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2日 14:17 來源:福建僑報
參與互動原標題:閩清詩巫的百年情緣
閩清、詩巫,中馬兩地,有著跨越世紀的百年情緣。詩巫(sibu)也稱西布、泗務、新福州,是100年前,閩清人黃乃裳帶領福州人披荊斬棘開墾的新城,也是馬來西亞一個以華人為主要人口的城市,市區內從商人員90%為華人(以福州閩清、古田後裔為主),當地華僑華人流行講福州話。
詩巫是福州人開墾出來的,介紹詩巫必先介紹黃乃裳。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黃乃裳從北京回到福建。他念及福建民生艱難,想到前往南洋尋覓可以移民墾殖的地點,一方面為窮困的同胞開闢生活的門路,另一方面也可逃避清朝慈禧太后的專制統治。1899年9月,黃乃裳舉家來到新加坡,擔任《星報》主筆。在新加坡期間,他到馬來亞、蘇門答臘、荷屬東印度群島等地勘察移民點。1900年4月,黃乃裳帶著幾個家鄉親人來到英屬沙撈越,開始實施他的宏大覓地拓荒計劃。
經過籌劃考察,歷經千辛萬苦,黃乃裳終於在拉讓江找到了墾地,並在河邊搭建「亞答厝 」(草房)作為居住點。黃乃裳通過古晉華人甲必丹王長水的介紹,與沙王布魯克二世商談移民墾殖事宜。雙方達成協議,籤訂十七款條約,將其地改名為「新福州」,由王家通告各國郵政,以便通信便利。孫中山先生知道後,譽此條約為當時中國對外籤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
墾地找到之後,黃乃裳以港主身份,成立「新福州開墾公司」;他一面籌辦公司,一面數度回國,到家鄉閩清和周邊的閩侯、福清、古田、永泰、屏南等福州十邑(大部分為閩清人),招募以農民為主、包括各類工匠、商人、醫生、牧師等1118人,組成墾殖團體,分三批移民詩巫。從此以後,黃乃裳與墾民們「食與共席,睡與同榻,凡平生所未償之苦楚,無弗盡嘗。」當時,詩巫瘟疫流行,氣候惡劣,墾民們不服水土,病者死者時常發生,但在黃乃裳的鼓勵與教導下,終於戰勝自然,擺脫了困境。墾區初期只種些番薯、雜糧、蔬菜之類,後來引種橡膠成功,墾區經濟飛躍發展,成為南洋群島橡膠主要產地。
圖為1951年沙撈越詩巫寄福建閩清二都僑批家書。封正面貼有沙撈越郵票,銷「SARAWAK」(沙撈越)郵戳
1904年,正直的黃乃裳因不許在墾區販賣鴉片、開設賭場等,忤逆當時地方政府旨意,被驅逐回國。但新福州秉承黃乃裳精神,進一步發展壯大起來,並且源源不斷地從家鄉吸引來大批華僑新墾民。
為了傳頌黃乃裳的功績,詩巫將一條街道命名為「乃裳街」,還立了黃乃裳塑像,設立了乃裳中學,以志永久紀念。民國初期,福州臺江萬壽街也命名為「乃裳路」。現在閩清縣城、六都坂東鎮湖頭黃乃裳故居等地,修建了黃乃裳紀念館,塑了黃乃裳半身和全身立像,供世人瞻仰,而湖頭街也更名為「乃裳街」。(謝佳寧 黃清海)
【責任編輯:李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