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涼,已到十月中旬,北緯23°才開始有了一絲秋意
十一假期結束了,大家也開始恢復正常的學習工作。
問及身邊的朋友,十一都去哪兒玩了?
近的有萬達、大潤發、市中心、五彩田園、人民公園、江南公園……遠些的有南寧、桂林、柳州、湛江、北海、廣州、海南島……
我向來是個不喜歡湊熱鬧的人,每逢節假日,最好備夠糧食窩在家。睡到自然醒、做做飯、追追劇、看看書,餓不死就行。
但又是個待不住的人,在家宅久了,便總想出去走走。避開人群,於是來到了這裡——城中市場
城中?那個很老舊的市場嗎?記得小時候經常去那裡買文具,很久沒去了,還是原來的樣子嗎?
這裡的一切,依舊如初~
有人說這裡是一城之中央,所以叫城中。
聽老一輩人說,解放前的城中是個菜市場,柴米油鹽醬醋,鍋碗瓢盆,一切的生活用品都能在這買到,後改成了電器市場。
新版的老人DVD放著懷舊金曲,從收音機、MP3、電池、鐘錶到音響、燈箱、刀具等等,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記得以前買一張2塊錢的光碟,就能一口氣追完一部電視劇,看得那叫一個爽
相信80、90後對城中市場印象最深的還是二樓的文具市場。別看它小,本子、筆、工具書、小禮物,你能想到的文具,這裡應有盡有~
「一開學,我媽就來城中批發本子,十本十本買,便宜。」
「高三那年,不知道來這裡買了多少盒筆芯。」
「同學生日給她挑的小禮物,到現在這貨還收藏著呢~」
「還有畢業的同學錄!也是在城中買的,翻開都是滿滿的回憶啊!」
買文具這幾家店的老闆,也是二三十年的老朋友了。
你家沒有的貨,介紹給她家;我家沒人看時,大家也會互相幫忙招呼生意。
近些年,隨著網購越來越普及,實體店的競爭力越來越大,城中的生意已大不如從前。
「幹這行已經二三十年了,不幹能幹嘛,每天掙點錢能餬口就行。」
「有些同學不喜歡網購,每次都要來我們這裡買些筆芯,帶幾個本子。」
二樓的另一頭,是買漁具和五金的,綠色的漁網一掛就是好幾年。
印象中,玉林也只有城中有炭相,而這幾位風雨無阻的老師傅,似乎成了城中的標配。
城中市場一樓的人行小道上,四五位老人日復一日在這裡畫畫。最早的是寧老師傅,從93年就開始在這裡以賣畫為生。
問及寧師傅手藝是跟誰學的,老師傅說,沒人教,因為喜歡畫畫就自學而成。
李師傅原來是一名物理老師,退休後開始在這裡畫畫,也已經有七八年了。「自己小時候就特別喜歡畫畫,現在老了,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滿足」
上了年紀了,畫一會,還得休息會,喝杯茶,抽根煙,和老夥計們聊會天,「這活,急不來。」
玉林的炭畫,除了是對已逝先人的一種悼念,更是一門藝術。
在這些老前輩身上有一股勁,是對夢想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對一切的樂觀豁達
你是否察覺,你所生活的城市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
這樣,問你幾個問題吧:你還記得大府園、人民大會堂嗎?你還記得第一電影院嗎?你還記得大市場和人民公園的哈哈鏡嗎?
▲大府園
▲人民公園正門舊照
▲大市場舊照
▲玉林舊火車站
▲玉林人民電影院
▲玉林人民大會堂
這些地方,是不是覺得這些地方仿佛昨天還去過,今天就已經不在了……
不管你承認與否,玉林的街道、商圈、景區等都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原來的水田上,立起一幢幢的高樓,那些往城裡跑的人們,回來才發現村裡已經被建設成了田園景區。
只有城中,仿佛是上帝忘了撥動它的錶盤,時間被凍結了似的,二三十年來,還是記憶中的模樣。
編輯&攝影 / 酸奶
無水印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