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李繼成
2015-09-02 10:28 來源:澎湃新聞
二戰中,歐洲有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反法西斯戰爭保存了實力。而遠在萬裡之外的中國也有類似的宜昌大撤退,為抗戰最終勝利打下基礎。
這與中國航運界的一個重要人物息息相關,他就是後來被毛澤東評價為中國實業界不能忘記的四個人之一的盧作孚。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又恰逢盧作孚創辦的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90周年,由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聯合民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策劃舉辦的「盧作孚的中國夢——民生公司成立90周年」紀念展於9月1日正式開幕。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有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這次展覽主要基於該館館藏的20組相關實物,以及民生公司與重慶市北碚區博物館提供的25件實物,包括盧作孚的兒子盧國綸先生向中國航海博物館無償捐贈的盧作孚生前所使用過的鋼筆、皮箱、大衣等實物,還包括「宜昌大撤退」時民生公司船隊使用的通訊電臺,以及印著「作息均有人群至樂,夢寐勿忘國家大難」十六個大字的民生公司職工宿舍床單。本次展覽利用歷史文獻資料、大量舊照片、船舶模型等,生動敘述新、老民生公司的創建歷史、發展成就、傑出貢獻與愛國精神。
宜昌大撤退時民生公司使用的電臺。盧作孚是中國航運界的民族英雄,1925年民生公司在重慶創辦,並於同年在上海成立分公司,其第一艘船「民生輪」就是在上海建造的。盧作孚從一艘民生輪起家,通過與外國航運勢力競爭,統一了川江航運,收回了內河航權,有「中國船王」的美譽。
抗戰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並確定四川為戰時大後方。大批人員、物資的撤退成了戰時交通運輸的最大問題。
1938年,盧作孚臨危受命,擔任國民政府交通部常務次長,兼任軍事委員會水陸運輸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指揮戰時水陸運輸。他集中民生公司所有輪船,在兩個星期內將四川的軍隊和槍枝彈藥運到宜昌,開赴抗日前線。又從鎮江接運上海、無錫等地撤退的工廠,從南京接運撤退的機關人員和學校師生、儀器、圖書,從蕪湖接運撤退的金陵兵工廠,從武漢接運撤退的所有兵工廠和鋼鐵廠到西南大後方。
蘆溝橋事變爆發後,盧作孚在民生公司內部積極組織全體職工開展各種抗日救亡活動,床單上的字為盧作孚親擬。1938年10月,在武漢淪陷前夕,宜昌有從長江中下遊撤退來的設備、器材近十萬噸,還有3萬多人員擁塞在宜昌街頭等待撤退進川,情況極為混亂。全中國的兵工工業、航空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的生命,都集中在宜昌。盧作孚指揮「宜昌大撤退」,冒著日軍的炮火和飛機轟炸,在40天內將有所戰時物資和人員運至四川,從而保存了中國民族工作的命脈。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依靠一個國家的力量,由一個軍事部門指揮完成。宜昌大撤退則完全依靠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因此,經歷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陽初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至此一例。」
1984年新民生公司重建後,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1985年1月,就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1986年10月,民生公司首次開闢上海至日本航線。1991年,民生公司龍門輪在上海寶山碼頭滿載出口到臺灣的鋼坯,首航臺灣高雄,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上海港和寶鋼集團舉行隆重的首航儀式。1998年,民生公司首次開闢上海至臺灣兩岸三地貨櫃班輪航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抗戰勝利70周年,盧作孚,宜昌大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