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斯哈爾斯博物館-上:荷蘭黃金時代肖像大師的傳世之作

2021-01-20 書蟲遊世界

上一篇:當代藝術與古典藝術其實是相通的,只是看懂它們需要動些腦筋

弗蘭斯哈爾斯博物館真正的重頭戲在南邊的主館,被稱為Hof(庭院的意思)。門票上有個地圖,指引觀眾從Hal一路向南,走到大聖地街(Groot Heiligland)62號。谷歌地圖上顯示的步行距離是600米。

這幢庭院式建築建於1609年,最初為養老院,如今在入口的頂端還能看到一尊老人手持募捐箱的雕像。1810年這裡改為孤兒院,我們之前多次提到的畫家雅各布斯範洛伊在五歲父母離世後就是在這裡度過的童年時光。

成立於1862年的弗蘭斯哈爾斯博物館最先是在市政廳的後面,1908年哈勒姆市政府買下這個院落,請建築家按照17世紀的風格改建成今天的樣子,隨後將博物館遷移至此,1913年正式對公眾開放。門楣上刻著竣工的年代:「1912」,旁邊還有弗蘭斯哈爾斯的雕像。

走進去是個四方院,展廳就在四周的房間裡。

這裡的館藏以16-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作品為主,按不同主題排列。我在這按畫家重新歸結,集中介紹每位畫家的代表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便是弗蘭斯哈爾斯,首先看幾幅他繪製的個體肖像(或個人形象的風俗畫)。《雅各布斯扎費烏斯》繪製於1611年,是哈爾斯最早的作品之一,相對於他的晚期作品,此時的筆法還很細膩。畫中人物1571年曾任聖巴夫教堂執事,宗教改革後因拒絕向市議會交出天主教會的財產而被投入監獄,後經沉默者威廉特赦才得以出獄。

這幅小畫中的人物是荷蘭黃金時代的作家和詩人特奧多魯斯施萊維柳斯(Theodorus Schrevelius,1572-1649),繪於1617年。當時詩人年滿44周歲,因此在畫中他手持一本寫著「44歲」的小冊子。

這幅畫創作於1623年,畫的是哈勒姆一家旅館的女店主。看上去她正在為客人斟酒,雙手還處在倒酒的動作中,因此酒壺和杯子都是傾斜的。這很可能是哈爾斯經常光顧的一家店,因此店主的表情輕鬆自然,說不定哈爾斯將這幅畫送給店主抵了長期拖欠的酒錢。

我前面說過,哈爾斯不僅給有錢人繪製肖像,同時也畫了很多社會底層的人物。這幅《漁童》表現的就是一個漁民的兒子,他身上背著草筐,背景中可以看到大海。此畫創作於1630年,能明顯地感覺到畫家筆觸已日趨粗獷。

也許是受客人的要求所限,哈爾斯在那個時期受僱繪製的肖像畫則沒有那麼灑脫。下面兩幅是1631年繪製的範德爾彌爾夫婦。範德爾彌爾先生(Nicolaes van der Meer,1574-1637)是哈勒姆的一位酒商,曾多次擔任哈勒姆市長。他與太太1589年成婚。

隨著哈爾斯畫風的粗獷和筆法的嫻熟,他有時會打破常規即興作畫。這幅1650年創作的《旅行者》就是一幅不打草稿的油畫。畫框的尺寸不大,可以直接裝進兜裡,很可能是哈爾斯給這位旅人當場作畫並讓其帶走的,有點兒像我們今天的廣場畫家。

與那個時期的其他肖像畫家一樣,哈爾斯也受聘繪製了許多群像。《聖喬治民兵隊官員的饗宴》是他繪製的第一幅民兵隊群像,完成於1616年。民兵隊的軍官一般任期三年,期滿後通常會請畫家作畫以示慶祝,所以留下了許多他們的群像。在這幅畫中,人物嚴格按照官階排列,最左邊坐在桌首的是上校和教務長(並未處於C位);中間是幾位上尉,其中坐在桌子靠近觀眾這邊半轉身的就是前面提到的範德爾彌爾先生(他佔據了C位,也許預示著什麼);右邊坐在桌尾的則是幾位副官;扛旗的是預備軍官,右三沒披綬帶的是服侍這些軍官用餐的傭人。

