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中國版「敦刻爾克大撤退」,盧作孚紀念展在上海舉行

2020-12-15 澎湃新聞

重溫中國版「敦刻爾克大撤退」,盧作孚紀念展在上海舉行

澎湃新聞記者 李繼成

2015-09-02 10:28 來源:澎湃新聞

展覽開幕式現場。

二戰中,歐洲有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反法西斯戰爭保存了實力。而遠在萬裡之外的中國也有類似的宜昌大撤退,為抗戰最終勝利打下基礎。

這與中國航運界的一個重要人物息息相關,他就是後來被毛澤東評價為中國實業界不能忘記的四個人之一的盧作孚。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又恰逢盧作孚創辦的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90周年,由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聯合民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策劃舉辦的「盧作孚的中國夢——民生公司成立90周年」紀念展於9月1日正式開幕。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有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這次展覽主要基於該館館藏的20組相關實物,以及民生公司與重慶市北碚區博物館提供的25件實物,包括盧作孚的兒子盧國綸先生向中國航海博物館無償捐贈的盧作孚生前所使用過的鋼筆、皮箱、大衣等實物,還包括「宜昌大撤退」時民生公司船隊使用的通訊電臺,以及印著「作息均有人群至樂,夢寐勿忘國家大難」十六個大字的民生公司職工宿舍床單。本次展覽利用歷史文獻資料、大量舊照片、船舶模型等,生動敘述新、老民生公司的創建歷史、發展成就、傑出貢獻與愛國精神。

宜昌大撤退時民生公司使用的電臺。

盧作孚是中國航運界的民族英雄,1925年民生公司在重慶創辦,並於同年在上海成立分公司,其第一艘船「民生輪」就是在上海建造的。盧作孚從一艘民生輪起家,通過與外國航運勢力競爭,統一了川江航運,收回了內河航權,有「中國船王」的美譽。

抗戰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並確定四川為戰時大後方。大批人員、物資的撤退成了戰時交通運輸的最大問題。

1938年,盧作孚臨危受命,擔任國民政府交通部常務次長,兼任軍事委員會水陸運輸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指揮戰時水陸運輸。他集中民生公司所有輪船,在兩個星期內將四川的軍隊和槍枝彈藥運到宜昌,開赴抗日前線。又從鎮江接運上海、無錫等地撤退的工廠,從南京接運撤退的機關人員和學校師生、儀器、圖書,從蕪湖接運撤退的金陵兵工廠,從武漢接運撤退的所有兵工廠和鋼鐵廠到西南大後方。

蘆溝橋事變爆發後,盧作孚在民生公司內部積極組織全體職工開展各種抗日救亡活動,床單上的字為盧作孚親擬。

1938年10月,在武漢淪陷前夕,宜昌有從長江中下遊撤退來的設備、器材近十萬噸,還有3萬多人員擁塞在宜昌街頭等待撤退進川,情況極為混亂。全中國的兵工工業、航空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的生命,都集中在宜昌。盧作孚指揮「宜昌大撤退」,冒著日軍的炮火和飛機轟炸,在40天內將有所戰時物資和人員運至四川,從而保存了中國民族工作的命脈。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依靠一個國家的力量,由一個軍事部門指揮完成。宜昌大撤退則完全依靠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因此,經歷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陽初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至此一例。」

