樹村。

現在的五棵樹村內是客棧民宿鱗次櫛比,隨著旅遊行業復甦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之前五棵樹村位於石林風景區境內,村民生活來源主要靠養羊、景區門口擺攤,難以維持生計。部分村民就通過私帶遊客從村道進景區的手段謀生,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而且制約了石林旅遊產業的發展。

2010年,石林縣在推進保護世界自然遺產地和全域旅遊戰略工作中,充分考慮村集體經濟發展需求和村民增收致富需求,將五棵樹村從景區遷出。為達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發展得好」的目標,在距離景區兩公裡的地方,拿出480餘畝土地,建蓋住房423套用於安置村民、建蓋村集體所有商鋪24000平方米,用於發展村集體經濟。

搬遷後,五棵樹村黨總支為了更好發展集體經濟,成立了石林農工商集團總公司,對五棵樹村集體資產、資源進行規範經營和管理。充分利用五棵樹村毗鄰石林風景區的區位優勢,以「為遊客提供彝族文化風情生活體驗」為價值引領,引導村民拿出自家閒置住房,開辦民族特色客棧、特色餐館等經營項目,著力把五棵樹村打造成景區八方來客理想的旅遊棲息地。

五棵樹村裡的特色客棧。

除此之外,五棵樹村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帶來的信息、商品流通便利趨勢,以彝族手工刺繡、特色農產品、文化旅遊服務等為產業基礎,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動「農產品上網出村、工業品下鄉進村」,拓寬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渠道。通過旅遊產業帶動,發展康旅、農旅、文旅融合的「三大產業」,把五棵樹村建設成為彝族火文化傳承地、密枝文化傳承地、活態阿詩瑪文化產業園、滇中家庭度假目的地。

石林縣作為昆明的城市功能拓展區,旅遊是特色和優勢,農業是基礎和支撐,兩個產業的發展為石林縣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石林縣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堅決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應盡之責,作為「一把手」工程,切實扛起責任擔當,履行主體責任,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扶持壯大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全縣集體經濟「空殼村」已全面動態消除。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翊翔/文 杜文蕾/攝

