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壇俱樂部身價排行榜前兩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曼城的身影。
截止到目前,曼城全隊總身價達到了10.8億歐元,僅以微弱劣勢落後於紅軍利物浦,排名世界足壇第二位。
對於曼城主教練瓜迪奧拉來講,俱樂部給他的支持是絕大部分同行所夢寐以求的,他也為球隊帶來了相應的回報:兩次英超冠軍、1次足總杯冠軍、3次聯賽杯冠軍……
儘管在洲際賽場上的表現始終難以讓人滿意,但曼城至少保持著在國內賽場的統治力。令人意外的是,這種情況在本賽季發生了大轉變:截止到聯賽第11輪結束,曼城僅僅取得5勝4平2負積19分的成績,排名聯賽第9位。
從某種程度來講,此時的排名較之賽季初期已經有所上升。如上圖所示,由於少賽一場,曼城在英超第四輪結束後一度只能排在第14位,完全顛覆了以往在聯賽中高歌猛進的形象。
為什麼曼城本賽季在聯賽中的表現有所下滑?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很多,其中之一值得我們的深思。
大衛·席爾瓦被廣泛認為是曼城隊史最優秀的球員之一,效力藍月軍團的10個賽季間,大衛·席爾瓦獲得了4座英超冠軍獎盃、5座聯賽杯冠軍、3座社區盾杯冠軍以及兩座足總杯冠軍。
離開曼城後,大衛··席爾瓦選擇重回西甲,籤約了皇家社會。截止到西甲第13輪結束,大衛·席爾瓦作為球隊的絕對主力出場10次,取得了1進球2助攻的數據。
單從數據來看,大衛·席爾瓦的表現似乎沒有多麼亮眼,但如果細細觀看其比賽,可以發現大衛·席爾瓦對於皇家社會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正是依靠著大衛·席爾瓦在中場的組織調度,皇家社會的整體攻防節奏愈發明朗化,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流暢進攻逐漸呈現在球迷眼前。
事實證明,一位世界頂級的中場足以盤活整支球隊。截止到西甲第13輪結束,皇家社會取得了7勝5平1負積26分的成績,出人意料排名西甲第一位。
從詳細的攻防數據來看,皇家社會在13場聯賽中攻入23球,場均進球數達到1.77個,排名聯賽第2(僅次於馬德裡競技);與此同時,他們在13場比賽中僅僅丟了6個球,場均丟球數為0.46個,是聯賽中防守第二好的球隊(僅次於馬德裡競技)。
大衛·席爾瓦的離開對曼城有什麼影響?
大衛·席爾瓦離隊前,他和德布勞內經常組成433陣型中居前的兩名中場,大衛·席爾瓦居左、德布勞內居右。當球隊處於控球狀態時,大衛·席爾瓦與德布勞內會連續上壓,保持對於對方後防線的壓迫感。這樣一來,球隊的陣型就由首發的433轉換為前場控球能力更強的235陣型。
有的朋友看到這裡或許有一絲疑惑:大衛·席爾瓦與德布勞內儘管會在進攻中大幅前壓,但真正進入禁區的次數其實並不多,為什麼筆者稱D席與德布勞內的前壓會給對方後防線帶來壓迫感呢?