1984年新民生公司重建後,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1985年1月,就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1986年10月,民生公司首次開闢上海至日本航線。1991年,民生公司龍門輪在上海寶山碼頭滿載出口到臺灣的鋼坯,首航臺灣高雄,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上海港和寶鋼集團舉行隆重的首航儀式。1998年,民生公司首次開闢上海至臺灣兩岸三地貨櫃班輪航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抗戰勝利70周年,盧作孚,宜昌大撤退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1937年,上海企業大西遷——「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是中國航運史上的一大創造,顯示了盧作孚和民生公司的智慧和創造力。據有關資料顯示,到宜昌淪陷前,民生公司累計運送部隊、傷兵、難民等各類人員,總計150餘萬,貨物100餘萬噸,其中包括兩萬噸空軍器材和廣東炮廠的物資。
  • 中國版"敦刻爾克"宜昌大撤退:全靠航運企業運輸
    ■新華社記者韓振 周文衝  75年前,發生在歐洲大陸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傳奇,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而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前兩年,中國境內也有一場爭分奪秒的生死大撤退:在短短40天內,用極其有限的運力將停駐在宜昌的13萬噸貨物和3萬餘人員轉運至四川,保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和大批人才。
  • 這場中國版的 敦刻爾克大撤退 比諾蘭的那場更偉大
    二戰結束後,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建起了一座敦刻爾克大撤退紀念碑。以紀念在大撤退中英勇獻身的陣亡將士。同時,在如今諾蘭電影的號召力下,國人也了解到了這一場激動人心的大救援。>02先說一句,相比起來,這場中國版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更是挽救了多達150萬民眾的生命,搶運了近20萬噸軍工器材,可謂是拯救了整個中國的命運。
  • 盧作孚領導的中國實業上的「敦刻爾克」
    盧作孚的船隊將當時中國僅存的工業物資轉移到了後方,保全了中國當時最後的一點元氣。但是他立下的功勞並沒有被他所挽救的政府長久地記住。正當民生公司蒸蒸日上時,全面抗戰爆發了。當時盧作孚正在南京,準備赴歐美考察,被國民黨政府留下來幫助制訂撤退計劃。他致電民生公司說:"國家對外的戰爭開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務也就開始了!""二戰"期間曾經出現過幾次戰略性的大撤退,無一不是由政治家或軍事家組織的,而在中國卻出現了一場由民營企業家組織的影響到國家命運的大撤退。上海的眾多工廠、學校和科研機構率先撤出。
  • 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盧作孚在回憶錄中也有記述:「下午總得有幾隻輪船回來,當輪船剛要抵達碼頭的時候,艙口蓋子早已揭開,窗門早已拉開,起重機的長臂早已舉起,兩岸的器材早已裝在駁船上,拖頭已靠近駁船。」一個個難寢的日日夜夜中,盧作孚幾乎每天都要在碼頭上行走,了解每小時每艘船的動向等信息。到了深夜,他還要跑到裝貨的碼頭,去查看船隻情況。
  • 中國版《敦刻爾克》巨作:紀錄片《盧作孚》在重慶北碚開機
    (9月22日,紀錄片《盧作孚》拍攝開機儀式在重慶市北碚區盧作孚紀念館舉行)9月22日,有關這位中國民營企業家盧作孚事跡的紀錄片,在重慶市北碚開拍。這段感天動地的史實及故事,將因此令更多的人知曉。船王的輝煌事跡9月22日,紀錄片《盧作孚》拍攝開機儀式在重慶市北碚區盧作孚紀念館舉行。
  • 中國版《敦刻爾克》巨作:紀錄片《盧作孚》在重慶北碚開機
    (9月22日,紀錄片《盧作孚》拍攝開機儀式在重慶市北碚區盧作孚紀念館舉行)9月22日,有關這位中國民營企業家盧作孚事跡的紀錄片,在重慶市北碚開拍。這段感天動地的史實及故事,將因此令更多的人知曉。船王的輝煌事跡9月22日,紀錄片《盧作孚》拍攝開機儀式在重慶市北碚區盧作孚紀念館舉行。
  • 盧作孚——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而發生在1938年10月至11月之間40天的宜昌大撤退,則是盧作孚力挽狂瀾,親自坐鎮指揮的一場驚心動魄,搶運人員物資撤往大後方的輝煌戰鬥,是他愛國精神最精採的體現。宜昌素有「長江咽喉,入川門戶」之稱。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距武漢直線距離僅300公裡的宜昌便成了通過長江三峽撤往大後方的關鍵之地。
  • 宜昌大撤退
    那些器材是當時整個中華民族工業的精華,是國家僅存的一點元氣,是中華民族得以生存並決定未來反攻的有生力量,全中國的兵工工業、航空工業、重工業、輕工業都集中在這裡。除此之外,還有大批軍隊和給養,故宮南遷的國寶,10萬聚焦在宜昌等待入川的軍政兩界要員及其部下與附屬人員,外加100萬噸左右的零散物資,不計其數的難民,都需要在極短時間內運到西南後方。
