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這樣一句俗語,「牆上牆,樹通軒,家敗人又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想要正確理解這句俗語的意思,我們先要了解一下俗語產生的年代,這些俗語都是在過去形成的,然後一代一代傳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能夠流傳下來的俗語,一定有它的道理。牆上牆,樹通軒,家敗人又亡,指的是在農村蓋房子方面的事情。
農民不僅對修房蓋屋的地址很重視,對其他問題也同樣重視。比如房子建在什麼方向,什麼地點,還有建好房子以後,院落裡應該注意什麼,在過去,農民對這些問題都是有講究的。牆上有牆,這句話不難理解。就是在牆上又壘了一堵牆,主要是指在修建房屋的時候,房子本來已經修好了,又在原來房子的基礎上加高了一層,這樣就是牆上有牆了。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先了解蓋房子時的建築順序。修房蓋屋的時候,先要要打地基,地基的穩固程度,直接決定房屋的穩定程度,基礎非常重要。過去農村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農民修房蓋屋的時候,主要用一些黃土和泥,用一些石頭壘牆,這樣的石頭牆穩固程度自然不好,不像現在這樣,蓋房子的時候都是用磚塊壘牆。磚塊有平整的長方形結構,壘牆的時候,一層一層壘上去,牆體自然非常堅固穩定。
過去,農民蓋房子的時候,磚在農村還是很稀缺的。一些上了年紀的農民都記得,農村裡那些只有四個牆角是磚的房子,那時候磚很貴也稀缺,誰家蓋房子,把四個牆角用磚壘起來,已經是很不錯的人家了。在那種情況下,房子的堅固程度可想而知。在農村,有很多人蓋起來的是平房,一些農民在多年以後,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對住房的要求也高了,想要在原來平房的基礎上再加蓋一層。這樣一來,就要在原來房子的基礎上再繼續壘牆,原來的牆是石頭牆,穩固程度不好,再加上蓋房打地基的時候,沒想到後來要在牆上加牆。地基打的也不是太深,磊的也不是太穩固。如果這樣貿然在牆上加強蓋房子,自然是很危險的事情。
二大爺家前幾年就辦過這樣一件事,二大爺的老房子是平房,他看到左鄰右舍都蓋起了兩層小樓,自己家的房子剛好夾在兩樓之間,左邊和右邊鄰居的房子都很高,只有自家的房子是平房,遠遠看起心裡很彆扭。二大爺萌生了在平房上加蓋一層房子的方法,那時候我提醒過二大爺,在原來房子的基礎上繼續蓋房,要考慮一下平房的承受能力,畢竟下面那層房子是石頭牆。二大爺聽我這樣說,嘿嘿地笑著說,沒事。二大爺家平房上的牆,剛磊到一半的時候,下面平房的地基就出現了裂縫。這下子二大爺真害怕了,馬上停止施工。樹通軒,這裡的樹,自然是指大樹,軒,是指農村蓋房時的窗戶。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院子裡樹木的枝杈,生長到挨近窗戶的地方,對家庭成員是很不利的。為什麼農民不喜歡讓大樹的枝杈,接近有窗戶的地方呢?
有的農民喜歡在自己家房前屋後栽一些大樹,那些樹長大的時候,可以坐在樹下乘涼,另一方面,樹木長成材以後,還可以有別的用途,在房前屋後種上一些樹木,一舉兩得。可是有些樹木的樹冠,長得很茂盛,樹的枝條往往接近窗戶,擋住了窗戶的光線,也就影響了窗戶的透光性通風性。我們都知道要,室內要經常開窗戶通風換氣的。這樣,我們在室內居住的時候,才能有良好的環境,讓空氣非常清新,清新的空氣,有助於身體健康。
如果院子裡大樹遮陰,陽光照射不進來,屋子裡自然也沒有陽光。人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對身體是不利的。去年,我家院子裡有一棵杏樹的枝杈,長到挨近我家窗戶的地方,到了杏成熟的時候,我打開窗子,一伸手就能摘下幾個來,正當我高興的時候,公公卻拿來剪刀,把那根枝條剪掉了。
看到公公那樣做,我有些生氣。婆婆悄悄對我說,枝條長到窗戶那裡,對室內的光線有影響。我仔細思考了一下婆婆說過的話,覺得她的話有道理。由此看來,牆上牆,樹通軒,家敗人又亡,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但也沒有那麼嚴重。只是過去的農民沒有文化,對一些自然形象不能夠科學正確的認識,有時候還會誇大其詞,那些誇張的俗語,主要是為了警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