1627年,哈爾斯又受聘畫了另一幅《聖喬治民兵隊官員的饗宴》。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幅畫在18世紀被人在每個人物身上標註了號碼,從1到11,然後另製作了一塊牌子按照號碼寫出對應的人物姓名,以便後人可以記住他們。這似乎從一個側面顯示出在18世紀此畫擁有者的眼中,其作為記錄的功能遠比畫作本身的藝術價值更重要,所以才不惜給人物標上號碼,而絲毫沒有顧及對畫作本身的破壞。

同時期繪製的《輕火槍兵民兵隊官員的饗宴》也同樣遭到被標註號碼的命運。

哈爾斯繪製民兵隊群像的巔峰之作是1633年創作的《輕火槍兵民兵隊官兵開會》。會議地點選擇在戶外的一塊開闊地,從背景中樹的顏色可以看出此畫原本比現在看到的要鮮豔得多,因為綠色的樹葉已經變成了棕色,說明畫面色澤整體都比以前暗沉,就像倫勃朗繪製的《夜巡》原本是白天的巡遊一樣。畫中的人物也被標上了號碼,雖然有些已經看不清了。1號人物是左邊正面端坐的克拉斯範盧(Claesz van Loo,1585-1660)上校,他神情威嚴,身披橙色綬帶,被一群官兵環繞。右邊靠在桌前一手叉腰一手撫胸的4號是安德烈範霍恩(Andries van Hoorn,1600-1660)上尉,他後來當上了哈勒姆市長。整個畫面圍繞這兩個人物形成兩個圈子,左邊的七個人簇擁著範盧上校,右邊的六個人以範霍恩為中心。哈爾斯藉助中間一個坐在桌前左手持筆的人物將兩個群體連接起來,他身體的位置可以劃在左邊的圈子裡,眼睛卻望向右邊。這是哈爾斯首次在民兵隊的群像中畫出下級軍士,他們全都站在後排手持長戟,而前排佩劍的均為軍官,包括上校、上尉和副官。

下面終於能看到幾幅不是民兵隊的群像了,話說那個時代像民兵隊那麼有錢能不停地請畫家畫群像的還真是不多。這幅創作於1641年的《聖伊莉莎白醫院的男董事們》不像民兵隊群像那麼花裡胡哨,因為只有黑衣白領黑禮帽才是符合他們身份的裝束。有趣的是畫中沒有一個人物看向觀眾,這在這種大尺寸的群像中是不多見的。畫中坐著的四個人好像在思考什麼,以至於左邊剛進來尚未落座的一位絲毫沒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大家就這樣一言不發,仿佛空氣都凝固了一樣。用官方介紹中的說法,此時畫面中唯一的「動作」可能就是從左上方斜射進屋內的光線了。

還有兩幅群像是這座博物館所在建築的前身,也就是養老院的董事們。兩幅都創作於1664年,此時的弗蘭斯哈爾斯已經82歲高齡,筆法顯得更加隨意。一幅畫的是養老院的男董事們,畫中五位戴帽子的人均為董事,右後方手拿紙片的老人為養老院的男舍監,通常由他和一名女舍監管理養老院的日常運作。男舍監左前方歪戴帽子的人眼神迷離,面部表情僵硬,被研究者認為不是醉酒就是面癱,但此人對自己在畫中的形象似乎沒什麼不滿,至少沒有出現關於出資人對此畫表達不滿的記錄(此時想起了倒黴的倫勃朗)。

另一幅畫的是養老院的女董事們,其中四位坐著的女人便是,最右邊站立者為養老院的女舍監。這兩幅畫看起來都比較寫實,沒有對人物進行美化。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弗蘭斯哈爾斯晚年曾住在這間養老院,因為對養老院裡略顯冷酷刻板的管理體制不滿,所以才用這種寫實的手法給董事們畫像以示報復。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弗蘭斯哈爾斯從未住進這間養老院。也許他晚年已看破一切,不再對任何人有奉承或者報復的心情了。

往期精彩:

