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舊時指批發商,如果欄、雞欄、魚欄、豬欄等。果欄,是珠三角一帶對水果批發市場的俗稱。隨著時間的推移,「果欄」在香港成為了油麻地果欄的專屬簡稱。1913年,油麻地設立了果欄,2009年12月18日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雖然果欄是集建築價值、政治價值、資本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的於一體的公共空間,卻未得到有效的保護和修繕,但是果欄以自發生長,多元融合的姿態,成為了一種「非常規」的公共空間。
八十年代末的油麻地果欄全貌,遠處可以看到避風塘及昂船州一帶停泊的船。圖片來自網絡
如今的油麻地果欄全貌,周邊全是高聳的牙籤樓。作者 攝
在都市的品質提升和更新過程中,舊的公共市場往往佔有良好的地理區位,可是由於低品質的空間環境和落後的運作模式,常常面臨被拆除或被搬離的命運。對政府而言,對公共服務設施的整改也容易體現政績。但是,香港油麻地的果欄與大多數的公共市場不同,它在公眾的極力爭取下,以一種低密度的形式,維持著「朝行夜工」的秩序,展現著「百年血淚」的獅子山精神, 呈現著「非常規」的狀態。
超高密度中的低密度呼吸空間
果欄坐落於香港的「心臟」——以購物、零售、飲食、娛樂為主的油尖旺區,是本地居民及遊客的休閒熱點區域。從果欄出發至旺角和尖沙咀,只需要10分鐘的步行距離。旺角作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每平方公裡集聚了13萬人,而尖沙咀是香港著名的商業中心,擁有全球租金最貴的廣東道。超高資本價值和人口密度的雙重因素,助推了環繞在果欄周邊的超過百米的直插雲間的「牙籤樓」,每平方米的房價甚至高達17萬港幣。在這樣寸土寸金的地盤上,果欄以2-3層的低矮房屋,佔據著近14000平方米的土地,這片高密度鋼筋森林中的低洼田地,被市民戲謔地稱作「都市裡的村莊」。
低密度的果欄和高密度的居民樓形成強烈的反差。作者 攝
香港超高密度的空間開發(尤其是油尖旺區)「提升了土地的高效使用,保護了生態資源的完整性,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的設施,豐富了都市的活力」,但也與「公共空間的擁擠、生活狀態的高壓、城市微環境的汙染」聯繫在一起。
然而低密度「果欄」的存在,被稱為是一個「有水果味的呼吸空間」。聞著水果的飄香,看著繽紛的色彩,可以舒緩都市的壓力,低密度的空間還有利於通風順暢,降低熱島效應和塵埃積澱所引起對微氣候的負面影響。果欄作為超高密度環境下的都市「空白」,緩衝著超高密度與舒適度之間的矛盾,包容了城市生長的可能性,賦予了極限擁擠下呼吸的可能性。
來自不同地方的新鮮水果。作者 攝
日夜秩序與共享使用
白天,果欄外的窩打老道和新填地街上,繁忙的車輛飛馳而過,高架橋下堆放著幾排木質架子,呈現出一副「被剩餘」的空間狀態。果欄內只有少數欄商開店經營,常能看到些許赤裸上身的男人在低矮的老房子裡打麻將。到了午後,部分零售商開始左右夾道,擺放上時令水果及雜貨零食,吸引市民陸續前來選購新鮮美味的水果,同時也吸引遊人,前來尋找港產片中的曾經的街頭景象和本土生活氣息。
窩打老道作為暫時存放貨物的場所。作者 攝
與一般市場不同,果欄從午夜12點開始變得熱鬧起來,到了凌晨四點至六點(黃金工作時間),更是熱鬧非凡、人聲鼎沸。搬運工人忙碌地將一箱箱水果從停放在高架橋下的貨車上搬下來,他們在窩打老道和新填地街上來回穿梭,而欄商忙碌地盤算清點著暫時存放在街道上的貨量,還與前來選購的銷售商議價。
高架橋下作為貨車停放和轉運的空間。作者 攝
凌晨時份的果欄一帶有其獨特秩序,雖然搬運工人把貨物堆滿馬路,但其他駛經車輛都會耐心等候。作者 攝
這種「非常規」的晝伏夜出的工作秩序,實現了極度有限的公共空間能夠被實時使用。公共空間隨著時間和使用主體改變,而產生出使用價值變化的特質,激活了城市的「剩餘空間」,讓城市的剩餘區域不再多餘,反而成為吸納公共事件和活動的海綿。
比如,高架橋下的空間成為了極佳的物流轉換空間,夜間運送貨車的停放填補了高架橋下多餘的空間,貨車不僅利用這些高大寬敞的空間遮風擋雨,而且利用高架橋臨近道路的交通優勢,進出方便。此外,夜間車流量較小的通勤車道也可以共享使用,有秩序地被徵用為水果貨物臨時存放的場所。這些空間的利用體現出,公共空間使用狀態的轉化是臨時的、非常規的、自發的和動態的,功能被使用者的差異重新刷新,秩序被時間的變化重新制定,使用價值的再定義將空間價值發揮到了最大化。
百年的本土場所精神
秀和欄是最早建成的數個大型果菜欄之一,秀和欄的構造特別簡單,保留了二戰前的西洋化色彩。作者 攝
