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解析2019年中國專利申請量24年來首次下降的背後——質量大幅提升 對經濟發展支撐作用明顯提高
全球專利申請量10年來首次下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基準性年度報告《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顯示,2019年全球專利申請下降3%。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專利申請量的減少。如果不包括中國的數據,則全球去年的專利申請數將增長2.3%。
《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報告涵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告表示,2019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數量為140萬件,與2018年相比下降10.8%,是近24年來的首次下降,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開展了整體監管轉型,以優化申請結構、提高申請質量。
「中國專利申請量24年來首次下降,這是個積極信號。」北京智慧財產權研究會會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慧財產權與科技法研究所所長孫國瑞教授,在12月15日接受採訪時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創新活動的日益活躍,我國專利申請量持續多年保持快速增長,「但我們也看到,龐大的申請量給行政審批部門帶來很大壓力,而且專利質量混雜,其中有大量沒用的專利。」
我國正在從智慧財產權引進大國向智慧財產權創造大國轉變,智慧財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要創造高質量智慧財產權產品,包括核心專利技術、版權精品、知名品牌,實現智慧財產權創造由多向優、由大到強的轉變。」孫國瑞分析,智慧財產權「多而不優」「大而不強」不符合我國新發展理念,也不符合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正如報告所說,專利申請量的下降,是中國主動作為,優化申請結構,提高申請質量的一個表現。」孫國瑞說。
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道,在優化專利申請結構和提升專利申請質量方面,該局通過設立保護中心、優先審查等措施對重點產業關鍵領域給予審查政策傾斜,同時還在突出專利統計指標體系的質量導向、規範地方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動態監測全國專利申請質量、打擊無資質專利代理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這些舉措有效倒逼市場主體規範專利申請行為。
與此同時,我國專利申請結構進一步優化。2019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中,職務發明所佔比重達到91.4%,較上年提高5.1個百分點。發明專利申請在全部專利申請中的比例穩步上升,企業佔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比例達到6成以上,以企業為主的創新主體的專利創造運用能力不斷提高。
該負責人表示,我國專利申請質量有較大提升,專利對經濟發展質量支撐作用明顯提高。
尤其是在一些領域,智慧財產權創造有了較好基礎。目前我國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利申請量增長較快。
「此外,我國專利申請數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部分政府、發明人對申請專利的態度可能正在發生改變。」孫國瑞說,在我國智慧財產權事業發展初期,很多人對專利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採取系列措施,鼓勵發明人申請專利,「但逐漸地,專利數量成為考核指標,在一些地方,出現了『為申請而申請』的情況,甚至有用財政資金來補貼專利申請的現象,這是需要改變的。」
「能創造價值的專利才有意義。」孫國瑞說,當這樣的意識逐漸普及,我國專利含金量會越來越高,也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推動了新技術的採用,促進了日常生活的數位化」,進一步刺激了對於智慧財產權工具的長期需求。鑑於智慧財產權與技術、創新和數位化之間的緊密聯繫,在後疫情時代,智慧財產權有望在更多國家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記者從知識產權局獲悉,整體來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創新主體的發明專利申請在受到短暫影響之後,迅速企穩回升並始終保持積極發展勢頭。其中企業申請增速更是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表明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在國家相關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始終在積極應對疫情、加大創新力度、對衝疫情影響。在企業良好勢頭的帶動下,預計2020年全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將呈現較為積極的正增長態勢。(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