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軍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了一枚攔截飛彈,目標是一枚從太平洋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試驗場發射的模擬洲際彈道飛彈,最終成功攔截。這次實驗的成功對美國來說意義很大,這是美軍在2014年以來進行的首次飛彈實際攔截試驗,是GMD系統2013年以來首次實彈攔截成功,也是GMD系統1999年以來第10次實彈攔截成功。 與此同時,我國也同樣進行了一次分彈頭飛彈的攔截測試,並且獲得成功。在此之前美國是全世界中唯一一個掌握多彈頭目標攔截技術的國家,但是這個唯一卻被中國給破了,中國也同樣攻克了這個技術難題,當然還需要努力。
飛彈攔截技術難度大,因為對於攔截一枚彈道飛彈來說,直接採用美國目前的方式「撞擊摧毀」除了需要高度精確而迅速地測算出來襲飛彈的準確彈道,及早發現對方發射飛彈和對其進行全程跟蹤也同樣重要。飛彈攔截系統是怎麼運行的呢?道理還是很簡單的,當飛彈發射後,飛彈攔截程序就會立刻啟動,並且攔截範圍在飛彈的發射地或者目標飛彈的上空,專業的預警雷達機制設置也是不能少的,應該確切的說是非常重要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且設置範圍為在飛彈發射地周圍1500公裡以內,實時對飛彈及周圍環境進行監控。
但是攔截洲際彈道飛彈的難度非常大,原因包括巡航飛彈速度更高以及飛彈的遠程發射。軍事專家也做了一個比較貼切的比喻——「以子彈打飛行中的子彈」。洲際飛彈能夠以接近人造衛星的速度飛行,那麼飛完整個射程所需時間也不過20分鐘左右。再考慮到目前多數洲際飛彈已經採用了「分導」模式,那麼攔截方為了確保真正有效攔截,還需要在彈頭進入末彈道釋放分彈頭之前就將其摧毀。因此除去指揮控制環節所必須的時間之外,真正留給攔截方的反應時間非常有限。
為什麼美國要研究洲際飛彈的攔截技術呢?正是因為中俄擁有與美國抗衡的並且射程能夠覆蓋美國的洲際彈道飛彈,並且現在朝鮮也在發展自己的洲際彈道飛彈。無疑對美國造成了威脅,美國一定不會讓這種威脅存在,這次反導攔截試驗獲得的成功,也是美國想藉此告訴擁有洲際彈道飛彈的國家他們已經突破了新技術,沒有誰可以威脅到美國。
目前美國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在軍事上的科研實力也在趕超美國,我們也在飛彈攔截技術上破了新紀錄,成功攔截了一枚多彈頭飛彈。因為場地有限,我們採用的是高彈道的進行試驗,技術和遠程飛彈原理是差不多的,我們測試的飛彈彈頭是在飛行2000多公裡後被成功攔截。這次試驗的成功,攔截對洲際飛彈的技術也就不難了,中國將會在反導領域取得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