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與倫比的柴燒之美,每件器物都是獨一無二的

2020-12-11 騰訊網

  無與倫比的柴燒之美

  文/厲亦平

  5月24日,在杭州青藤茶館千杯齋內,正在上演著「柴燒之美」器物展。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器皿靜靜地端坐著,仿佛是一次無聲的對話,又似等待一場肅穆的檢閱。

  展覽現場

  傳統的柴窯燒成只是用木柴作為燃料燒制器皿,現代的柴窯燒成卻是用木柴作為燃料燒制陶藝作品。從事柴窯燒成的陶藝家日益增多,那麼在如今這個電窯、氣窯無限解放燒窯者工作量的時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捨棄安逸,而寧願選擇時長數個晝夜的辛勤勞作呢?為什麼面對現代化的便利,全球的藝術家們還會不約而同地選擇相對費時費力的柴窯燒制呢?

  答案就是:「美」。這種美絕非是尋常語言所能表述的,它是一種攝人心魄的美、一種史詩般的壯麗之美、一種值得付出艱辛勞動的美、一種只有柴窯燒成才能獲得的美。這就是令藝術家們付出寶貴時間和精力的唯一原因。

  侯孝賢導演曾在給故宮拍攝的紀錄片裡提及:「手藝是人在宇宙中給自己的一個位置」。單憑手中的技藝,能否創造出令人感動的作品,是每個陶藝人心中的疑問。而在當下社會中,以創作的態度,製作供人們欣賞和使用的陶藝器物,就是陶藝師門的心願和使命。

  當拿到一件器物時,它在手中停留並獲得欽慕的目光,就是它獲得生命力的重要時刻。也因這一刻的認可,證明了陶藝人賦予器物靈魂的所在。器物被欣賞和使用的瞬間,觀賞者和陶藝人即刻連接了彼此的世界觀。也正是這樣的短暫瞬間,縱使這門手藝不足以富足生活,也成為陶藝人堅持創作的極大動力。

  策展人林一蕙向記者表示了她的感動之情:「七八個日夜的不斷燒制,窯爐的火星和投柴的艱辛終化為這些美麗的器物,陶藝人的欣喜,不以言表。燒制的日日夜夜裡,藝術家許超奇眼中只有器物。」恰逢接手青藤茶館千杯齋的展覽規劃方案,林一蕙便慎重決定了要製作一系列陶瓷器物展覽,並舉辦系列講座。於是,許超奇等成為她第一個邀請的陶藝人。「看見美院學子們如此堅持與堅守,他們的專業態度和純粹心性,也無時不打動著我們,想必這些器物定能打動觀眾。『柴燒之美』器物展,因此應聲而來。」

  在這次展覽當中,我們看到有著十餘年研習經驗的陶藝師的心血之作,虔誠的創作之心和精湛的手工藝顯露無疑。藝術家在創作中有經歷漫長曲折的過程,更有獲得驚人美感的柴燒之物後的喜悅。

