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海連城計劃」營造和美宜居家園
深圳海陸交匯,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接珠江口和伶仃洋,海岸線總長283公裡,陸域面積1996.78平方公裡;地貌豐富,從丘陵谷地再到半島海灣,形成低山、丘陵、臺地、階地、平原、海灘、海島等多種地貌。
國內大城市中,深圳擁有最全面的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山海交織的特點。東西連綿的山體集中了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物種;依山傍海,逐水而居,山水空間集聚了深圳的文化脈絡。深圳更有潛力實現城市生活與自然親密接觸,創造可體驗的山海城大美。
規劃先行打造全球城市標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時俱進的時代命題。深圳一直將綠色可持續、宜居城市作為規劃建設主線。
自1986版總規劃開始,深圳便奠定了城市與自然相融合的組團式結構,2005年劃定了基本生態控制線,守住了山海資源,也初步實現了生態與都市交織的空間格局。此後逐步發展成為多中心、組團式的生態型城市,形成獨具特色山、海、城相依的城市格局。
2017年,《深圳總體城市設計和特色風貌保護策略研究》,提出了深圳要建設「面向世界的深圳家園」。「山海連城計劃」是落實這個目標的具體措施之一,且已納入202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並將融入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作為生態文明時代的城市治理探索,「山海連城計劃」將成為統籌部門條塊、凝聚建設合力的共識性綱領。
「一脊一帶十八廊」魅力生態骨架
首次公布的「山海連城」計劃以融合為目標、連接為手段,整合「山海林田湖草溼」全要素自然資源,構建重要生態屏障、廊道和網絡,搭建「一脊一帶十八廊」的生態空間結構,形成「連續、完整、系統」的生態保護格局。
「一脊一帶十八廊」魅力生態骨架,包含1條山脊翠脈、1條濱海藍帶、8條山廊、10條水廊,與百條城徑、千座公園,共同營造和美宜居的深圳家園。
具體來說,「一脊」是橫貫深圳中部、連綿百公裡的綠色山脈,通過必要的生態廊橋,串聯自然保護地、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湖泊水庫等自然要素,成為容納近萬種野生動植物棲居的生態家園。
一帶即濱海藍帶,由深圳河連接,從東到西串聯大亞灣、大鵬灣、深圳灣和前海灣以及珠江口,形成匯聚海灣、半島、溼地、沙灘的東西濱海藍帶,打造豐富多彩和極具活力的濱海生活帶。
八條「山廊」連通主脈之外的眾多獨立小山體,構建連通山脊與海岸帶的生態廊道。這些「山廊」搭建出條條山-海-城變幻的景觀長廊,市民和遊客在同一條連續漫遊路徑上穿梭山-海-城,體驗變幻的風景,一時在山脊眺望山海城全景,一時在水畔觀賞摩天樓宇簇群和城市天際線,一時在海邊瞭望臺觀賞自然保護區的紅樹林溼地和鳥群。
十條「水廊」依託山海間的自然河流,提供深入城市中心、串聯精彩文化活力體驗的廊道。市民可以沿河感受公共文化氛圍在碧道基礎上,進一步延展和串接沿線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築、文物、當代文化建築等人文活力場所,融入城市記憶,展示和凝聚公共文化氛圍。這些水廊還將集合創新工作和生活方式,以水為脈,整合周邊價值資源,連接公園、商圈、地標簇群、地鐵站等興趣點,營造創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規劃專家介紹,原特區內目前僅在蓮花山、梧桐山等有限幾處山頂可供市民觀景,還有很多觀景點市民還難以到達。山海連城計劃會充分考慮到山體的不同標高,設置不同的觀景點,為市民提供便捷到達的交通方式,讓市民感受到深圳山海城大美景觀。
下一步,「山海連城計劃」將遵循四個方面的實施原則。一是生態復育優先,強化生態修復,充分保護本地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繁衍,打通區域關鍵性的生態廊道;二是堅持低擾動,保持原真、野趣的設施風格,儘量減少人工設施痕跡,讓市民感受自然、質樸、野趣的山林生態體驗;三是突出各廊道的特色景觀風貌,體現所在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徵,呈現底蘊趣味、高品質的公共藝術氛圍;四是強調公眾參與、共同締造,聯合社會組織、公益團體等組織,形成共創氛圍。
「走得進山、親得近水、賞得了城」
「山海連城計劃」讓山海成為深圳美麗的生態底景,從最基本的保護,到可感知、可參與、可體驗,為藍綠空間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和趣味。把更有生命力的高質量生態和更和美宜居的親自然生活有機融合,讓市民「走得進山、親得近水、賞得了城」。
在未來城市發展中,深圳將以「全球標杆城市」為城市願景,通山、達海、貫城、串趣,將深圳打造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和美宜居城市。
(文章來源:深圳商報)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