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答啦:人們常說的「川江」在哪裡?川江有什麼特點?

2020-12-21 地理答啦

對於人們常說的「川江」,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眾所周知,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它蜿蜒6300多公裡,流經我國11個省市自治區。但你不一定知道,長江的各段都還有別名:當曲口至青海玉樹縣境內的巴壙河口,稱通天河;巴壙河口至四川宜賓的岷江口,稱金沙江;四川宜賓至湖北的宜昌,又稱川江;湖北枝江至湖南的城陵磯,又稱荊江;江蘇以下江段,又稱揚子江。

川江長約1030公裡,這一段長江基本上處於全國地勢的第二階梯,大部分流程在四川盆地之中。

流經四川盆地的川江,大致從西南流向東北,蜿蜒於盆地的南部。從號稱長江上遊第一港的宜賓,往下到江津河谷,一般比較寬闊,水流也不急。江津以下因受到川東一系列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脈影響,凡是穿過山脈之處,一般會成為峽谷,比較著名的峽谷,有貓兒峽、銅鑼峽、明月峽等,在其他的地方則形成了平展展的較為寬闊的河谷。

川江河谷總的特點是:河流有時在山舒水緩的寬谷中流動,有時又穿過陡峭崢嶸的峽谷,一放一束,不斷的向著東北方流去。川江從宜賓附近起,往下先後接納了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等水流,水量水勢不斷增大,在它進入三峽的時候,水量已經非常浩大。

長江的滔滔江水,以它浩浩蕩蕩的雄姿,無比的力量,洶湧咆哮,勢不可擋,它穿過巫山山脈,衝出四川盆地的時候,就形成了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川江的三峽河段也具有峽谷和寬谷的相間特點,不過這裡的峽谷特別險峻,寬谷並不十分開闊,不能與四川盆地的寬谷相提並論。

唐朝的著名詩人杜甫曾經有句云:「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三峽的西口入峽處,絕壁千尺,重巖疊嶂,河道被緊束在直刺青天的山峰之中,猶如兩扇大門陡峭直立,因奉節古稱夔州,所以這裡被稱為「夔門」,詩句形容川江從上面的涪陵、萬縣一帶,匯集了眾多的支流,往下在夔門處爭著入峽的情景,正所謂「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的形象寫照。

以上!

