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歷史的發展,很多東西都在不斷的變化,比如說建築風格。如今的高樓大廈和以前的茅草房可不太一樣,關於古時候的建築,有很多相關的俗語,古人們也會根據俗語來建造房子。
我經常聽到的一句就是:「人住扛轎屋,災禍連連出」。其實俗語這種東西就是另一個角度上的人生哲理,都是祖先們根據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好的俗語流傳至今也同樣適用。
雖然有時候要帶著辯證的眼光去看,不能被時代局限住了自己的眼睛,但是不得不說有些東西還是很有道理的,不過今天的這句俗語,究竟有什麼講究呢?
北方建築風格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建築風格,根據當地的生活環境還有平時的生活需求來建造房子。比如說很典型的蒙古包,還有湘西的吊腳樓,都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而決定的,而在中國北方,我們所提出的這句俗語其實非常的流行。
北方有代表性的房屋建築,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就有很多的講究,而每個房間的布局都是錯落有致的,電視劇中常聽到的「幾進幾出」,都是非常有講究的事情。
布局對於整個家族的風水,都是有著提升的作用的,有很多達官貴人都喜歡這樣的院子,不過我們今天說的這種「扛轎屋」,在老一輩人眼中是非常不吉利的象徵。
什麼是「扛轎屋」?
「扛轎屋」,從字面意思上理解起來,就是在說一個房子的布局看起來像是兩個人在抬著轎子一樣。但我們也知道抬著轎子的形狀,大概就是中間有一個主屋,兩側有兩個小房子,說白了就是一個倒下的工字形。
因為老一輩人在形容其他東西的時候,總喜歡找一些比較形象的物品。
在那時候,一般這樣的布局也算比較複雜的,所以在達官貴人家用的比較多,而達官貴人們又總是坐著轎子出行,所以這樣形象的名稱,就逐漸的被大家流傳開來了。
為什麼說「扛轎屋」不吉利?
有人會說,轎子擱以前是舒適和富貴的象徵,抬轎子不應該是好的嗎,為什麼老人都說是不吉利的呢?
雖然有人把中間的房子比作是轎子,但同樣的,在古時候,當家裡有老人去世之後,子孫輩的人來抬棺材也是這樣的架勢。
無論在哪個時代,死亡都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而偶爾去棺材中沾沾福氣可以,但是時間長了都住在這樣的房子中,在不是很好的寓意的影響下,老人都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損害自己家族福氣的事情。
而另一個原因,則要從建築學的角度說起。
讓我們想像一下這樣的結構,中間有一個屋子,兩側靠後的地方是兩間小房子,當主屋的前方有風吹來的時候,這陣風所帶來的氣流就會在中間這所房子的阻隔下向兩邊分開,而理所當然的,這股氣流就會吹到兩側的房子裡去。
如果是小風還好說,但如果是非常強勁的大風的話,在古時候那種不是非常堅固的建築結構中,兩側的小房子又怎麼能夠阻擋得住這樣的強風呢?
時間長了之後,可不就得落得一個房子被風吹得遍體鱗傷的結局了嗎?
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房子結構逐漸被拋棄了,因為無論從風水迷信的角度來講,還是從建築學的角度來講,這樣的房子都是不利於人的生存的,人類作為最高級的動物,自然是要讓一切都向著對自己好的方向前進。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人們雖然簡單的句話裡可以蘊含大智慧,但無論是哪種文化,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時代是不斷在發展的,跟不上時代就要及時拋棄,值得學習的我們就要潛心研究。
俗語我們都是從老人那裡聽得多,其實古人的俗語諺語對聯還有許多,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這些俗語,確確實實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文章中所列舉的不過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罷了。想要了解更多古人的智慧,《智囊全集》將是你的不二之選。
這本書是明代大文學家馮夢龍所寫,他的筆觸精煉巧妙,總是能夠一陣見血地揭示每一則故事背後的道理。
《智囊全集》中收集了將近兩千則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馮夢龍用自己獨特的口吻講故事娓娓道來,短小精悍,從不拖泥帶水。
回顧歷史,不論是曾國藩,還是李鴻章,亦或者是紀曉嵐,都曾經拜倒在這本書的魅力下,甚至康熙稱其為"國之利器"。
梁啓超說:"吾謂《智囊全集》,不可不日三復也",他一天讀三遍,一輩子帶在身邊。
立業不讀《智囊全集》,閱盡詩書也枉然。
同時這些故事的背後還有馮夢龍自己的看法,既學習到了古人的智慧,又學習到了大文學家馮夢龍的人生觀點,可謂一舉兩得!
但是這是明朝的書,相比現代的白話文,意思上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許多人抱怨看不懂,接下來給大家推薦這套白話文注釋版本的《智囊全集》,它將每一則故事都用白話文翻譯過來了,還搭配了精美的插圖,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
生活中有想不明白的就翻翻這本書,相信這本書一定能夠給你答案。讀《智囊全集》,仿佛就是與智慧的古人促膝長談,他們將自己的所有智慧傳授與你。
馮夢龍自己也說:"天下無餘智",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
讀此書如入寶山,金玉琳琅,美不勝收。
目前這套書不過才79元,79元就可以買到古人的智慧結晶!這不過是兩包煙錢,卻可以讓你的一生都受益無窮!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