原因很簡單,憑藉著大衛··席爾瓦與德布勞內的壓上,曼城可以輕鬆在對方防守三區構建出三個瓜迪奧拉強調的「三角形傳控體系」。
如上圖所示,當兩名中場前插後,處於左側的大衛·席爾瓦與己方中鋒、左邊鋒構成了一個「三角形傳控體系」;而處於右側的德布勞內與己方中鋒、右邊鋒構成了另一個「三角形傳控體系」;與此同時,大衛·席爾瓦、德布勞內和己方中鋒本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傳控體系」。
由於球隊處於控球進攻狀態下,瓜迪奧拉有時不會過於強調讓兩名邊後衛高速插上要球。為了保護大衛·席爾瓦、德布勞內前壓後留下的中場空檔,他會命令兩名邊後衛留在中場,與後腰費爾南迪尼奧構成全新的中場三人組,此舉既可保護進攻線身後的大片空檔,也能為大衛·席爾瓦等人增加一個向後傳遞點,進攻組織因此更加具有層次感。
說回前場,大衛·席爾瓦與德布勞內前壓後,不必太過擔心於中場的防守攔截,因此可以肆意發揮出自身在威脅球傳遞、組織調度方面的功力。
不過我們不能將大衛·席爾瓦與德布勞內完全混為一談,兩人雖然都是當世最為頂尖的中場巨星,但技術特點以及比賽習慣其實還是有著不小的差別。
大衛·席爾瓦完美繼承了西班牙足球所強調的細膩,他的身體對抗能力雖然難言頂級,但其護球持球能力卻始終位居頂尖行列。正是憑藉著出眾的拿球技術,大衛·席爾瓦可以在恰當時刻不選擇一腳出球,而是控制住皮球等待對方逼搶。
這一技術策略的目的非常明確,即通過細膩的傳球能力調度對方防線的整體站位,從而為其它位置上的包抄隊友拉扯出更大的空間。換而言之,當大衛·席爾瓦拿到皮球後,並不一定要傳出一些撕裂防線的「手術刀傳球」,而可以利用自己的拿球能力吸引防守注意力,從而幫助身旁的隊友獲得更大的拿球操作空間。
如上圖所示,在面對雷丁的比賽中,大衛·席爾瓦於中場拿球後佯裝起腳遠射,實則悄然將皮球直塞到右側的中鋒哲科腳下。
由於大衛·席爾瓦在中場中路的持球極具欺騙性,逼迫雷丁後防4-5人內收至中路封擋。這樣一來,哲科所處的右側瞬間暴露出巨大的肋部空檔,大衛·席爾瓦的威脅球傳遞能力就此有了發揮空間。
我們再來看大衛·席爾瓦面對維岡競技時的一次個人表演。如上圖所示,當大衛·席爾瓦接到阿奎羅的回傳後,並沒有急於將皮球分給異側處於空位的隊友。很明顯,這位西班牙國腳對於自己的持球盤帶能力有著充足的自信,他在拿球後面對三人包夾的情況下靈巧拉球,隨後順勢突破包圍圈。
此時的大衛·席爾瓦獲得了直面對手後防線的機會,這位西班牙球星隨後充分利用對手雙中衛之間的肋部空檔,直塞助攻阿奎羅單刀破門。
相較於大衛·席爾瓦,德布勞內更加像一名非常典型的「威脅球傳遞專家」,無論是局部區域內對於空檔的利用還是外圍純粹的45度傳中都是他的拿手好戲。
筆者統計了兩人自2017-2018賽季到2019-2020賽季的各項組織數據,綜合來看,大衛·席爾瓦與德布勞內的場均助攻數非常相近,但大衛·席爾瓦的場均成功傳球數卻遠遠高於德布勞內,來到了70.3次,德布勞內僅有59.7次;從場均成功長傳數來看,大衛·席爾瓦達到了4.8次,遠遠少於德布勞內的9.54次。
前文說到,德布勞內不僅善於中路的威脅球滲透,其在邊路的傳中同樣極具威脅。在2017-2018賽季到2019-2020賽季間,德布勞內的場均傳中數達到了0.64次。比較來看,大衛·席爾瓦就很明顯不是一位習慣在邊路傳中的球員,這位西班牙國腳在2017-2018賽季到2019-2020賽季間的場均傳中數僅僅只有0.14次,在隊內排名倒數。
上述這一理論從兩位球員的熱點圖也可以得到體現,如圖所示,德布勞內的活動區域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場;反觀大衛·席爾瓦,他的位置則相對更加靠近左路,覆蓋面積遠遠小於德布勞內。
從上述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出,德布勞內與大衛·席爾瓦在進攻端的貢獻都非常卓越,但兩位球員的比賽特點、技術意識都有著較大的差異。正是由於這種差異的存在,曼城的整體進攻效果在大衛·席爾瓦離開後出現了些許下滑的跡象。