《夜巡》之謎:日巡還是夜巡?倫勃朗的巔峰之作為何讓他跌入谷底

泰特美術館中的英國大師:特納、威廉·荷加斯、庚斯博羅和雷諾茲

幾代伯爵的私人藏品,原來伯爵一家都是俊男靚女:霍華德城堡-中

相關焦點

  • 弗蘭斯哈爾斯博物館-上:荷蘭黃金時代肖像大師的傳世之作
    上一篇:當代藝術與古典藝術其實是相通的,只是看懂它們需要動些腦筋弗蘭斯哈爾斯博物館真正的重頭戲在南邊的主館,被稱為Hof(庭院的意思)。門票上有個地圖,指引觀眾從Hal一路向南,走到大聖地街(Groot Heiligland)62號。谷歌地圖上顯示的步行距離是600米。
  • 荷蘭黃金時代的兒童肖像&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
    《中國美術報》第156期 域外美術 荷蘭黃金時代的兒童肖像 尼古拉斯·梅斯 孩子和鹿 布面油畫 約1680年 圖片:卡斯託迪亞基金會 卡斯託迪亞基金會(Custodia Foundation)於1947年由藝術史學家弗裡茨·魯格特(Fritz Lugt)建立,專注於收藏古典時期荷蘭語
  • 哈爾斯:荷蘭黃金時代的肖像畫家
    荷蘭黃金時代肖像畫家。弗蘭斯·哈爾斯是荷蘭黃金時代肖像畫家,以大膽流暢的筆觸和打破傳統的鮮明畫風聞名於世。已知哈爾斯最早的個人的作品是於1611年完成的肖像畫Jacobus Zaffius;他的第一幅造成轟動的畫是於1616年完成的群體肖像畫《聖喬治市民警衛隊官員之宴》;而至今最為人們熟悉的畫作應是1649年所作的《笛卡兒》。作品賞析。
  • 荷蘭國立博物館-1:精美絕倫的建築和被印在鈔票上的油畫
    匯集四家頂級博物館的廣場和擁有七國特色建築的街道當你第一次看到荷蘭國立博物館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它與之前看過的某幢建築很像是的,這兩幢大型公共建築都是荷蘭建築大師皮埃爾·庫貝斯(Pierre Cuypers,1827-1921)的設計,均為哥德式與文藝復興式相結合的產物。為了保證不阻隔南北通行,博物館建築中間修成了開放式的門洞。
  • 荷蘭國立博物館-1:精美絕倫的建築和被印在鈔票上的油畫
    匯集四家頂級博物館的廣場和擁有七國特色建築的街道當你第一次看到荷蘭國立博物館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它與之前看過的某幢建築很像是的,這兩幢大型公共建築都是荷蘭建築大師皮埃爾·庫貝斯(Pierre Cuypers,1827-1921)的設計,均為哥德式與文藝復興式相結合的產物。為了保證不阻隔南北通行,博物館建築中間修成了開放式的門洞。
  • 荷蘭黃金時代巴洛克大師 | Caesar van Everdingen
    出生於阿爾克馬爾的荷蘭黃金時期巴洛克風格藝術家,總體技法精湛,繼承了荷蘭畫派一貫的細膩唯美,除了生活化的人物主題之外,也涉及風俗畫與少量靜物畫。私認為尤擅於肖像,其他主題看多較膩。荷蘭黃金時代繪畫指的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時的繪畫,當時八十年戰爭中成立的荷蘭共和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在歐洲,它在商業、科學和藝術領域都居於領導地位。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屬於範圍更廣的巴洛克繪畫,但不像附近的佛蘭德人的作品,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缺乏一種其他巴洛克畫作應有的宏大和理想化特徵。
  • 國博館刊︱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編者按】本文摘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8期,作者王加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本文為節選版本,原文注釋從略。在當今全球範圍內的博物館和美術館界,關於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與荷蘭黃金時代的展覽是一個流行的主題。
  • 倫勃朗維米爾都到了上海,萊頓收藏荷蘭黃金時代名作對外展出
    美國萊頓收藏是目前全球擁有十七世紀荷蘭藝術畫作數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該收藏系列以「萊頓」命名,藉此向倫勃朗的故鄉、藝術大師繪畫生涯的誕生地致敬,著重展示倫勃朗及倫勃朗流派的作品。2017年開始,萊頓收藏中最受矚目的藏品啟動了全球巡展,第一站是巴黎羅浮宮,第二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 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三傑經典作賞析
    在這個時期,就如同文藝復興美術三傑一般,荷蘭黃金時代也出現了她的繪畫三傑。博物館在海牙星羅棋布,莫裡茨美術館收藏著荷蘭黃金時代的珍品,鎮館之寶就是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米爾:被遺忘了兩個世紀的畫家。
  • 弗蘭斯哈爾斯博物館-下:哈勒姆的畫家和畫中的哈勒姆