責編:吳晨萍

編審:楊豔

相關焦點

  • 農田變景與「點石成金」——從一個切片看興文縣旅遊扶貧路
    農田變景與「點石成金」——從一個切片看興文縣旅遊扶貧路 2020-11-27 21: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石林糯黑村、五棵樹村等5個村莊擬入選雲南省2019年度美麗村莊初選...
    省級美麗村莊西山區碧雞街道觀音山社區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鎮糯黑村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街道五棵樹村盤龍區雙龍街道麥衝社區安寧市太平新城街道冊峨村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中屏鎮中屏村盤龍區滇源街道中所村石林彝族自治縣鹿阜街道阿烏村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街道和摩站村嵩明縣楊林鎮官渡社區西村★西山區海口街道海門社區
  • 齊齊哈爾市甘南縣興十四村——龍江第一村 從「三無村」到有23億...
    黑龍江晨報8月15日訊 走進甘南縣興十四村,放眼望去綠意盎然,深吸一口氣,滿是清甜。乾淨的柏油馬路串聯起整個村子,道路兩旁公寓樓、小別墅依次排列。這個當年荒原上「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無一棵」的移民村,如今已經成為涉足農、林、牧、生物製藥等多個產業、產值23億元的龍江新農村建設樣板。這裡曾經「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無一棵」這個「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無一棵」的移民村,人們曾過著挨餓挨凍的日子。直到1972年,23歲的付華廷被推選為興十四村黨支部書記。
  • 農田變景與「點石成金」——從一個切片看興文縣旅遊扶貧路
    農田變景與「點石成金」——從一個切片看興文縣旅遊扶貧路 2020-11-27 21: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雲南石林:美麗「卓切」「彝居」宜人
    五棵樹村委會「五棵樹村以前是在石林風景區裡,經濟發展情況一直比我們小箐村要好,現在搬遷到我們村附近,看他們發展越來越好,不能說不羨慕。」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街道小箐村開餐館的老闆普宗華對隔壁村的羨慕之情流露於表,五棵樹村的發展,也帶動著他家的生意。五棵樹村,彝族撒尼話叫做「卓切」,意為「富有的村子」。基於石林景區旅遊的發展,2010年實施整體搬遷至距離景區2公裡處的新址,又名「石林彝族第一村」。
  • 河南「文殊寺」,海拔一千多米,廟裡五棵古樹成亮點!
    瑤山(原名石人山)於1994年全面開發旅遊。廬山縣委、政府投資10000多人,在趙村、瑤山等鄉鎮修建了石林路,這條路由石人山通往林彪故居(著名的「571」工程,俗稱「秘密洞穴」),背靠瑤山,東臨昭平湖,南臨空軍故居,1995年,在石林路修建時,又重建了文殊寺。文殊寺因寺內五株蒼翠蒼翠的古銀杏樹而聞名。據有關史料記載,周代種植了銀杏。
  • 以農興旅,以旅助農,連山亮出農旅融合「成績單」
    以農興旅,以旅助農,連山亮出農旅融合「成績單」金羊網  作者:  2020-07-03 文旅扶貧是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與其他扶貧方式相比
  • 特色長街宴:石林彝族特色長街宴亮相「三八」婦女節
    為隆重紀念2019年「三八」國際婦女節,3月8號,石林縣婦聯在彝族第一村葫蘆廣場舉行2019年紀念「三八」節109周年暨「全域旅遊齊參與 巾幗建功我先行」文藝活動,彝族特色長街宴首次亮相現場,為營造節日氛圍再塑一道靚麗風景線。
  • 衡陽市珠暉區堰頭村:農旅融合 富農興村
    珠暉區茶山坳鎮堰頭村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緊密結合起來,以農促旅、以旅強農、農旅互促,將鄉村旅遊打造成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今年堰頭村400多畝蜜柚喜獲豐收,預計產量達10萬斤。目前,柚子種植基地可以長期帶動當地40多名村民和貧困戶就業,通過參與分紅等形式讓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是那棵「馬靈光」樹丨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駐...
    我到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已有5年之期。猶記得踏入土槽村時,是在寒風瑟瑟的冬天。泥濘的土路上,留下深一個淺一個的腳印。土槽村有一棵遠近聞名的千年馬靈光樹(白薇樹)吸引著我的目光,直徑約1.3米,高約30米,樹皮細膩光溜,據說在這裡已經1500年了。  到土槽村時,這裡絕大部分入戶路都是泥土路,集體經濟基本為零,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是傳統農業和外出務工。
  • 以農興旅 以旅富農――農旅融合鋪展湖北現代農業畫卷
    新華社武漢6月4日電 題:以農興旅 以旅富農――農旅融合鋪展湖北現代農業畫卷  新華社記者劉紫凌 俞儉 袁志國  「清明,點瓜豆」「穀雨,進茶園」……湖北鍾祥市客店鎮明燈村的「農時路」,一溜形態各異石頭刻著二十四節氣,遊人一路仿佛讀著一首農事詩。
  • 擬與馬祖聯合申遺 連江最大石頭村要「點石成金」
    原標題:連江最大石頭村要「點石成金」 大谷村,連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頭村落   「這裡保留了閩東沿海建築的獨特風格,與海有關,因海而興。」黃端明說,為了防抗大風,村民就地取材,築石為屋,屋頂整齊地壓著一塊塊「壓瓦石」;為了防抗溼冷海風,窗戶多設在高處,窗口內大外小,又有冬暖夏涼的效果;青石小路蜿蜒而上,轉角處可望見海,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可是,這樣一塊「寶地」,也面臨著「消失」的風險。
  • 東川箐口村高山旅遊的脫貧路徑
    氣勢磅礴的牯牛山匯聚了高山草甸、杜鵑花海、冰瀑冰原等豐富的自然景觀,具有較高的旅遊價值。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反覆論證,村兩委認識到:要拔窮根,就必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走旅遊開發的道路,才能帶動廣大群眾致富。「依託現有資源保護與開發,力爭將箐口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旅遊點。這是對箐口村的發展定位。
  • 芥子園畫譜,兩棵樹、三棵樹、五棵樹的畫法講解
    同畫石一樣,畫樹也有一聚法、二聚法、三聚法。在畫樹時,往往也有一棵樹、兩棵樹、三棵樹、五棵樹,及至於成林,所以一定要掌握幾株樹的構圖方法和結合的畫法。猶如扶老攜幼,兩株樹如同聚在一起,要生動,有生命力,要相互呼應,披此顧盼相望。兩株樹的畫法,通常形成一棵主樹,然後畫一株小樹,相依相畏在第一棵樹身旁。如扶老攜幼,兩株樹在結合的時候一定要相互錯開,使它具有動感和美感。切忌平排平行。兩者在畫的過程中,墨色的濃淡要靈活運用和掌握。
  • 膠州大白菜每棵賣到50元 「商標興農」功不可沒
    膠州大白菜每棵賣到50元 「商標興農」功不可沒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3日 17:15 來源:人民網 魯迅先生在《騰野先生》裡提到的膠菜,如今已連續兩年賣到了50元一棵的價錢,這樣的事情在膠菜的原產地山東省膠州市已不算新鮮事了。
  • 一棵荔枝樹 三種致富「經」
    案例聚焦  務農三十年 成了「新農人」  從化區荔枝產業園規劃布局為「三區一園一帶」,建設範圍包括從化區太平鎮、溫泉鎮、街口街和江埔街共4個鎮街,核心種植面積達5000畝,輻射帶動周邊發展荔枝面積10萬畝。
  • 連雲區大竹園村:一片綠葉的「富民興村」路
    自然資源如此豐富,村裡及村民卻一直過著窮日子,村集體經濟薄弱,村莊發展基礎設施不完善,村民幸福感和獲得感低下。2019年,大竹園村乘著全區全面實施「黨建+產業」的東風,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茶農」的發展模式,努力將滿山的綠葉變成富民興村的「金礦」,走出一條「以茶興農」特色致富路。 支部引領,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 全世界最美的五棵樹,其中一棵在中國,日本的那一棵像仙境
    大家好,我是阿知醬,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全世界最美的五棵樹,其中一棵在中國,日本的那棵像仙境。大家都知道,在大自然當中花草樹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對於我們人類來講也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花草樹木不僅可以淨化空氣,甚至還可以幫助小動物繁衍生息,並且還可以用來入藥或者是使用。
  • 道孚八美鎮:變「土」和「石林」為「金山銀山」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縣八美鎮中古村村支部書記其米貢布12月8日表示,當地「興旅遊促脫貧」的路子走對了,村上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據了解,道孚八美鎮地處中國熊貓大道與中國最美景觀大道G318線交接部,是成都平原沿臥龍和四姑娘山這條川西旅遊環線直抵新都橋乃至整個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其境內有一片特殊的黑色石林,當地人稱之為土石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
  • 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從「三無村」到「龍江第一村」
    興十四村於20世紀60年代由山東臨沂地區428位移民所建。改革開放以來,村民大力發展農、林、牧、生物製藥等產業,把當年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無一棵的「三無」荒原變成了如今的「龍江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