  據悉,展覽將於6月17日結束。

相關焦點

  • 柴燒,自然之美
    例如極負盛名的信樂燒、志野燒等都是柴燒的門類。,唯有練就了一雙慧眼,可以想像出一件器物擺放在自己家中的樣子,才能真正體會到它令人驚嘆的美。倡導一種質樸、古拙的原始之美。,其「火痕」與「灰釉」所構成的人工無法達到的自然美妙紋路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 柴燒器物|五行之美,自然天成
    柴燒器物之美亦是偶然五行之美,自然天成,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陳朝超柴燒古人自遵循陰陽五行之規律得天地之道得以行運,對於柴燒器物來說,五行之律也蘊藏其中,缺一不可,柴燒器物土也,金蘊其中,以水潤之,火燒成器,唯有以木投之,方能五行其善。
  • 柴燒器物|五行之美,自然天成
    柴燒器物之美亦是偶然五行之美,自然天成,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陳朝超柴燒古人自遵循陰陽五行之規律得天地之道得以行運,對於柴燒器物來說,五行之律也蘊藏其中,缺一不可,柴燒器物土也
  • 一件好的柴燒茶器應該符合哪些特點?
    ,讓柴燒器留有溫度,讓柴燒器的陶性完全釋放出來,賦予柴燒器物應有的生命。陳朝超柴燒中國陶器最古老的燒制技法是柴燒,中國陶瓷有文字記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現存傳世之作,皆為柴窯燒成。陳朝超柴燒柴燒器物最健康,從原材料選用到燒制都是運用最傳統和古老的方法,遵循源於自然出於自然。
  • 柴燒:天賜素顏之美
    土——柴燒專用之陶土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總類等;追求的是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溼),以利燃燒,其種類有樟、龍眼、荔枝、蓮霧及廢棄木材等。
  • 返璞歸真 天然雕飾 領略柴燒自然之美
    科技和時代進步,傳統的柴窯燒陶已經被視為落伍、費時、費力的燒陶方式,然而因柴火直接在坯體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變化多端,且木柴燃燒後的灰燼,落在坯體上產生自然落灰釉,在受火面與背火面所產生的陰陽變化,也是電窯、瓦斯窯所不及的。落灰經高溫溶融,形成的自然落灰釉乍看不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 柴燒茶器:天賜的素顏之美!
    似山嵐流霧,似雲蒸霞蔚,似日落黃沙,似寫意山水,似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也是柴燒之美。柴燒,一種謙遜、拙樸、隨興之美,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造物。凡是利用柴薪為燃料燒制的陶瓷製品,都可以稱為柴燒。但柴燒之美也在於此——你永遠不知道燒出來的作品,是什麼模樣的。因為是天賜火痕、自然落灰,燒成後器物表面千變萬化,呈現出古樸自然、深沉內斂的古韻美感,非常耐看。
  • 科普:龍窯柴燒建盞
    「龍窯柴燒」絕不是簡單的復古,它是一種泥與火結合的藝術。通過高溫成型,形成獨特的窯變,五彩斑斕,每一款都具有唯一的特徵。龍窯採用自然通風方式,選用松木為燃料,火借風勢,窯溫可達1300度以上,能形成豐富落灰和滋潤肥厚的釉層,且有很好氧化窯氛,燒制的器物色彩變化豐富,透氣性好,材質穩定,且每件器物獨一無二,有很好收藏性和實用性。2、龍窯柴燒特點①柴燒不較現代電燒華麗,但古樸有雅韻。
  • 器物美學——黃大安柴燒作品
    黃大安老師生於1950年,年輕的他職業是國小老師,除了教書以外,他幾乎把熱情都放在攀登臺灣的山嶽中。臺灣的山地奇險秀麗,在登山的過程中,隨著高度的上升,感受到的溫度也逐漸變化,身邊的景色與植被也慢慢不同,往往是山下看著晴空萬裡,但是到了山上卻是雲霧繚繞,變化莫測。
  • 張晞柴燒青瓷,值得收藏的美
    浙江省收藏協會常務理事、鑑定委員會委員青瓷專家羅洪文說:「柴燒青瓷,相比氣燒青瓷,自然、質樸,更接近大自然,與我們有天生的親近感。」 現在很多器物市場價已與以往不同,但這次眾籌價沒變。如鳳尾尊,是張晞代表作之一,技藝把握爐火純青,限量2尊,眾籌者有特許權,開窯時可到現場挑選。
  • 柴窯和柴燒都以泥與窯火交融創造的器物,但各自的追求不同
