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風雲變幻,不過近年來,資本和行業眼中的造車新勢力,都已經走過了新生培育期,逐漸成為了「老」勢力,而一批新的品牌正在興起。
上汽在11月發布了新的品牌智己汽車、東風嵐圖FREE也於不久前正式面世,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此前透露,正與華為、寧德攜手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而長城汽車新的「SL項目」的實體也在近日浮出水面。
電氣化、智能化經過幾年的試水,似乎已經成為了老生常談,但在這個賽道上,到底應該如何前行,並無定式。截至目前,車市對於電氣化、智能化領域的探索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是上汽此前聯手阿里發起的網際網路汽車嘗試,讓幾乎所有的車企對於車機互聯的重視度空前提升;
第二是蔚來、小鵬以及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的崛起,從零開始,重新搭建自己的產品和用戶認知;第三是這一波新的傳統車企做出的嘗試,雖然第一波智能化的探索,始於傳統車企,但是可以看到的是,當時的智能化創新其實只是聚焦在車機和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方面,對於車本身的智能化和創新並不多,而經歷第二波新勢力的啟發和「教育」後,這些具有技術積澱和資源實力的企業又希望再起爐灶,從底層的架構做起,與包括華為、阿里等公司進行合作,真正實現用戶和軟體定義汽車。
比如,新的智己汽車按照計劃,將由上汽集團提供自主研發的三電核心技術、智能製造、渠道和交付,而張江集團和阿里巴巴,將分別為其提供AI以及晶片的核心技術資源、阿里巴巴達摩院的大數據技術。智己汽車還將不斷吸納新的投資方加入,而這些加入的投資方,可能會在生態等領域為其賦能。明年1月份,智己汽車將首發亮相A、B兩款車型。2021年底,智己汽車將實現制定路段點到點的自動駕駛。此外還將搭載「自動代客泊車」、全場景「零接管」自動駕駛等功能。
此外,這個品牌未來的運營模式,將最大化地由「用戶驅動」。在智己汽車的股權中,將有一部分員工持股,而為了鼓勵用戶分享數據,公司還將採用與員工同等的激勵方式。回到商業的「第一性原理」,任何的行為和產品邏輯,都應該以用戶的需求為根源的出發點,這固然沒錯,但是如何將精細化的製造模式與多樣的用戶需求去結合和兼容,對於包袱不小的傳統企業來說,仍然是未知的挑戰。
比如東風汽車集團副總經理尤崢稱嵐圖汽車為「造車新實力」,意為兼顧了傳統汽車公司品控等方面的優勢和新勢力企業的創新能力,但首款車型嵐圖FREE依然背負著太多傳統汽車的烙印,除了車內裝備了人臉識別裝置,接入了24個傳感器,可以實現20個智能輔助駕駛的功能之外,似乎並沒有看到顛覆性的創新和太多大膽的創想。
另外一方面,軟體定義汽車,是不是就是汽車行業的未來?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極星汽車中國區總裁高竑此前在與筆者聊及這一話題時,就談到「相比於傳統車,電動車中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數位化程度。現在數位化的程度能夠支撐大部分產品實現高度的智能化。只不過取決於你汽車設計的理念在哪裡,我要讓它智能化提供到什麼程度。」
從技術程度,現在的汽車在智能化和軟體方面,完全可以做到獨樹一幟的創新和顛覆,但這些是不是用戶想要的,這個「定義者」到底應該是軟體的本身,還是人的需求?高竑表示,他的答案似乎更傾向於後者。
如何去提前洞悉人的需求,為品牌打上獨特的標籤,或許是未來當汽車的智能化和軟體能力越來越趨同的背景下,車與車的差異化所在。目前車企對於用戶的體驗越來越看重,這種體驗不單單包含車本身,而是貫穿在從了解到購買以及售後等整個消費鏈條之中。
比如極星購車體驗空間,在設計上打造出極簡主義風格的空間和氛圍。而在體驗環節,利用增強現實技術(AR)與虛擬實境技術(VR)的高科技交互裝置,通過藝術化的產品部件配置器陳列,來改變用戶的產品品鑑方式。
數據和技術都是冰冷的,而品牌的溫度和個性獨一無二,這或許是未來智能汽車時代想要被人記住的關鍵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