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華的二環建國門古代天文臺斜對面,有條斜街叫貢院東街,旁邊是長安大劇院,街裡有中國社科院,綠蔭蔽道很是優雅。往裡走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川辦事處,但辦事處不出名,出名的是大名鼎鼎的辦事處招待所川辦餐廳。
在北京駐京辦數量眾多,加上縣級單位曾多達數千家,前幾年經過規劃,砍掉了一部分,但存數也是不少。這些辦事處大多都設有代表本地飲食風格的餐廳堂館,各地政府不遺餘力選拔本鄉本土最優秀的廚子,提供本地特色食材和最正宗的調料,精心製作家鄉的特色菜餚,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美食資源啊,猶如美食的藏龍臥虎之地,吸引了無數資深饕客探店尋味大快朵頤。
在眾多的駐京辦餐廳中,川辦餐廳最為人氣火爆。這家餐廳開業於1979年,當時只為本省因公來京出差的人員,內部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有點像招待所,供應的菜品也是四川人吃慣了的川菜,沒那麼多品種,有點像夥食團。那個年代北京極少見到川菜館,因為川辦餐廳的川菜正宗美味,就這樣口碑相傳,很快就火了起來,吸引了眾多生活在北京的川菜愛好者前來就餐。
在北京一提到川辦餐廳,許多吃貨第一反應就是排長隊等候,如果你正好飯點趕去,一般得等翻兩三次桌後才輪到你吃。因為實在是太人氣火爆,這家餐廳幾乎不接受電話預約訂座,必須親自去領號排隊。尤其是晚餐,一般下午4點左右,就得去領號才能保證飯點入座,訂包間也得提前好幾天才能預約到。但實話實說,最近好像沒這麼火了。
熱愛川菜的粉絲,每次點菜翻開「川辦」的菜譜時,總是有一種「吃一本」的衝動,每一道菜都像有個小饞蟲勾引著你的胃,恨不得都通通都點下來。很多去「川辦」吃過無數次的老饕,也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因為菜品實在太豐富了,摸摸溝滿壕平的肚子,心中還有點兒悵惘和遺憾。
在「川辦」的經典菜品中,口水雞、川北涼粉、夫妻肺片、筍雞手、紅油鵝腸、樟茶鴨、酸辣肘子、麻婆豆腐、毛血旺、水煮魚、辣子雞、水煮肉片、回鍋肉、宮保雞丁、雙椒兔、幹煸肥腸、雙椒牛蛙、甘筍燒牛肉、粉蒸肉、糯米蒸排骨、豆豉蒸鱸魚、蒜泥白肉、幹煸四季豆、熗炒豌豆尖、醪糟小湯圓、擔擔麵、涼麵、宜賓芽菜炒飯……幾乎沒有奇技淫巧,都是樸實的家常川菜,任何一家川菜館子裡必備的玩意兒,在「川辦」卻能做的地道美味十足,高廚高藝、食材新鮮、調料地道……
下面我們也選幾個菜來點評一下吧!
來「川辦」絕對不能錯過的就是這道口水雞,食客們對它都是讚不絕口。雞肉嫩香,調料的味道獨特,吃的時候有一種特別驚豔的感覺,甚至讓人聯想到紅袖添香,就連裡面紅辣辣的湯汁也讓人不捨得剩下,資深老饕會再叫上一碗涼麵拌上,然後色眯眯地閉上眼,充分享受舌尖上的香辣滑潤滋味,相當相當的的意淫,這不能怪雞,只能怪這道菜做的太地道了。當然,這道口水雞成了店裡的紅牌,點擊量自然也是最高的。
毛血旺是川菜中的翹楚,裡面內容相當豐富:鴨血、毛肚、海參、魷魚、大腸、午餐肉、魔芋、豆腐、豆芽……種類繁多,而且味道正宗。但實話實說,川辦的毛血越來越偷工減料了,不建議食客吃這道菜。
水煮魚堪稱川菜中的經典佳餚,「川辦」做的果然更加地道,光是這水煮魚的魚片就十分講究,薄厚合適,造型完美。要知道,魚片的薄厚是這道菜的關鍵,太薄夾不起來,太厚就不入味。可見,這裡的水煮魚做得絕對正宗,味道好得讓人連魚骨都想一併吞下。
既然到了最正宗的地方吃川菜,怎麼可以漏掉這道剁椒牛蛙呢?四川多水田,在夏季的鄉村,過去水田裡蛙聲一片,青蛙在四川叫田雞,也是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食材,後來水田裡大面積使用農藥,田雞數量逐漸減少,不得已改用人工養殖的牛蛙。這道剁椒美味牛蛙,看著有很多幹辣椒和泡椒,可是吃起來一點也不覺得辣,裡面還加了臘肉,鮮嫩與臘香,這滋味的搭配可真謂天衣無縫,四川人的聰明都用在吃勁兒上了。
川辦的臘肉,最奇妙的是只香不鹹,上一盤絕對是不夠吃的。
川辦的夫妻肺片,每一塊牛肉上都是帶筋勁,味道嘛就不擺了,麻辣味兒十足。
四川大廚做的幹煸四季豆,肉末酥脆椒香,四季豆外焦裡嫩,老饕食客會配著焦香的辣椒和花椒吃,一麻一辣一脆,那個口感滋味兒比神仙還快樂。
川辦的重慶小面的確很地道,還有醪糟湯圓,就看看食客的吃相,就知道多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