  • 重慶珍檔丨盧作孚: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而發生在1938年10月至11月之間40天的宜昌大撤退,則是盧作孚力挽狂瀾,親自坐鎮指揮的一場驚心動魄,搶運人員物資撤往大後方的輝煌戰鬥,是他愛國精神最精採的體現。宜昌素有「長江咽喉,入川門戶」之稱。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距武漢直線距離僅300公裡的宜昌便成了通過長江三峽撤往大後方的關鍵之地。
  • 敦刻爾克大撤退:希特勒命令德軍先頭部隊停止前進
    5月21日,曾經參加過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小船」從英國駛回法國敦刻爾克參加紀念活動。  【編者按】  決定歷史的一瞬是什麼?  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紀念館館長盧西恩·貝恩看來,灰暗的戰爭歲月裡,大撤退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勝利。為了紀念敦刻爾克大撤退,巴黎曾舉行一場花卉比賽,選出全法最美的玫瑰,這株玫瑰就被命名為「敦刻爾克」玫瑰。它聞起來有胡椒的味道,也有淡淡的清香。  「這是法國人民對待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態度——它是成功的。」盧西恩·貝恩說。
  • 古月:小時候兩次見過盧作孚 如今舉辦畫展來紀念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 發   因為小時候有幸兩次親眼見到過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的人格魅力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將先生的音容笑貌、豐功偉績通過畫筆流傳於世,讓後人記住盧作孚,記住那段歷史,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如今,這個夢想實現了,今年是盧作孚誕辰120周年。
  • 敦刻爾克大撤退:敗而不敗的奇蹟?
    最近因一部電影,二戰期間的那次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再度熱了起來。
  • 人性升華——解讀敦刻爾克大撤退
    今天講述的是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反超以往諾蘭燒腦高技術的電影風格,整部電影臺詞很少,基調灰暗卻是閃耀著不同尋常的人性光輝。對比前幾部大片而言,《敦刻爾克》因為超nice的IMAX觀影體驗和簡單的敘事技巧成為諾蘭「偉大」一筆。
  • 歷史上敦刻爾克大撤退能這麼成功,那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剛開始的時候,德軍可以說是天下無敵。德國軍隊向法國軍隊開戰的時間是1940年的5月10日。所以說敦刻爾克大撤退對於英法聯軍來講已經算是幸運的了,如果不是德國戈林的空軍逞能託大,在敦刻爾克戰場上德軍其實完全可以殲滅對方。
  • 那些盧作孚的後人們
    盧作孚孫女盧曉蓉:  看到特刊標題我就哭了  本報訊 (記者 夏婧)「真了不起,無論是黨報還是其他報刊,如此大的篇幅可謂前所未有。」日前,盧作孚孫女盧曉蓉在閱讀本報推出的紀念盧作孚特刊後,為本報發來感謝郵件。她告訴記者,就在紀念特刊推出的當天,盧國綸(盧作孚小兒子)、西南大學教授周鳴鳴,還有北碚兩位作家幾乎同時把報導的網絡連結發到了她的郵箱。
  • 為什麼敦刻爾克撤退載入史冊?
    如果英法軍隊在敦刻爾克被德軍全殲於灘頭,那麼英倫三島的淪陷基本指日可待,歐洲戰場也就毫無希望了,二戰結局恐怕會跟現在大為不同
  • 中國版「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地宜昌:國運決定城運
    宜昌江邊的「宜昌大撤退」紀念雕塑。記者完顏文豪 攝宜昌江邊「宜昌大撤退」紀念雕塑上的大撤退銘文。記者完顏文豪 攝清末宜昌江邊城區照片。曾經人跡罕至的一片墳場,變成了繁華的解放路商業區,江面上鐵輪取代了木船,數不清的中國棉花、布匹遠銷海外,一時間形成萬商雲集之勢。
  • 愛國企業家的典範盧作孚與民生航運公司
    這些機器設備都是從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工廠企業拆遷轉運來的。這些擺放得亂七八糟的機器設備,按盧作孚的說法:「全中國的兵工工業、航空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的生命,完全交付在這裡了。」此時此刻的宜昌,能開往大後方的只有民生航運公司22艘輪船和其他中國輪船公司的2艘輪船,還有幾艘外國輪船。
  • 盧作孚,我們不會忘記
    4月1日,本報「紀念盧作孚誕辰120周年」紀念特刊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他們紛紛來電,或者在網上留言表示,盧作孚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的精神應該代代相傳。  一位叫何德華的讀者昨日下午專程來到報社,神情激動地對記者說,「今天,有關盧作孚的5個版內容很好看,裡面講述盧作孚先生的故事讓人大開眼界!今天的日報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