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木說旅行
到日本旅遊的人,常有一個願望,就是能夠看到滿山遍野的櫻花,特別是京都嵐山,那櫻花更是聞名全日本、全世界。開花時節,正如魯迅先生當年所描寫的「望去,卻象緋紅的輕雲」,美不勝收。然而,我到嵐山,已是過了中國舊曆的「立冬」,秋盡冬來,好在京都氣候溫和,最低氣溫也在零上八度。
嵐山在京都西南丹波山地,海拔382米,從京都站乘巴士,40分鐘就到。雖然已過了櫻花盛開的季節,但嵐山的紅葉也吸引了眾多的日本和世界各地的遊人,遊客之多,不亞於金秋北京的香山。
下車不遠,出現在面前的是橫跨桂川河上的渡月橋,橋的北面,水域寬闊,岸邊,一隊隊少年端著五顏六色的塑料盆,拎著塑料桶,把購買來的一尾尾各色鯉魚,放入河中。看著魚兒遊遠了,潛入河底了,他們歡奔雀躍,嘴裡不停地喊著「灑優那啦(日語再見)!」河中間,遊船往返,幾隻大船上,十幾名穿著豔麗和服的日本女子,頭戴古式的扁形皂帽,邊歌邊舞。初時,我以為是映畫社在拍電影,爾後才知這是舞踴船,是在慶祝紅葉癸,專為遊人表演因此,岸上有許多人觀看,不少人舉起照相機、攝像機,把她們收入鏡頭。
跟著遊人順山而上,在觀景臺上,舉起望遠鏡觀看,遠山近樹,盡收眼底。整個山野、殷紅中夾著點點鵝黃如雲似霞,如詩似畫。在那紅葉掩映中的寺院、神社、樓、臺、亭、塔,如同天宮奇景,把人帶入了童話世界。從觀景臺下來,便是周恩來總理詩碑,這裡幽靜出塵,人傑地靈。詩碑置於石壘的平臺之上,四周古木叢樹,紅葉映輝。
懷著虔誠的敬意,默讀著周總理1919年第二次遊嵐山時寫的《雨中嵐山》,不由想起周總理光輝的一生,特別是他為人類和平事業所作的努力,更深刻地銘記在世界人民心中,他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至今還是處理國際事務的準則。碑文由廖承志手書,碑於1979年4月,由京都府知事、京都日中友好協會、京都佛教友好協會、京都華僑總會等單位知名人士,為紀念1978年中日友好條約締結一周年而立。
人去詩碑在,高風萬世存。在詩碑前,有幾位中國青年在攝影留念。在異國聽到祖國的語言,感到格外親切。交談之中,方知他們都是來日本留學的學生,借假日來嵐山觀賞紅葉,瞻仰周總理詩碑。來年,他們將要學成歸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紅葉,並非是衰老的象徵,它孕育著萌芽、青春和成熟。今天,中日關係已經完全正常,讓歷史永遠成為過去,未來象紅葉一樣彤紅。以上就是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分享,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議,也可以一起分享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