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基本禮儀有哪些?底蘊深厚,為人處世不可不知!

2020-12-13 拾荒雜談

何為華夏?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此為華夏。狹義上的華夏文化指的就是這兩點——漢服與漢禮,或者說是傳統服裝與禮儀。

近些年漢服正在慢慢流傳開來,儘管現代的漢服只是形制材料上面的優化,並沒有對文化有推進的效果,但是有這個起端就很好。反觀禮儀文化,現代人大都有著科學的思想,很多一部分人覺得這種禮儀講究是一種封建的行為,是不可取的。然而當遇到外國的騎士紳士禮儀的時候,又會覺得外國人好有禮貌。

首先,自己國家種族的禮儀永遠是自己身上的烙印,改不掉磨不去,再覺得外國好那也不是你的,真正看重自己才是強盛之道。其次,中國禮儀延續幾千年,底蘊深厚,不斷修正,這不叫封建,這叫華夏文明。

我國傳統禮儀在衣食住行,社交會客上面皆有講究,可以不做,但不能不懂。

(關於中國禮儀的圖片太少,所以另換圖片)

行之禮儀

關於行走的禮儀主要就是兩點:單獨走和結伴走。

單獨走講究「行不沿中道,立不於中門」,意思就是說非規定場合外,個人走路的時候儘量不要走中間道路,要沿著道路兩邊行走,避免走中路遭受突如其來的情況。「立不於中門」就是明面上的意思,別在門的中間站立。古代長處於君王之位的人喜歡走中路過中門,那是因為地位尊貴,無人能出其右的原因。到了現在這種尊貴思想已經摒棄,若是茫然「處於中位」則會讓人覺得自傲、狂妄。

結伴走主要指的是和長者以及尊者同行。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不要和長者並排同行,儘量在長者右手邊落後半個身位以示尊敬和時刻準備長者的突發情況。如果遇到不得不站在長者前面的時候,比如引道、導遊之類,最好的方式就是身體側傾不走中間路,即側身不擋住長者的道路。

會面之禮

許久不見的熟人,剛認識的陌生人,不太親近的遠房長輩等等皆可以用到這種禮儀,前面兩種情況用握手禮比較方便,而第三種情況用握手禮顯然不太禮貌,這時候作揖無疑是合適的。

什麼是作揖?

作揖是華夏文明特有的會面禮儀。在中古時期,作揖的禮儀一般是雙手手心向裡,右手最靠近胸前,左手包在右手外面,兩隻手大拇指相交成直線。然後由身前往外推,一般推到最遠距離的一半即可。這是用來面對許久不見的熟人、陌生人以及平輩人。面對長輩或者身份尊貴的人時,具體手勢不變,但是要推到最遠處,同時低頭但背不彎,這樣和平輩區分開來以表示尊敬。

中古以後的時期,作揖禮逐漸開始簡便起來,到了現代已經減縮成了拱手禮,即右手成拳立於胸前,左手包住右手,雙手大拇指互相被雙手包含。這樣的講究和上面的作揖差不多。古人認為右手是力氣的象徵,主殺伐兵戎,而左一般都是地位尊貴的方向(東漢至明清時期大部分以左為尊),所以左手有高尚包容的意思,因此用左手包住右手以用來傳達自己無害謙讓的行為。左手包住右手的禮儀是「吉禮」,用於會面、喜事等,而右手包住左手的禮儀則是「兇拜」,主要用於喪事上。

宴席座位之禮

宴席座位的禮儀是比較有爭議的禮儀,很多年輕人認為太過講究,依然落伍。但實際上如果是平輩之間的聚會,座位之禮大可以簡便,可誰又能保證自己永遠不和家族長輩或者領導上司在一起吃飯呢?到時候犯了不該犯的禮儀規矩,對自己有影響怎麼辦?

現代的宴席禮儀最主要的就是位次的禮儀和飲食時候的禮儀。

先說位次的禮儀。宴會所用的桌子一般是圓形桌,正規的座位順序是宴席地位最尊者坐主位,何為主位?即正對門口的位置,如若無法正對門也得是正對窗戶,這樣的用意是讓最尊者視野寬闊,便於了解周邊情況。地位僅次於主位的賓客一般落座於主位的左手位子,符合「左位為尊」,此稱二位。至於三位則是落座於主位的右手邊。

主位、二位以及三位的落座完畢,接下來是宴席上職位最低或者輩分最低最年輕的人,他們一般落座於門口的位子或者靠近通道的位子,這樣方面協助服務員上菜或者幫宴席上的人取東西。

另外,如果宴席上有最年長之人卻不是最尊貴之人的話,那該怎麼排?按正常來說,我國注重於孝道,尊敬老人是傳統,因此最年長者大於最尊貴者,可處於主位,這種情況一般適用於最尊貴之人和最年長之人之間的年齡相差一輩,即兩輪左右的。那最尊貴之人比最年長之人的歲數隻差幾歲呢?那麼這種情況讓最年長之人坐主位不合適,坐二位那更是不合適,這時候就要讓最年長之人坐在面向南的位置為最佳,因為「南」這一方向詞在我國古代等同於長壽。

飲食禮儀就簡單多了,直到現在也有很多人在遵守。最常見的就是做客時,主人不動食物,客人不能先動,主人不落座,客人不能先落座;宴席時和做客時的禮儀差不多,不過將主人換成主位,還有吃飯的時候一定不能太將身體靠前,一定要留空間,方便自己快速起立,因為你不知道在吃飯的時候會進來什麼人。

華夏禮儀是文化而不是封建,正所謂禮多人不怪,別人可以接受你的繁雜禮儀,卻接受不了你的傲慢無禮。多懂點日常禮儀真的沒壞處!