在城市化進程中,香港一直面臨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港英政府曾以填海來增加土地供應,擴充城市空間容量。1910年,商人遮打爵士(Sir Catchick Paul Chater)出資在果欄原址填海,三年後便形成了果欄的雛形。在二戰期間,果欄暫停營業並作為倉庫使用。出於對區域交通通暢性和環境品質提升的考慮,香港政府分別於1969年、1990年、1997年、2007年,四次提出將果欄遷往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的計劃,但都一直未能執行。2005年,內地提出了「三原」政策(原箱、原包裝和原植物檢疫證),果欄的生意受到嚴重打擊,很多果欄的新一代主事人開始「變則通」,開發零售生意,甚至發展線上業務,自發推動行業轉型。
隨著歲月的推移,果欄空間形式依舊是低矮的房屋,現存的很多石頭建築和石刻標誌保留了二戰前的西洋化色彩,比如寫有建築年份的牌匾,具有傳統特色的吉祥圖案等。1990年,果欄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又於2009年被升級成二級歷史建築物。雖然果欄經歷了諸多變化,有政府的調控、行情的變化和主事人的換代,甚至在2016年還經歷了最嚴重的三級火警的突發事件,焚毀了近20家欄檔,但果欄仍巋然不動:夜夜燈火通明,大貨車進進出出,欄商議價還價,工人們搬貨灑汗。
百年以來,雖然果欄的主要功能一直是水果批發,但是它更像是一個純粹的、在地的、吸納多樣公共活動的容器:一個有汗有淚的地方,一個叫賣聲迭起的地方,一個相遇認知的地方。
果欄呼應了香港的背景、時代的更替、市場的發展,連接了一群擁有不同背景、不同年代,卻有共同的情感依賴、精神寄託的人們。它已經成為都市繁華表象下另一種標誌性場所,凝聚了香港的集體記憶,述說著沉浮變幻的世紀故事,蘊含著本土純粹的人情文化,傳承著堅守如一又靈活變通的「獅子山」精神。
.一般市民好夢正酣的凌晨時份,油麻地果欄卻是燈火通明,搬運工人、欄商都在忙個不停。作者 攝
政府調控與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圖片來自網絡
果欄的工作者通過「 拉橫幅「的方式,自主地表達訴求。作者 攝
香港政府在過去的50年中,數次提出不同的方案,對果欄進行重置搬遷和更新改建。比如,遷往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一期或二期,將現址改建為特色休憩公園等,但因西九龍填海計劃,以及批發行業界的強烈反對而一直擱置。
香港市區重建局針對城市更新,有四大業務策略:文物保育、舊區活化、樓宇修復和重建發展,通過多次舉辦聆聽意見會,派發問卷調查,組織工作坊等多樣公眾參與的活動,得出了《油尖旺市區更新地區願景研究報告書》。此外,還通過油尖旺區議會轄下,集合民政、規劃、消防等多政府部門代表,與果菜商會、運輸業聯會以及水果蔬菜職工會成立了「關注油麻地果欄工作小組」,希望讓民眾可以參與政府的規劃決策過程中,爭取民眾對重置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有趣的是,2007年食物及衛生局建議在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二期,建設一個專屬的鮮果批發市場。當果欄的代表表示,如果將來香港全部的鮮果批發都集中在新市場進行,就願意搬出時,政府卻以自由市場政策不宜幹預市場運作模式為由而拒絕了果欄代表的條件。可以看出,對於欄商而言,他們更關注重建的賠償以及生意持續性經營的框架,而非文物保育的專家和規劃學者所在乎的果欄「歷史價值」保護和「集體記憶」延續。
由於立場的不同,利益出發點的不同,使果欄的保護和更新成為長期被討論和關注的焦點。恰恰因為如此,也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話語表達的機會和廣泛參與的平臺,讓公眾、政府和專業人員長期且持續地連結在一起,在基於社區的共同利益和文化價值認同的框架下,各抒己見,集思廣益。
這種日常化的社區性公眾參與體現了香港在城市更新中,從政府單一管制向多元治理的轉變,有效黏合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與自下而上的民主意見之間的裂痕,進而促進香港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多元化社會建構。
作為「常規」與「非常規」的博弈與對話的舞臺,油麻地果欄在高密度的空間環境下,存在著宜人的、可以自由呼吸的尺度狀態;在有序的城市運行邏輯下,散發著實時的、共享的活力;在現代的和國際化的形象要求下,塑造著百年的、在地的場所精神;在資本驅動和權利管控下,表達著城市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作者系在香港工作的城市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