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時間即生命

2021-03-01 北大清華講座

請點擊上方藍字 ↑【北大清華講座】加關注,知識改變命運!

每日一圖【上帝的調色板】夕陽把綠色的烏拉蓋草原染成了金黃色,青青旅行隊員拍攝

《時間即生命》是現代作家梁實秋所寫的一篇散文。

作者:梁實秋

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錶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牆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曆,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麼事,學一點什麼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不虛此生,那麼就不可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於利用他的時間。
  

我自己就是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一個人。我不打麻將,我不經常的聽戲看電影,幾年中難得一次,我不長時間看電視,通常只看半個小時,我也不串門子閒聊天。有人問我:「那麼你大部分時間都做了些什麼呢?」我痛自反省,我發現,除了職務上的必須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動之外,我的時間大部分都浪費了。我應該集中精力,讀我所未讀過的書,我應該利用所有時間,寫我所要寫的東西,但是我沒能這樣做。我的好多的時間都糊裡糊塗的混過去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例如我翻譯莎士比亞,本來計劃於課餘之暇每年翻譯兩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懶。翻譯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為活得相當長久,十分驚險。翻譯完成之後,雖然仍有工作計劃,但體力漸衰,有力不從心之感。假使年輕的時候鞭策自己,如今當有較好或較多的表現。然而悔之晚矣。
  

再例如,作為一個中國人,經書不可不讀。我年過三十才知道讀書自修的重要。我披閱,我圈點,但是恆心不足,時作時輟。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我如今年過八十,還沒有接觸過易經,說來慚愧。史書也很重要。我出國留學的時候,我阿親買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滿了我的行篋的一半空間,我在外國混了幾年之後又把前四史原封帶回來了。直到四十年後才鼓起勇氣讀了「通鑑」一遍。現在我要讀的書太多,深感時間有限。
  

無論做什麼事,健康的身體是基本條件。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有所謂「強迫運動」,我踢破過幾雙球鞋,打斷過幾隻球拍。因此僥倖維持下來最低限度的體力。老來打過幾年太極拳,目前則以散步活動筋骨而已。寄語年輕朋友,千萬要持之以恆的從事運動,這不是嬉戲,不是浪費時間。健康的身體是作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錢。

梁實秋,原名治華,字實秋,1903年1月6日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東南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並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享年84歲。

編輯:半生瓜

名校課表分享:請在本號對話框中輸入:北大課表、清華課表、北體課表、北理工課表、北工大課表、首師大課表、人大課表、北師大課表、法大課表、北郵課表、央財課表、中科院課表、北外課表、北林課表、民大課表、農大課表、北語課表、對外經貿課表、中傳課表、地大課表自動提取。更多分類信息請進入本公號底部參看【講座分類】【課表查詢】【演出展覽】菜單欄。

匯聚、分享、交流、碰撞。北京高端名家講座、文化活動第一發布和交流平臺!2010年誕生於北大清華校園中,涵蓋人大、北師大等北京各高校、及社會最高品味的開放免費講座和活動,7年70000場。名校課表共享每1年數萬門。經濟人文、社科管理經典,學術思想前沿。大師身邊宜聆教,未來精英共成長!

在本微信公號中分別輸入【北大】【清華】【人大】【北師】二字可自動提取四校當日講座信息!分類信息請參看本公眾號底部【講座分類】【課表查詢】【演出展覽】菜單欄。

講座信息報送渠道1、講座文案海報私信至新浪微博@北大清華講座-北京活動 (及時處理)。2、文案海報私信至本微信公眾號後臺(晚上處理)。3、講座文檔海報郵件發送至郵箱778617662@qq.com  歡迎報送和推薦高質量的講座和活動! 原創文章投稿郵箱:bqjzyc@126.com 。諮詢和意見反饋請加微信:wangxy_369 ; 出版社合作請加微信:xiaoya910112 ;其他發布合作請加QQ:778617662 。歡迎關注【滬寧杭講座活動】微信公眾號:hnhjzhd ;北京社會講座論壇發布的【北京講座活動】微信公眾號:BeijingLecture  ;北京高校同學聯誼的【同學之約】微信公眾號:bqtxzy ;北京高校戶外活動的【青青旅行】微信公眾號:qingtrip ;

