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羊卓雍錯一路行來,沿307省道順著山勢不斷蜿蜒爬升,卡若拉冰川開始若隱若現。從遠處眺望,卡若拉冰川猶如待字閨中的美麗少女,柔美聖潔。車漸漸行近,卡若拉冰川的芳容開始慢慢展露,只見厚實的冰川、稜廓分明的雪線,猶如一頂潔白的藏式大氈帽,蓋在山頂之上,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聖潔的冰川下,遊客們紛紛被這一美景所震撼。停車、駐足、留影、購買紀念品,成為遊客們不約而同的選擇。美麗的冰川,因遊客的到來而充滿生機與活力。美麗的冰川,更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法寶」,村民們依託這一美景,吃上了「旅遊飯」,發展起了旅遊經濟。
景點一:
冰川下的攤位
在卡若拉冰川下的307省道旁,41歲的拉巴次仁正忙著招呼遊客,推銷自己攤位上的旅遊紀念品。一位來自德國的遊客在拉巴次仁的攤位前「搜尋」著中意的紀念品。拉巴次仁用簡單而生硬的英語喊價,在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海螺化石最終以300元的價格成交。
「卡若拉冰川是大自然給我們最寶貴的旅遊資源!」拉巴次仁得知我們的身份後,主動與我們談了起來。他希望通過媒體讓更多的人知道卡若拉冰川,來到卡若拉冰川,讓自己的生意更紅火。
像拉巴次仁擺設的攤位一樣,卡若拉冰川的山腳下共有22家,都是附近的村民設立的,所有的攤位都「一」字形排開,琳琅滿目的紀念品整齊地放在攤位上。攤位前,大客車、越野車把偌大的停車場停得滿滿當當,像高原上一個熱鬧的集市。「現在公路修成了柏油路,交通方便了,旅遊的人多了,生意自然就好了起來。」拉巴次仁說,為保護好這一稀缺資源,他和其他商戶們每天都自發打掃景區內的衛生,他說今年有信心實現銷售4萬元的目標。
景點二:
新民居成為新景點
嘎旦是卡若拉冰川景點門票銷售員。他告訴記者,以前在冰川山腳下的山坳裡,居住著七、八戶以帳篷為家的牧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放牧生活。後來,隨著西藏旅遊的興起以及307省道柏油路工程的完成,外地遊客越來越多,地區旅遊局和江孜縣也在此時投入資金,建設和改造了景點內的基礎設施,為遊客觀光旅遊提供了方便,居住在景區內的牧民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實惠。
在冰川腳下,我們看到,村民們的新居寬敞明亮,屋外牆壁上美麗的藏式繪畫,更是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這片漂亮炫目的藏式民居與潔白的卡若拉冰川交相輝映,顯現出西藏的神秘與美麗,遊客們也紛紛把自己的鏡頭對準了這一片藏式民居。
年過花甲的老阿媽玉珍告訴我們,她一直居住在卡若拉冰川山腳下,大半輩子都居住在帳篷裡,過著放牧的生活。後來政府免費為她和鄰居們修建了新房。
「再也不用住漏雨透風的黑帳篷了,自己做夢都沒想到在有生之年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玉珍說,她家有6口人,以前靠放牧為生,勉強夠溫飽。現在,家人在政府的引導下,也參與到旅遊服務中來。
景點三:
「合影」成為風景線
談起「合影」,還要從十幾年前說起。當時,由於交通的限制,來卡若拉冰川觀光的外地遊客不多,當地村民主要以放牧為主,村民分片區放牧。一些在卡若拉冰川下放牧的牧民被遊客邀請一起合影留念,牧民也很大方地答應。
後來,隨著遊客的增多,體驗高原民風民俗的遊客越來越多,牧民被邀請合影的次數也隨之增多,當地一些腦子活的牧民從中看到了商機,專門身著民族服飾在卡若拉冰川下做與遊客合影的「生意」。遊客每與牧民合影一次,牧民收取一定費用。「合影」逐漸成為景區吸引遊客的新景點。在景區從事「合影」的村民央金告訴記者,她每天都有100多元的收入,「這比在外打工強多了!」從節衣縮食到倉廩殷實,35歲的央金常常感嘆從傳統農牧業到現代旅遊業的轉型為自家生活帶來的改變。
在景區從事紀念品銷售十餘年的邊加,親眼見證了卡若拉冰川旅遊業的發展變遷。他說:「感謝政府大力發展旅遊業,因為來這裡的人多了,我們賺的錢也就多了,我們盼著西藏的旅遊業有更大的發展。那時,我們同全國一道奔小康就有希望了。」(記者 王 傑)
(責任編輯: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