以上就是比較常見和常用的日常禮儀,讀者小夥伴們如果還有補充的禮儀,亦或者持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在評論區下方留言,筆者會及時回復有探討意義的留言!

相關焦點

  • 《菜根譚》交友處世大智慧:為人處世的道理,在這8句話中
    《菜根譚》交友處世大智慧:為人處世的道理,全都在這8句話中。《菜根譚》是明朝的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寫的一部書,書中主要的內容是修身養性,人生哲學,處世之道的一些經典的語錄,被稱為了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一些真正去修身養性的人,有很大的影響。
  • 廣西有座千年古村,坐落著周敦頤講堂,底蘊深厚為人驚嘆
    其實廣西不僅有「甲天下」的自然風光,還有韻味深厚的人文風情。今天為大家介紹的便是一座融人文風情、建築風格和古樸清幽的環境於一體的人文鄉村——富川福溪村。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之深厚,實在令人驚嘆。富川福溪村位於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境內,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古村
  • 送花禮儀你不可不知
    送花禮儀你不可不知時間:2018-12-26 15:18   來源:花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千日紅的花語是什麼? 送花禮儀你不可不知 千日紅 Gopmhrena globosa 莧科千日紅屬 人們平常所見的紫紅、粉紅、白色的可愛花朵實際小苞片,真正的花很小,埋在苞片中間,非常不顯眼。
  • 固守操履,不露鋒芒,告知如何為人處世,秦兵馬俑和楊修即是證明
    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換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然在秦兵馬俑的博物館裡,就有那麼一尊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它作為兵馬俑中的精華,更是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的傑作,主要是它能夠告知一個為人處世的道理。現如今由考古人員,挖掘出來的馬俑有數千尊,其中最突顯的則是「跪射俑」。那麼,其外形究竟是怎麼樣的呢?為何能夠突顯出一個與其無關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呢?其實,這座跪射俑,則是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豎起,足尖抵地。
  • 中國古代嫁娶禮儀有哪些,古代婚嫁習俗有哪些
    中國自古以前對外就號稱為禮儀之邦,所以可以看出中國的禮儀可謂是異常繁複,民間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是皇宮裡了,就拿婚姻嫁娶來說,也是禮儀眾多,在古代的婚嫁禮儀就有「六禮」之說,也就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禮,而且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地方還在延續著這種習俗。
  • 文化底蘊深厚的男孩名,個個都儒雅有氣質
    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所以,我們在為孩子起名時,為其起一個帶有中國特色,並且,文化底蘊深厚的名字,不僅能讓名字獨具魅力,而且還有中華民族的韻味美,最重要的是,這種類型的名字,寓意深刻,能給孩子帶有一個良好的啟發作用。因此,接下來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文化底蘊深厚的男孩名。
  • 為人處世,飯桌禮儀少不了!送你3個飯局開場白套路,建議收藏
    中國自古便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歷史的沉澱下,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無時無刻不再影響著後代的日常。在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人們對於禮儀或者形式感的注重,滲透到了生活、工作、社交中去。在這其中,吃穿住行方面上更是顯微知著。
  • 人間路窄酒杯寬|為人處世不可不知的「酒」文化
    現有的說法有多種。第一種是「猿猴造酒」。猿猴以採集野果為生,果實生長有季節限制,猿猴便將採摘的野果藏在巖洞、石窪中進行儲藏,久而久之沒吃的野果腐爛掉,從而產生酒漿,故有「猿猴善採一百花釀酒」、「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等傳說。也有猴類好酒的說法,比如唐代李肇的《國史補》中描述人們為了抓捕機警的猿猴,利用它們好酒的特點來誘捕。
  • 教你怎樣為人處世
    教你怎樣為人處世大家多多少少都應該知道一些農村俗語吧,這些都是老祖宗總結出來告誡後人的,幾乎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俗語雖然語言很簡潔,其中卻包含了很多人生大道理。這四句處世俗語,每一句說得都很現實,教會你做人的學問,小編現在就帶大家來看看!
  • 家庭聚餐的時候,有哪些特殊的講究呢?餐桌禮儀不能缺少
    在我國有很多文化禮儀,我國中餐桌禮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在禮儀當中不可缺少的,其中在家庭聚餐中有哪些特殊的講究呢?一個好的餐桌禮儀不僅是個人素養的體現,也是一個家庭的體現,在富裕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餐桌禮儀方面往往不用別人教,就能夠學得很好,而且在富裕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不用別人教,就能夠自動學會一些技能。長大之後,在為人處世和為人相處的時候,更能夠遊刃有餘,更能夠輕鬆做到,所以在餐桌當中,餐桌禮儀一定不能缺少,那麼在家庭聚餐中有哪些特殊的講究呢?