相關焦點

  • 英語翻譯:梁實秋的《時間即生命》
    英語翻譯:梁實秋的《時間即生命》作者簡介: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 梁實秋:談時間
    梁實秋先生早年留學美國,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梁實秋一生留下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其主要著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 《雅舍雜文》 《槐園夢憶》《秋室雜憶》《看雲集》《偏見集》《英國文學史》等。梁實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語言藝術,尤其注重發揚本民族的語言傳統。
  • 梁實秋:沒有人不愛惜生命,但很少有人珍惜時間 | 周日繽紛
    與大家分享他的經典文章《沒有人不愛惜生命,但很少有人珍惜時間》,希望對你有啟發。01.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錶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牆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曆,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
  • 梁實秋談《簡單有趣過生活》:早睡早起,珍惜時間
    梁實秋的這本《簡單有趣過生活》總共分為三輯:《人間世相》、《生活貴適意》、《人生忽如寄》,其下又分別對應一些小篇章,而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篇章是《早起》、《時間就是生命》。感興趣正是因為有所共鳴。以下也僅根據我讀時產生的共鳴之處闡述,沒有所謂好壞對錯之分。
  • 訪梁實秋故居隨感
    到臺北造訪梁實秋故居,是我近20年來的一個夙願。2019年5月下旬,我與老伴隨旅遊團飛臺灣。6月上旬某日我們在臺北,一清早坐地鐵趕到臺大,在傅斯年墓園默祭後,便尋訪到師大路附近的小巷——雲和街梁實秋故居。梁實秋故居是一幢日式建築,四周圍著一個庭院,院內一株高大的麵包樹。大門兩旁是約2米出頭的大理石立柱,右側立柱上豎掛著一塊金屬層貼面的板牌,上書帶隸書筆意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幾個字。
  • 玫瑰玫瑰,我愛你,梁實秋生命中的白玫瑰與紅玫瑰
    對貪心的男人來說,紅玫瑰和白玫瑰難以兼得,而有少數人做到了紅玫瑰和白玫瑰兼得,比如梁實秋。梁實秋,1903年出生於北京,原名梁治華。他是一位大家,在時評、翻譯上都有建樹,他是第一個對莎士比亞作品進行研究翻譯的學者。他的生命擁有兩個女人,白玫瑰是程季淑,陪他度過前半生;紅玫瑰是韓菁清,陪他度過餘生。
  • 在臺北訪梁實秋故居偶感
    到臺灣旅遊,造訪梁實秋故居,是我近十餘年來的一個心願。今年5月下旬我與內人隨團遊臺灣。6月上旬某日,一早趕到臺大,在傅斯年墓園默祭後,便尋訪到師大路附近的小巷——雲和街梁實秋故居。梁實秋故居是一幢日式建築,4周圍著一個庭院,門旁約2米高的大理石立柱上,豎掛著一塊金屬板,上書帶隸書筆意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幾個字。
  • 【他山之石】| 梁實秋散文《時間即生命》英譯賞析
    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麼事,學一點什麼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不虛此生,那麼就不可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
  • 風雨雅舍:梁實秋的重慶舊居
    一個細雨霏霏的秋日,與妻女來到重慶北碚,尋覓梁實秋的足跡。抗戰時期,梁實秋、梁漱溟、老舍等眾多文化名流曾薈萃於此,為北碚播下了文化的種子——在那深深的街巷裡,我們腳下踩著的可能就是梁實秋曾經走過的石板路,耳畔聽到的叫賣聲也許曾飄過老舍的窗前,蕩在林語堂的耳邊。 當時的北方已是一片秋意,而北碚卻依然綠意充盈,與我熟悉的北國風光迥異。
  • 《舊日箋》中的梁實秋
    四川學者龔明德選了徐志摩、葉聖陶、丁玲、梁實秋、林語堂、茅盾、郭沫若等文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共34篇。其中涉及梁實秋書信的文章計6篇。分別為《梁實秋回覆中華書局約稿》、《梁實秋懇薦部下書稿》、《梁實秋自薦譯稿未果》、《徐志摩「喪中」致梁實秋》、《梁實秋致劉英士談?雅舍小品?》、《梁實秋致劉英士再談?雅舍小品?》。
