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尿的煩惱,在中醫裡被稱為淋濁。
表現為小便異常及排尿困難。
淋為小便滴瀝澀痛。濁為小便混濁不清。
若細分,有「石淋」,「氣淋」,「熱淋」,「勞淋」,「血淋」五種類型。
氣淋,澀痛,餘瀝不斷。因氣機不通,還會表現為小腹脹滿疼痛。
血淋,澀痛有血。血熱,血冷,血瘀等,均可能引發血淋。區分辦法為尿尿時痛的為淋,不痛的為尿血。
石淋,又名砂淋,因有砂石而尿不出並痛,若尿出砂石則痛止。
膏淋,顧名思義,尿渾濁,乳白或如淘米水,上有浮油泡沫,或混有血液、血塊,尿道熱澀疼痛,尿時阻塞不暢。
勞淋又名虛淋,小便淋瀝,尿後隱痛,肢倦腰酸,纏綿難愈。尤其遇房勞即發。
以上近似於西醫學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繫結石、泌尿系腫瘤、乳糜尿等。
萬能方立效散,來自清代名醫景日昣所著《嵩崖尊生》,
行滯氣,疏小便,解邪熱,破積,治一切淋濁。
立效散組成:
鬱金 黃連(各1.5g) 琥珀 大黃 黃芩(各3g) 茯苓 滑石(各6g) 黑醜(頭末,4.5g)
鬱金,不僅可行滯氣,更擅長治血淋。
性味苦辛寒,入心肺肝經。
行氣解鬱,涼血破瘀,活血止痛。使血流氣行。
大黃黃連黃芩黑醜,解邪熱,破積通滯。
這是由於淋濁可因溼熱痰濁下流,滲入膀胱所致。治宜清熱解毒,利溼通淋。
大黃苦寒,入胃、大腸、肝經。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
黃連苦寒,活躍於心脾胃肝膽、大腸經。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黃芩苦,寒。活躍於肺、膽、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等。
三味相配,大黃清腸熱,黃連清胃熱,黃芩清肝肺之熱。共同清熱解毒,治淋濁。
黑醜又叫牽牛子,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牽牛子為峻下的藥品,少用則通大便,多用則瀉下如水,且能利尿,故主要用於腹水腫脹、二便不利及宿食積滯、大便秘結等症。
牽牛子與大黃均屬苦寒峻下之藥,不同之處在於牽牛子主要是行氣中之溼滯,大黃主要走血中的溼滯,二藥相配,瀉下之力非常大,可導溼利水、瀉洩熱毒、破積通滯。
琥珀茯苓滑石,疏小便
琥珀為古代松科植物的樹脂埋藏地下經久凝結而成的碳氫化合物。性味甘平和血,能安五臟。氣平通利,味甘緩中。入心入肝入小腸,能消瘀血,通水道,利竅行水,治五淋。
關於其治淋濁,《楊氏家藏方》忘憂散,
治心經蓄熱,小便赤澀不通,淋瀝作痛:
琥珀為細末,每服1.5g,濃煎萱草根調下,食前服。
茯苓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利水滲溼的功效廣為人知,此能耐和其健脾利溼有關。它同時還寧心和胃益腎,讓內心安定,洩腎中濁氣,水腫尿少,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都可用它。
滑石,療五淋,偏主石淋
性味甘淡寒,甘能滋養補虛,淡能行水,上能清水源解熱,下可通水道利溼。體滑質重,重能清降,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寒能洩熱,滑能通竅,止煩渴而利小便。共使三焦溼熱從小便而洩。
《藥性論》載:"能療五淋,除煩熱心躁,偏主石淋。"
同時,《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茯苓滑石,茯苓洩腎濁,一降心火,可令心腎二髒相通化水,讓膀胱有津液藏,所降之心火往下可氣化膀胱中的水液,令其氣化而出。
立效散於此,任務完成。將上藥搗為細末,用溫開水調下便可。
提醒:由於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