  • 老實人不懂怎麼為人處世,4句處世良言,讓你左右逢源,無往不利
    他們象徵的便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古典符號,是真真正正應當被傳頌的……鬼谷子可能是古代中國思想家中最傳奇的一個了,大伙兒連他真正的名字都不清楚,唯有傳說他叫王詡,生卒年也不詳,唯有尊號「鬼谷子」。儘管他這輩子都沒有離開大山深處,可是他所遺留下來的戰略思想卻影響到了那時候上百年的時間。
  • 厚黑學:為人處世,真正聰明的人,往往都懂得「逢人只說三分話」
    為人處世,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有一種心計,懂得保護自己,這種心計就是「逢人只說三分話」。厚黑學認為,知人知面難知心,防人之心不可無,與人打交道,不可輕易交底,特別是對摸不清底細的人,切記做到「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要不然的話,吃虧受傷害的往往就是你自己。
  • 厚黑學:為人處世,要悟透七種做人的「玄機」,真正的人情世故!
    做人難,處世難,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切身感受,但具體難在哪裡,就未必人人都能說得清楚搞得明白了。「人情練達皆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為人處世是一門非常考驗人的學問,難倒了很多人,也成就了不少人。所以,為人處世要善悟,悟透做人的玄機,一旦悟透,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再複雜的事情和關係,也能輕鬆面對。以下從厚黑學的角度分享為人處世,必須要悟透的七種做人「玄機」,可以說是真正的人情世故!來學習下吧。一、自製者強,做人不可太暴躁說到暴躁,很多人可能會想到三國中的猛人張飛。
  • 不可不知的倒茶禮儀
    飲茶倒茶禮儀在我國,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中國人習慣以茶待客,並形成了相應的倒茶禮儀。按照我國傳統文化的習俗,無論在任何場合,倒茶的禮儀者都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備茶在備茶時,首先要將茶壺、茶杯用開水清洗乾淨,避免有雜質影響茶口感,也讓客人覺得重視,顯得尊重。如果茶杯是一次性杯子,最好給加上杯託,避免燙手。
  • 《處世懸鏡》中的22個「九字箴言」,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
    《處世懸鏡》是一本教人如何為人處世的經典古書。作者為南北朝傅昭。傅昭,字茂遠,年僅6歲時,父親因受牽連被殺,使其深受震動,對他養成內斂謙謹的性格和預知禍福的洞察力,產生了極大影響。他一生潛心研究為人處世之法,使其身處紛繁亂世而保有地位與名聲。他亂世善終的傳奇經歷與留下的處世「九字箴言」,常使後來者由衷嘆服。
  • 《紅樓夢》告訴我們的3條為人處世的禁忌
    這樣一個可人兒,本該有個不錯的結局,但卻因為晴雯「性格處處掐尖要強」「一句話不投機,便立起眼睛罵人」,個性張揚,導致最後不得善終。 晚清名臣曾國藩曾說:做人,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古時如此,現代亦然。
  • 不可不知的10條餐桌禮儀
    餐桌禮儀是進餐時的理解,也包括怎樣有禮貌地使用餐具。不同的文化,餐桌禮儀一般就不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你不可不知的餐桌禮儀吧!1.如果是長餐桌,那麼只要有幾個人入座進食了,你也就可以開始吃了。3. All things not having to do with food should remain off the table: keys, clutch bags, cigarette packs, sunglasses, BlackBerrys.
  • 南傳佛教的基本禮儀有哪些
    安靜時心就會安定(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有它的禮儀方式,其中有些是直接由佛陀時代留傳下來的,有些是參照當地民俗禮儀而制定。遵行禮儀可廣植善根,並非只是作作樣子而已。擦乾雙手,不可汙損經典。三、禮僧:親近比丘(沙門),應先行三拜。問法、聽法中,應以跪姿或以雙腿側彎向左或向右之姿,若心存敬法,則合掌。諦聽。問法畢,也要三拜,離席起身,退幾步,再轉身出去。若比丘正在飲食、安眠、沐浴、剃髮時,不用禮拜。路上遇比丘,可閃一邊,脫帽、脫鞋,恭敬、合掌(高舉至額頭)、躬身站立,或蹲下、合掌,靜待比丘路過後再起身。
  • 「文明禮儀」「舉止禮儀——立容端正」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是嶺南文化的源頭,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這裡有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宋城。追溯歷史,這裡有百越古族,「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文明的傳承,歷史的變遷,孕育著這座隋唐古郡、宋元商埠、明清總督府和那歷史記憶中的「一朝帝都」,和當今的「中國硯都」。
  • 喝茶泡茶有講究,記住這5個不可不知的禮儀,領導都高看你一眼
    喝茶泡茶有講究,記住這5個不可不知的禮儀,領導都高看你一眼中國人是特別講究禮節的,親朋好友或者領導同事來家裡做客的時候,我們不僅會準備一桌子豐盛的飯菜,就連飯前也會準備一壺好茶,畢竟有著俗語是說,客來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