為了填補大衛·席爾瓦離開後留下的空缺,瓜迪奧拉開始嘗試陣型以及人員方面的全新部署。在上賽季的英超聯賽中,433是曼城最崇尚的陣型,瓜迪奧拉在38場比賽中使用了多達20場433陣型,433陣型使用率達到了53%。除了433陣型之外,曼城在上賽季還使用了10次4231陣型、6次4141陣型以及兩次3421陣型。
時間到了本賽季,曼城使用433陣型的次數明顯減少。截止到英超12輪結束,藍月軍團僅僅使用了3次433陣型,且戰績也難以讓人滿意:1勝1平1負。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之下,瓜迪奧拉使用4231陣型的次數明顯增多,截止到目前他已經使用了6次4231陣型,使用率超過50%。
大衛·席爾瓦離開後,他經常活動的左路被福登、貝爾納多·席爾瓦所接過。不過總體來看,這兩位球員的比賽作風以及技術特點都更加偏向於德布勞內一派,即通過大面積的覆蓋跑動策應進攻,類似於大衛·席爾瓦這樣通過大量傳球控制比賽節奏的特點並不鮮明。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瓜迪奧拉開始委派兩名後腰承擔更多的傳遞任務。本賽季的曼城開始更多使用4231陣型,處於雙後腰位置的羅德裡以及費爾南迪尼奧(或者京多安)的傳球數大幅上升。
我們拿羅德裡為例,如上圖所示,羅德裡在2018-2019賽季的場均傳球數僅有56.7次,加盟曼城後,強調皮球控制的瓜迪奧拉給予了羅德裡更多傳球組織任務。2019-2020賽季,羅德裡的場均傳球數達到了73.7次,可以排到同位置所有球員中的第2位;時間來到本賽季,羅德裡肩上的傳球任務進一步增多,他的場均傳球數達到了81.5次,牢牢佔據同位置首位。
從某種程度來講,雙後腰的加入的確彌補了大衛·席爾瓦離開後留下的缺口。截止到目前,曼城全隊的總傳球數為7132次,排名英超第三。儘管這一份排名較之曼城上賽季依舊下滑明顯,但考慮到大衛·席爾瓦在中場組織端的重要性,瓜迪奧拉本賽季最初的應對還是頗有成效的。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衛·席爾瓦在控制比賽端的作用僅僅依靠雙後腰的幫助是無法彌補的。原因非常簡單,雙後腰的拿球位置畢竟遠離前場,命令他們大幅上壓參與前場傳導也不太現實(會暴露出巨大的身後空檔)。因此,雙後腰的所謂傳導往往無法直接威脅到對手的防守三區,對方的防守壓力將大幅減少。
上面這張圖片分別是曼城2017-2018賽季至2019-2020賽季以及本賽季的中場組織概略圖,可以發現,擁有席爾瓦的曼城傳遞區域明顯更加靠近前場,而失去了席爾瓦的曼城傳遞次數不僅下降,傳遞區域也逐漸趨於後方。
有的朋友或許會有不解:曼城在進攻線並不缺乏好手,馬赫雷斯、斯特拉、費蘭·託雷斯乃至於邊後衛位置上的坎塞洛、沃克都具備極強的進攻能力。從數據來看,德布勞內本賽季已經完成了25次關鍵傳球,排在所有球員中的第2位;馬赫雷斯本賽季已經完成了22次關鍵傳球,排在所有球員中的第5位。與此同時,作為邊後衛的坎塞洛本賽季已經完成了16次關鍵傳球,排名所有球員中的第16位。
毋庸置疑,曼城並不缺乏進攻好手,但從技術特點來看,這些球員無法像大衛·席爾瓦一樣在中路調度全局、控制比賽節奏。
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之下,前場的組織疏導、威脅球輸送更多被施加於德布勞內之身,這位比利時國腳雖然貴為「世界第一中場」,但一人身兼數職難免有疏忽之處,曼城的進攻質量以及威脅度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
首先,德布勞內所承擔的接球空間大幅增加。從熱點圖來看,上個賽季的德布勞內雖然已經展現出活動範圍廣闊的特點,但其核心活動區域還是更加靠近右路。到了本賽季,德布勞內的活動區域更加平均,已經無限趨近於左右對稱。