    上一篇:弗蘭斯哈爾斯博物館-中: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17世紀荷蘭繪畫中除宗教、歷史、神話和肖像外的另兩大主題是風景和靜物,尤其是風景畫在整個歐洲畫壇都可謂獨樹一幟。雅各布·范·雷斯達爾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而他恰恰也是一位出生在哈勒姆的畫家。
  • 倫勃朗與荷蘭的黃金時代
    近期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倫勃朗與黃金時代」是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展示17世紀荷蘭藝術的展覽,70餘件來自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油畫、版畫以及代爾夫特陶器和銀器,講述著17世紀荷蘭共和國的社會故事以及黃金時代的藝術生態,展覽將持續到2008年2月13日。
  • 走進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之城——哈勒姆
    荷蘭西部沿海的哈勒姆市是16、17世紀繁榮的藝術中心之一。走在今天的哈勒姆市中心的街道和廣場上,你會發現這裡的一切與幾百年前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本文將帶你穿越時空,一起回到荷蘭黃金時代的哈勒姆,為你揭秘這所藝術之城的歷史。哈勒姆具有悠久的城市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之前。然而,在17世紀時,這裡群星閃耀、繁榮異常,這個時期也被稱為荷蘭的黃金時代。
  • 荷蘭黃金時代藝術——倫勃朗和他的時代
    6月17日,著名萊頓收藏的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的七十餘件作品,將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
  • 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三傑經典作賞析
    荷蘭的巔峰時期。荷蘭黃金時代約在西元17世紀,當時的貿易、科學與藝術等方面獲得了全世界的讚揚,被視為荷蘭的巔峰時期。博物館在海牙星羅棋布,莫裡茨美術館收藏著荷蘭黃金時代的珍品,鎮館之寶就是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米爾:被遺忘了兩個世紀的畫家。
  • 生於平凡,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藝術
    在黃金時代,荷蘭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也蔓延到了藝術領域。除了一直很受歡迎的肖像畫外,其它藝術家不再是受某個貴族或富人贊助,而是把自己的作品帶去市場進行銷售。藝術家在得到更大自由的同時,也需要面對殘酷的競爭。所以當時的繪畫被細分為許多專業類別(genre),光是風景畫就有農村風景/海洋風景/城鎮風景/帶有動物的風景等。繪畫「專家們」反覆繪製同一種類型的畫作,以求達到技藝的巔峰。
  • 揭秘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之城——哈勒姆
    荷蘭西部沿海的哈勒姆市是16、17世紀繁榮的藝術中心之一。走在今天的哈勒姆市中心的街道和廣場上,你會發現這裡的一切與幾百年前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這裡古老而別具特色的城市建築就像是凝固的歷史,記錄了那個新理念、新風格層出不窮的時代。
  • 荷蘭黃金時代名作亮相龍美術館
    (原標題:荷蘭黃金時代名作亮相龍美術館)
  • |荷蘭畫家弗蘭斯·哈爾斯的傑作在荷蘭博物館中第三次被盜!
    但這並不能阻止竊賊撬開後門第三次偷走畫作。弗朗斯·哈爾斯(Frans Hals)肖像弗朗斯·哈爾斯(Frans Hals)(約1581—1666)是荷蘭現實主義畫派的奠基人,也是17世紀荷蘭傑出的肖像畫家。
  • 解讀「代爾夫特的斯芬克斯」:關於黃金時代大師維米爾的五個關鍵詞
    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大師約翰內斯•維米爾 (Johannes Vermeer,1632-1675) 就於此時出生在荷蘭代爾夫特(Delft) 。和當時的國際大都市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相比,擁有兩萬三千人的荷蘭第六大城市代爾夫特不論在經濟上還是藝術上都毫不遜色。
  • 荷蘭「黃金時代」裝飾藝術賞析
    而裝飾畫的發展還得從17世紀的荷蘭說起,這個時期被後人稱之為:荷蘭「黃金時代」。「黃金時代」十七世紀的荷蘭因在貿易、科學與藝術等方面的發展被視為「巔峰時期」。在荷蘭這個時期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薰陶下,培養出了一批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此時的荷蘭藝術家們也擁有了更多自由創作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