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註定不是一個賺快錢的行業,精細化運營才是長遠發展安身立命之本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日本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店巨頭正式進入日本市場,隨著日本人均GDP和城鎮化水平的持續攀升,日本便利店行業經歷了穩步持續的增長。1992年,首家開在中國內地的7-11便利店落地深圳,揭開了外資便利店進入中國的序幕。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截止至2017年底,中國內地的便利店已經超過10萬家。從今年1月開始,日系三大便利店7-11、全家、羅森的門店數量均達到了2000家以上。便利店行業融資事件超過70起,至少100億元資金湧入。
與此同時,行業內加速洗牌,曾有著「最像7-11的本土便利店」之稱的全時,在長達數月的「閉店」傳聞之後,最終陷入了賣身的境地。新零售產業在全國的加速布局、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科技與零售業不斷結合,中國式便利店的黃金期還有多遠?
中國便利店行業增速明顯、盈利性提升潛力巨大
便利店的發展在中國是突飛猛進的,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便利店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2017年全國便利店門店數量達到10.6萬家,同比增長12.77%,在一年的時間內增加了1.2萬家。2017年中國品牌便利店行業增速同比達23%,市場規模超1900億元。預計2018年中國便利店市場規模將達2200多億元。目前中國的便利店品牌約有260個,在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便利店品牌數量都超過了10個。
2013-2017年中國便利店門店數量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5-2018年中國便利店市場銷售額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參考國外發展情況可知,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3000美元時,是便利店業態的導入期,人均國民收入達到4000美元時,是便利店的成長期,而人均國民收入達到6000美元時,便利店就進入了發展的高峰期。我國當前的國民收入人均已近一萬美元,而通過觀察市場也可看出,我國便利店行業正處於發展的高峰期。西安每一天、見福、today等便利店品牌紛紛獲得資本的青睞。
店鋪模型尚未成熟,中式特色仍在探索
連鎖便利店出現前,我們對便利店的認知就是在社區附近的小賣部,一般由個人或家庭經營的街頭小店。在這種店鋪裡,售賣的產品多樣,毫無擺放規則,無論是日用品還是零食都可以在這裡購買,有一些店鋪還會提供一些個性化服務,如公共電話等。隨著中國人均GDP的逐步上升,同時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各種形態的傳統小店紛紛改名為便民店、方便店、便利店,卻仍不具有現在便利店所具有的基本功能。隨著外資便利店的進入,店面布局逐漸規範,還逐漸增加了鮮食和自有品牌的比例,而且經營模式也逐漸規範。但是當下的便利店經營模式仍以仿照日系便利店為主,很少出現真正具有中式特色的便利店。另外,每家店鋪的布局模型迥異,尚未存在較為成熟的中式便利店模型。所以,就目前而言中國的便利店仍存在很多探索的空間。
坪效提升空間較大,人口覆蓋密度不足
單從數據上來看,中國便利店的數量是龐大的,但是為什麼我們便利店的發展仍是比不過日本,甚至是中國臺灣呢?原因在於便利店的參數中,數量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在於店鋪密度,比如說5000家便利店開在一個省市裡,那麼它的密度遠大於5000家開在四五個省市裡。為什麼店鋪的密度如此重要呢?因為高密度能夠更好的提升連鎖品牌的知名度,降低輻射範圍從未達到更高效的便利。對比便利店業態發展較成熟的日本,平均每一家便利店覆蓋1500人;中國臺灣,每一家便利店覆蓋2000人,而中國大陸的26個重點城市平均每一家便利店覆蓋了1.2萬人。密度是便利店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當前中國式便利店只能做到區域性密集,而大範圍內的覆蓋還遠未達到。
與此同時,我們知道便利店註定不是一個賺快錢的行業,精細化運營才是長遠發展安身立命之本。縱使當前中國式便利店已在門店形象、陳列布局方面有了慢慢的提升,商業種類仍參差不齊,鮮食以及自有品牌佔比普遍少於10%。在供應鏈端,不同品牌擁有不同的代理商,造成一地一供應鏈。在產品研發端,能力尚不足,缺乏自有品牌。
店面分布不均,區域化明顯
便利店在中國的發展是十分不均勻的,南方地區的便利店數量普遍多於北方地區。且區域化明顯,千店梯隊如廣東天福、成都紅旗、浙江十足、河北365等。從城市布局來看,香港平均每1.14平方公裡就有一家7-11;深圳的大部分大型住宅區的500米以內,基本都有配備一家便利店,其中有7成是24小時營業;上海,以56.74%的便利店城市覆蓋率僅次於深圳,排名第二,而北京,每7158人才擁有一家便利店。由此可看出,城市分布不均,區域化明顯,發展潛力仍很巨大。
中國便利店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空間能力的不斷提升
如今的便利店普遍都是以銷售產品為主,所以整體的空間布局都是傳統貨架。而當便利店的空間不僅僅拘泥於銷售空間時,可為便利店帶來潛在的升值空間。舉例來說,臨近寫字樓的便利店會設置鮮食就餐區,結合當地飲食習慣開發熱食產品,現做現賣。而在非就餐期間,這些空間相當於被閒置了。如果將這些空間利用起來,反而能夠增加顧客關顧的頻次與停留時間。這就類似於星巴克打造的「第三空間」的概念,利用現有空間去發展無限的業務。顧客來到便利店不再僅限於買東西,還可以在這裡進行商業交流、茶歇、聚會等等,甚至可以開展美甲空間。畢竟便利店的進入壁壘低,想要增強競爭力提高坪效就要另闢蹊徑,而打造多樣化的空間不失為一種方式。
2.快餐鮮食及自有產品的提高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84%的便利店毛利低於30%,而日本7-11的毛利已超過30%,其中主要原因在於,自有品牌單品佔據了70%,而中國80%便利店的自有品牌單品小於10%。由此可以看出自有品牌產品能夠給便利店帶來更高的利潤,特別是生鮮類產品,其整體毛利在40%左右,高於便利店10%的管理費收益。當然,發展自有品牌產品,特別是生鮮類還需要考慮其儲存方式等因素。隨著消費主力的年輕化,發展好自有品牌產品不僅僅推動了店鋪的利潤率,還能提高便利店品牌的認知度。於此同時,自有品牌作為獨立的個體,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配送到不同地區,更快的實現跨地域性發展,帶動整體利潤的提高。
3.藉助科技助力零售發展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迅猛,因此,科技與便利店的結合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當技術滲透到一定水平,行動支付比例的不斷提升,會員體系的不斷完善,線上線下更好的結合。於傳統便利店而言,精細化運營、管理、基礎設施仍是通過技術實現日常經營參數化的基礎。技術驅動為商業不斷加碼提高效率,而運營的核心仍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提供更精準高效的服務。
技術驅動下的便利店行業未來猶可預期。而從售賣商品到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場景化線下服務,回歸到交易的本質,一切圍繞著深刻感知用戶的需求與提供切實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