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舒婷
禁不住對神女峰發出這樣感慨的呼喊……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離去,誰
還站在船尾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衣裙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沿著江岸
金光菊
和女貞子的淵流
正娟動斷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1981年)
據說舒婷出生時,祖父循族譜「佩」字輩,為其起名叫「龔佩瑜」。舒婷在上幼兒園時,媽媽嫌這個名字不諧音,於是改名為龔舒婷。她哥哥是「書」字輩。《詩刊》刊用她的第一首詩《致橡樹》時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筆名。
神女峰是長江三峽的一處人們熟知的著名風景,古今為它留下不少詩篇和傳說,眾多的觀賞者在這裡也得到蘊涵不同價值的審美滿足。然而,舒婷從人道精神出發,卻從內心激起一種與傳統的感情意向截然不同的強烈情緒。在「神女」的光榮地位和對于堅貞的品格的讚美中,她卻體驗到深刻的痛苦和悲哀,並從「神女」的處境中,看到這一形象是中國婦女命運的歷史性「隱喻」。
《神女峰》所表現的情感是熾熱的。這種痛苦、憂傷而又激憤的強烈情緒,顯然是由於作者對傳統觀念的頑強認識,由於對被禁錮者安於這種生活、思想軌道的不安。當然,她不完全相信心靈的火花的完全熄滅,不相信心「真能變成石頭」,但這並不能改變對歷史的沉重積澱的深深憂慮。
因而,這種」叛變「性的感情的進發,就難以抑制。不過,感情的直露宣洩,並不見得是詩的值得肯定的表達方式。作者在這裡,靠敏銳的感受力和藝術經驗,找到一條有效的「軌道」和形象的限定方式但實際上,詩仍採取舒婷經常使用的第一人稱表白方式。
但是,在第一中,「我」卻在敘述中「脫身」並分裂為二:一是化為以「誰」的不確定稱謂的第三人稱,作為感情表達的「主體」,另一化身為觀察這一切情景的並未直接出現的「旁觀者」。這種人稱、視角的「外化」和「分裂」,至少取得兩方面的藝術效果:一,使對這種強烈感情的表述,由於採用旁觀的描述方式,不致因「我」的直接渲洩而顯得缺乏節制。二,內在的感情藉助人物的動作等情景構成的形象得到凝定。
手的突然收回、捂住眼睛,衣裙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以及對江濤的聽覺上的描寫,都成為豐富的心理內容的外在暗示,這隻有藉助旁觀才能實現。相對地說,回到第一人稱(雖然「我」並未在字面上出現)的第二節,在表現力和情感內涵上倒有些減弱。不過,結束一節又強化了作者的藝術敏感和表現力,對兩岸「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觸目所及的描寫,似平是信手拈來卻為作者的情感所投射,而化為情惑表達的個有力手段,使詩結束在深刻意蘊的生動情景之中。
「神女」獲得的受讚美、受欣賞的地位和品格,其實是長期的封建社會和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封建意識加在她身上的束縛和禁銅,她實際上失去了自己獨立的人格,失去了作為一個真實的、普通人的生活權利種種虛妄的沉重的觀念和準則成為供人玩耍欣賞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