  • 梁實秋
    而且滬上塵囂,居大不易,梁實秋也早有心思換換地方了。於是,在1930年夏天,他便與聞一多真的聯袂到達青島進行考察。在青島,他們所進行的總共就是「半日遊覽」和「一席飲宴」,結果是立即「接受了青島大學的聘書」。梁實秋被任為外國文學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聞—多則被任為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都成為學校裡的大員。  暑假過後,梁實秋如期而至。
  • 梁實秋忘不掉的杭州味道
    他是梁實秋,浙江杭縣人,是個典型的「吃貨」,寫散文寫學術,更愛寫美食。梁實秋的母親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擅長製作杭州家常菜,因此他自幼吃慣杭州風味,而杭州魚丸即為其中之一種。梁實秋先生寫《雅舍談吃》是1984年,事隔七十年,除了來自母親之手的杭州魚丸,他對十二歲在杭州吃過的許多菜餚,仍然記憶深刻。
  • 梁實秋《雅舍小品.不亦快哉》:返璞歸真、俗即是雅
    民國文學家梁實秋之《雅舍小品》,歷來是文青案頭常備,百讀不厭,時讀時新。《雅舍小品》重在一個雅字,整部書都寫的風花雪月、文人騷客,唯有這一篇《不亦快哉》,反其道而行之,通篇寫流氓行徑,實乃印證了梁實秋的雅俗觀:雅即是俗,俗即是雅,大雅乃大俗,大俗乃大雅。雅俗之分,不在於外表言語和行為,關鍵在於心態,返璞歸真、俗即是雅。請看原文:金聖歎作「三十三不亦快哉」快人快語,讀來亦覺快意。
  • 老舍與梁實秋在北碚
    它因作家梁實秋及其散文集《雅舍小品》而聞名。1939年5月年,梁實秋同吳景超共同買下這棟平房,以景超妻龔業雅之名,命名為雅舍。雅舍為磚柱木架,瓦頂夾壁,有6屋間,分高低兩磴,梁實秋住一室一廳。作為梁實秋的前輩,文學巨匠魯迅認為,文學是有階級性的。而梁實秋反對把文學作為工具,認為文學就是單純的藝術形式,是為真善美服務的工具,表達永恆不變的人性是文學的基本訴求。梁實秋在雅舍居住期間創作了《雅舍小品》20篇,反響很大。他去臺灣後,將《雅舍小品》出成專集,再版300餘次。
  • 聞一多與梁實秋
    但聞一多在一年級時因為英語課不及格留級一年,後參加學潮又被留一年,所以實際上同梁實秋只差了一個年級。1920年,酷愛文學的梁實秋與同班學友一起,發起組織了一個「小說研究社」。翌年,改名為清華文學社,聞一多等多人加入,由聞一多任書記,梁實秋任幹事。從此,梁實秋與聞一多即結為超乎尋常的親密朋友。對於誕生於新文學運動中的新詩,梁實秋與聞一多有相同的立場和觀點。
  • 李敖與梁實秋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一日,我在《文星》發表《老年人和棒子》,其中提到:老朽昏債賣身投靠的一輩我們不必說,即以最開明一代的老先生而論,從寫「人權與約法」時代的胡適之到寫「容忍與自由」時代的胡適之;從《人權論集》時代的梁實秋到《遠東英漢字典》時代的梁實秋,我們多少可以看出他們轉變的痕跡。
  • 梁實秋弄錯了
    買了一本《梁實秋讀書札記》,內中有一篇《飲膳正要》,談飲食和養生。關於《飲膳正要》的作者族屬和版本就弄錯了。梁實秋說《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是蒙古人,這是錯誤的,元史學界公認忽思慧是回回人,即現在的維吾爾族,並非是蒙古人。梁實秋說清朝四庫館臣所寫提要謂《飲膳正要》的作者為和斯輝,由此梁實秋推斷《飲膳正要》還有一個別本,這也是大錯特錯。
  • 梁實秋:沒有人不愛惜生命,但很少有人珍惜時間
    點擊上面↑↑↑藍色字免費訂閱時間即生命
  • 梁實秋:散文的睿智與優雅源於無憂無慮的生活
    (3) 儒家思想和釋思想梁實秋讚揚了儒家思想中儒家的秩序和倫理輪廓,但他以批判的方式看待封建禮教,即提煉其精華和糟粕。。林同濟的「吾愛秋郎憨,風流天下聞」是梁實秋鄭正布卻不守禮儀的生動總結。在梁實秋散文中有倫理道德的描述。
  • 文壇大師梁實秋臺北雅舍成廢墟(組圖)
    圖片來源:臺灣《自由時報》   中國臺灣網6月2日消息 據臺灣《自由時報》報導,一代文壇大師及教育家梁實秋,生前位於臺北市師大路的故居因房舍乏人修繕,梁實秋故居早已屋倒牆塌,淪為蚊蟲、跳蚤窩。  臺北市副議長陳錦祥昨天邀集臺北市文化局、臺灣師範大學會勘,因近幾年臺北市大安區房地產飆漲,附近老舊房舍紛紛改建成豪宅,讓宛如斷垣殘壁的梁實秋「雅舍」更顯落寞 。當地古莊裡長劉克男抱怨:「不論是古蹟或歷史建築,放著沒人管,不但看不出文化價值,而且還會變成環境衛生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