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2日,美軍第二航空隊司令部下達了一個作戰命令:命令8月6日凌晨由美國B-29轟炸機對日本本土實施原子彈轟炸。共有7架B-29轟炸機參與這次轟炸行動,其中大隊長保羅·蒂貝茨駕駛的一架轟炸機為原子彈載機。
8月6日8時16分,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在日本廣島中心的相生橋不到200米的上空爆炸。蒂貝茨形容原子彈爆炸那一刻,「我們轉過身,向廣島望去。這座城市消失在恐怖的巨大蘑菇雲裡。」
大家想過一個問題沒有,日本城市那麼多,為何廣島成為美軍將廣島定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地?當時究竟將首顆原子彈投向哪裡,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成立了一個「臨時委員會」來專門負責此事。
委員會成員認為,適合投下首顆原子彈應該滿足兩個條件:一、需要具備完整的軍事設施;二、可以最大程度地呈現原子彈的破壞威力,進而對日本產生巨大的震懾效果。
剛開始,大家把首先目標選擇了京都,給出的理由也非常有道理:京都位於盆地裡,街道都是方形網格狀,非常適合評估原子彈的爆炸效果。委員們的這一建議直接被杜魯門拒絕,1945年7月25日,杜魯門最終作出了對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的目標城市。
轟炸城市共有四個備選項,根據優先級的排列順序為:廣島、小倉、新潟、長崎。廣島位於日本的本州島,擁有四百多年的建城歷史。二戰期間,廣島是日本第八大城市,這裡生活著30多萬日本人。從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到日本戰敗投降,這裡一直是日軍指揮中樞之一,二戰期間這裡是第二軍總區司令部所在地和後勤基地,更是日軍兵力集結和發兵之地。
另外,廣島交通非常便利,又是日本出海的重要海港城市。日本陸軍運輸部、工兵作業場以及日本最重要的軍工企業三菱重工等都聚集在這個城市裡。
轟炸當天,美軍先前抵達的氣象衛星發回報告,廣島上空天氣良好,沒有日本戰機出現,而且高射炮的火力也很弱。於是,廣島成為了首顆原子彈的目標。
插一句,當年日本大肆入侵中國,侵華日軍也是從廣島出發的。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座城市跟中國也有一定的關聯。
參考資料:《美國為什麼對廣島投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