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正是這種本能讓一些處於食物鏈底端的動物甚至可以完成「逆襲」,比如非洲水牛雖然是獅子最常狩獵的動物,但是非洲水牛本身也是每年殺死獅子最多的動物。除了反抗外,一些體型較小、戰鬥力較弱的動物為了生存也進化出了「十八般武藝」,比如羚羊的高速奔跑時速能達到80公裡每小時,這樣就使得羚羊僅有一小部分的食肉動物能捕殺它們(比如獵豹),還有一些動物為了躲避天敵,甚至進化出了劇毒,比如箭毒蛙,體長雖然只有1-2公分,但卻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動物之一等等。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種海洋生物,完全顛覆了生物求生本能的說法,它即使在被撕咬,它不會反抗,甚至不會逃走,它就是翻車魚。
翻車魚
翻車魚又名翻車魨,嚴格意義上說,所有翻車魨科的的魚類都叫翻車魨,而翻車魨科下分為三個屬一共5種魚類。但狹義上說,翻車魨則是單指輻鰭魚綱魨形目翻車魨科翻車魨屬翻車魨種。
既然我們提到了5種翻車魨,我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區別。在5種翻車魨中(矛尾翻車魨、拉氏翻車魨、迷惑翻車魨、翻車魨、斑點長翻車魨),以翻車魨的體型最大,成年體長可達3米。矛尾翻車魨在尾鰭的中間有一個長長的凸起,看起來就像一把長矛一樣,拉氏翻車魨則是在頭部兩側有多條比較深的褶皺,斑點長翻車魨則是身上有明顯的白色大斑點,最後就是迷惑翻車魨了,迷惑翻車魨是最小的翻車魨。

翻車魨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帶的海洋中,寒帶也有但是非常的少,它們屬於海洋上層魚類,通常生活在0-100米深的水域中,當然翻車魨可以深潛到600米的海水中,不過它通常不會潛到如此深的地方。
從外觀上看,翻車魨身體扁扁的,只有背鰭和臀鰭,沒有胸鰭,尾鰭也高度退化。它之所以被稱為翻車魚就是因為它經常會漂浮在海面上曬太陽。而它曬太陽的原因可能與兩方面有關係,第一魚類不能調節體溫,所以它通過曬太陽的方式來提高身體溫度;第二翻車魨身上有上百種寄生蟲,曬太陽一方面有利於殺死寄生蟲,一方面能夠讓許多海鳥將寄生蟲吃掉。
翻車魨的食物以水母和小型的魚類以及浮遊動物為主,由於翻車魨經常的吃水母和浮遊動物,而一些水母和浮遊動物會發光(水母發光靠的是發光蛋白質,而浮遊動物發光靠的是發光酶),所以,在晚上翻車魨捕獵時,經常能夠看到它身邊星光點點的,再加上它的體型扁平,所以又有「月亮魚」之稱。其實,那些光並不是翻車魨發出的,而是浮遊生物和水母。
「挨啃小天使」翻車魨
按理說一條體長3米多的魚應該是非常厲害的,即時戰鬥力一半,也有一定的逃生能力,那麼為什麼翻車魨會成為「挨啃小天使」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遊泳能力太弱了。
由於翻車魨的胸鰭和和尾鰭高度退化,只剩下了上下各一個背鰭和臀鰭,所以當需要遊泳時,尾鰭幾乎沒有作用,而上下與身體平行的背鰭和臀鰭基本上也成為了擺設,最終導致了翻車魨的遊泳能力非常的差,只有平均0.5m/s,這種遊泳速度在虎鯨、鯊魚、海獅等動物面前等於原地不動。所以,翻車魨遇到危險不是不跑,而是跑不動。
翻車魨毫無自保能力,為什麼沒有滅絕?
翻車魨既沒有血盆大口,也沒有逃跑能力,在食肉動物眾多的海洋中,不就是一塊案板上的魚肉嗎?那麼它為什麼沒有滅絕呢?原因有三點:
01 防禦
雖然翻車魨沒有攻擊性也沒有逃跑能力,但是它的防禦能力確實很強。因為成年翻車魨的皮就有7公分厚。如此厚的皮膚,除了一些大型的且長有利齒的海洋生物外,其他生物根本就啃不動。所以,在海洋中,翻車魨的天敵比較的少,只有像鯊魚、虎鯨、海獅等這些動物才能破開防禦。而且這些能傷害翻車魨的海洋生物食譜上的生物很多,並不主要以翻車魨為主。
02 毒性
科學家曾經對翻車魨的內臟器官進行過檢測,在其中發現了許多毒素,而這些毒素正是河豚體內的毒素。那麼這些毒素是如何跑到翻車魨體內的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吃。在翻車魨的食譜中,除了水母和浮遊生物外,四齒魨也是它經常捕獵的食物,而四齒魨本身就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TTX)。因此,吃翻車魨也是有一定的風險的。
03 繁殖能力
如果一個物種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它還不想滅絕,最好的辦法就是擁有足夠強的繁殖能力,而翻車魨就是如此。一條成年的翻車魨一年平均能夠排出3億顆卵。當然這3億顆卵並不能完全孵化,其中大部分會被其他的海洋生物給吃掉,因為它的卵實在是太小了,只有幾毫米,甚至像磷蝦這種浮遊動物都能吃掉它們。所以,真正能夠成活長大的翻車魚僅有百萬分之一。但儘管如此,一條翻車魚一年也能成功產下300條可以長大的魚了,這顯然也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總結
翻車魚遇到天敵確實只有「挨啃」的份,但是由於它皮糙肉厚,所以天敵較少,再加上體內含有一定的毒素,許多海洋生物都敬而遠之,最重要的是它的繁殖能力很強。所以它不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