    在氣、電窯出現以前,柴一直以來都是瓷器燒制的主要燃料,上千年的傳承使柴窯有了一套相對嚴謹的製作流程和執行標準。宋代五大名窯(汝、定、鈞、哥、官)的產品各具特色,共同之處在於對瓷色和釉質的追求,燒制工藝根據不同控溫要求而有所差異。柴燒則強調個性化、多樣性、偶然性,所以在燒制上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從而產生了後來的蘇打燒和鹽燒等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方法。
  • 柴燒|質樸古拙卻又不失溫煦
    柴燒講究緣分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渾然天成值得被有惜物之情的人真正喜愛建水紫陶柴燒,柴燒,柴燒壺,柴燒名家,柴燒大師,柴燒茶具【裝窯】▼柴燒它讓人感到親切熟悉在茶桌不喧賓奪主卻又散發出穩重而古拙之感能恰到好處地融入茶桌
  • 天工造物,歲月流金——柴燒建盞,造物者的恩賜!
    其中,在第七卷「陶埏篇」中,就記載了無論磚、瓦、瓶、罐、甕等陶瓷器物,皆用薪柴為燃料。「柴燒」作為最傳統的燒制方式,歷史悠久。現代電窯燒制的建盞華麗鮮豔,卻獨獨少了「彩」的韻味。>柴燒之美,需要用心去品味。
  • 柴燒之美,無飾而飾,不型而型
    柴燒之美,無飾而飾,不型而型搞藝術的人啊,能功成名就當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像梵谷、卡夫卡、曹雪芹那樣死後有哀榮也不錯;就算都做不到呢,最後被時代淹沒,被世人遺忘,那還不是要與唐吉可德般騎著世上最終一隻白馬,與風車大戰。
  • 會澤柴燒土陶的會澤柴燒土陶的 窯變之美
    展架上、地上擺滿了土陶製品,甚至連走廊、樓梯、牆角擺放的都是土陶製品,整個小院都瀰漫著古色古香的氣息。看到這些陶製品外表上因柴燒窯變後所表現出的金燦燦、黃澄澄、藍幽幽的釉彩,不由眼前一亮。它們或粗獷大氣、或精雕細刻、或小巧玲瓏、或溫潤敦厚,色彩斑斕,美輪美奐,讓人一見便生愛慕之心。鄧師傅是一位30歲的帥小夥,熱情陽光。簡單的寒暄過後,他便主動和我們攀談起來。
  • 中國人用了1000年的柴燒小杯,寫上字原來這麼美!
    柴燒器物的古樸厚重,素雅自然,正是「侘寂之美」的體現。柴燒器物外表的粗狂不規則和未經雕飾的渾然天成,每一件作品都散發著一種溫柔、樸實、自然的樸素之美。柴燒,是中國最為原始、古老的陶瓷燒制方式,主要以薪柴為燒窯的主要燃料。
  • 手作之美:謝帆和他的半圓陶社柴燒全記錄
    他們的作品,將在11月26日開幕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手作之美系列活動,〝藝術進入生活、手作與日用之美〞2014年終收藏家開倉展覽、生活美學沙龍及派對中展出。歡迎小夥伴們蒞臨現場欣賞。 柴燒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燒制陶器時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的制瓷標準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
  • 柴燒| 遇上你是我的緣
    柴燒是「火的藝術」,每件柴燒作品來源於泥、火、人的結晶,獨一無二的釉色、火痕、肌理表現,成就了柴燒溫潤、敦厚、沉穩的內斂氣質。這個世界有一種美叫作「不期而遇之美」風雨之後遇見彩虹,轉角之處遇見此生摯愛,「柴燒」遇上你是我的緣!
  • 建水紫陶柴燒是我不變的情懷
    陳朝超柴燒紫陶柴燒之美建水紫陶柴燒火痕烙於鐵胎,柴灰熔成釉面,搖曳生姿,紋若蟹爪,通體金彩,見光呈五色七彩,就像瞥見海市樓欣賞紫陶柴燒之美猶如結交一生知己,隨著慢慢深入的了解,越能體會她的包容、知性。、氣候,甚至包括燒窯者的心情,造就了燒成作品的無限可能,同樣的器型成品表現各不相同,唯一獨立存在,每件都是奇觀。
  • 建水單鷹柴燒壺藝之印象
    單鷹壺藝柴燒的建水紫陶壺作品擁有渾厚內斂的質感,其「火痕」與「灰釉」所構成的人工無法達到的自然美妙紋路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也註定了柴燒的建水紫陶壺成為陶壺中的奢侈品。人類固然喜好精緻優美的東西,然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有著一股回歸自然的渴望。在這裡,單鷹壺藝柴燒的建水紫陶壺所呈現的火痕,落灰,獨一無二的肌理、色澤強烈的視覺正考量著心理的張力,以一種自然的最能呼喚心靈回歸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引導你走回大自然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