其次,德布勞內在場上的定位更加偏向於「威脅球傳遞人」,類似於節拍器的效果是他所欠缺的。如上圖所示,除了2018-2019賽季(因傷大量缺席比賽),德布勞內單賽季的助攻數、創造絕佳機會次數、場均關鍵傳球次數都可以排在同位置前二。不過由於威脅球傳遞的嘗試必然帶有一定風險,因此德布勞內每個賽季的傳球成功率並不高,基本上都在同位置十名開外。
到了本賽季,德布勞內不僅要承擔前場大量的威脅球傳遞任務,還需要在中場控制節奏、統籌全局。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作為曼城的進攻核心,德布勞內往往還需要在進攻過程中前壓至禁區外圍乃至于禁區內。這樣一來,中場區域的節奏控制往往需要雙後腰來承擔,而雙後腰的大幅上壓又會暴露出巨大的身後空檔,這就側面違背了瓜迪奧拉使用4231陣型的初衷。
如若球隊使用進攻實力更強的433陣型,前場的諸多隊友的確可以通過回撤減輕德布勞內的組織壓力。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433陣型畢竟只有一名後腰,如若前場傳導出現失誤從而給予對手反擊機會,僅僅依靠一名後腰是很難完成成功防守的。
在曼城0-2輸給熱刺的比賽中,白百合的第二個進球便來自於快速反擊。如上圖所示,當熱刺中鋒凱恩在中場拿到皮球後,原本高度上壓參與傳遞的後腰羅德裡難以及時回位,致使曼城中後場之間暴露出巨大的空檔。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之下,凱恩得以輕鬆將皮球轉移至邊路,最終洛塞爾索拿球後低射遠角得手。
自使用433陣型被熱刺2-0擊敗後,瓜迪奧拉在之後的比賽中全部選用4231作為首發陣型。在0-0戰平曼聯的焦點戰中,瓜迪奧拉希望通過雙後腰的存在遏制曼聯的陣地進攻,從費爾南迪尼奧與羅德裡的熱點圖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前壓力度遠不如以往,瓜迪奧拉將更多的組織任務交給了德布勞內。
儘管如此,曼城攻防兩端的問題依舊沒有被完全解決。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前場的持球組織人明顯不足,德布勞內在統籌調度的過程中常常受到多人的包夾逼搶。與此同時,由於曼城在前場對於皮球的控制力有所下滑,曼聯的反擊機會側面增多,即便雙後腰組成的中場防線也暴露出不少空檔。
如上圖所示,當弗雷德控制住皮球後,僅依靠德布勞內一人之力難以阻礙其向前傳遞。此時的曼城雙後腰羅德裡、費爾南迪尼奧之間暴露出巨大的肋部空檔,且沒有分兵限制弗雷德的出球以及博格巴的接球。
最終弗雷德的傳遞輕鬆撕開了雙後腰構成的肋部防線,而博格巴拿到皮球後進一步向前找到拉什福德,幫助其獲得直接打門空間。
縱觀曼聯此次進攻,自弗雷德在己方半場拿球到拉什福德打門僅僅通過兩腳傳球,而曼城在此次防守中並不缺乏防守球員。之所以防守如此輕易被「洞穿」,一部分原因自然來自於雙後腰選位不力,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前場控球力下降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寫在最後
隨著瓜迪奧拉在短暫迷茫期合理做出調整,如今的曼城已經逐漸洗去了賽季初期的低迷。總體來講,曼城在面對中下遊球隊時依舊有著絕對的優勢,但在面對一些具備高效反擊能力的「強隊」時不免留有一絲風險。
毫無疑問,「大衛·席爾瓦離開後遺症」或多或少還在影響著曼城的整體攻防體系。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曼城畢竟是一支擁有深厚球員班底的頂級強隊,加之他們還有著「戰術大師」瓜迪奧拉。
相信只要尋找到更為合理的戰術,藍月軍團還是很有機會展現出最為巔峰的競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