相關焦點

  • 川江號子有什麼來歷 川江號子的歷史
    重慶至宜昌1000多公裡的長江江段被稱為川江,川江上航道艱險,礁石、險灘密布、水流湍急。在木船航運的時代,每當逆江或過險灘的時候,船工就得拉縴,為了鼓舞士氣和協調步伐,他們就發明了一種叫做川江號子的歌謠。       川江號子由艄翁擊鼓為號,統一扳橈節奏,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民間歌謠。
  • 重慶珍檔 | 不朽的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可以使得船工們在艱苦的勞動中消除疲勞,調節心情,鼓舞鬥志,整齊節奏,使航船前行順利有序。號子歌豐富而多彩,廣為船工們傳唱。重慶的川江號子是長江水路運輸史上的文化瑰寶,是船工們與險灘惡水搏鬥時用熱血和汗水凝鑄而成的生命之歌!這可以說是重慶一種堅韌不屈的精神!而且,它獨特的風格受到了老藝術家的喜愛和現代大眾的驚嘆。
  • 川江號子 長江文化活化石
    川江,一般是指從四川宜賓市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的長江上遊河段,因大部分流經四川盆地,故名「川江」。川江號子主要流傳於金沙江、長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和大寧河等流域。這一帶航道曲折,山勢險峻,水急灘多,全程水位落差較大,特別是經險要的三峽出渝,船工們舉步維艱。川江號子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下應運而生的。
  • 川江號子,落寞的千古絕唱
    陳幫貴:92歲,巴渝民間藝術大師,川江號子傳承人。他的演唱被譽為「川江號子正宗味」。      一代一代傳唱下來的川江號子就像一扇窗戶,透過它,可以看見這條母親河邊古往今來人們的生活。
  • 風土人情:重慶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重慶和四川東部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視川江航道為畏途。在千百年的木船航運時代,江上木船的動力來自船工的身體。
  •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四川境內江河縱橫,有大小河流九十多條。從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1000多千米的長江江段俗稱川江。自古以來險灘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航道異常艱險。這一帶航道曲折,山勢險峻,水急灘多,全程水位落差較大,特別是經險要的三峽出川,船工們舉步維艱。川江號子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下應運而生的。
  • 川江號子:千百年流傳由船工創造的民間傳統音樂文化
    其中分類主要有高郵的秧歌號子、三峽的縴夫號子、川渝地區的川江號子時光流傳千百年,川江號子卻依舊活躍在時代的舞臺。它是川渝地區川江流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傳統民間歌唱形式。主要發源和傳承和傳承與四川東部和重慶。在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最後的「川江號子王」
    最後的「川江號子王」_夏天的顏色_新華網 川江船夫,是與川江木船一起消失的。新中國成立後,川江沿線水碼頭的貨運樞紐功能漸漸被鐵路、公路取代。到上世紀80年代初,機駁船和大型貨輪徹底擠壓掉木船的生存空間,川江拉縴的船夫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川江船幫遠去,川江上的船工號子就啞了。
  • 巴渝風物 | 川江古塔,調理兩岸風水
    同治五年(1866年)修建的重慶長壽文峰塔,八角7層,通高38米,因江中不語灘的妖魔多次吞噬行船,為降魔鎮妖而修建,這是川江古塔的建造原因之一。千裡川江有險灘300多處,而建塔鎮妖的並不是很多,縱觀這些川江風水塔,大都建在城鎮的下遊,其實是為了鎖閉水口,寓在不讓東流的江水帶走這個城鎮的財富。
  • 蜀道難 川江險
    李勇先:我們平時說的川江,是指宜賓至湖北宜昌一段,其中宜賓至重慶稱上川江,重慶以下稱為下川江。下川江所流經的三峽地區,因兩岸山巒夾峙,水流湍急,所以又有「峽江」之稱。峽江自古就是進出巴蜀的門戶。這一段水流湍急,沿途險灘多達一百餘處,其中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最為險要,古代說此地「鎮渝川之水,扼巴鄂咽喉」。  川江縴夫辛苦又危險,稍有不慎便船毀人亡。
  • 川江「打端陽」
    進入農曆五月,川江一帶開始炎熱起來,正是蚊蟲滋生和病菌繁殖最旺的時期,人容易患上各種疾病,自古民間恐懼五月,認為是「惡月」。古代「五」與「午」字通用,五月的第一個五日,即稱「端午」。端午節也稱端陽節,川江人要過三個端午節,即五月初五頭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末端午,最莊重的還是頭端午。那天剛開亮的時辰,姑媽就去山坡採艾蒿,葉片上還沾著露水,說是天地甘露,解毒避邪的功效最佳。採割時要默不做聲,任何言語都可能造成對純淨艾蒿的玷汙。
  • 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圖)
    一代一代傳唱下來的川江號子,就像一扇窗戶,透過它,可以看見這條母親河邊古往今來人們的生活。因為三峽工程,川江現已蓄水至135米水位,昔日激流已成平湖,川江號子已不再有用武之地。當年的拉縴船工已是白髮蒼蒼,有的甚至已經辭世,這些見證過兩種航運方式巨大變革的弄潮人,再也無法在凜凜江風的伴奏下吼上一嗓子,川江號子這種融技術和藝術為一體的文化品種已成絕唱。
  • 艱苦逆境中的勇敢與樂觀:這是用生命在怒吼的川江號子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自然擁有它自己獨特的魅力。而要說起川江號子的起源,就必須要說到重要的水路交通。在重慶和四川境內,河流遍布,水路交通發達,船隻航行自然是極為普遍。不過,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重慶和四川境內的河流通常並不會是一帆風順,要麼蜿蜒曲折,要麼高低錯落、跌宕起伏。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先天條件,這才促成了川江號子的誕生。川江號子是船工們在航行時所唱的歌謠,而之所以這樣唱,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航行。在面對不同的航行條件時,為了能夠把控航行節奏,就用號子的形式來協調統一。
  • 川江老地名,世代船工「喊」出來的,五花八門,稀奇古怪
    這種救助制度在川江得到推廣,紅船由政府從鹽稅中列支設置,也有官吏、鄉紳捐資建造。清代,從四川江安縣至湖北東湖縣(今宜昌夷陵區) 近千多公裡川江上,有紅船九百多隻,平時固定停靠的地方被人們稱為紅船背、紅船灣、紅船沱、紅船角。比如雲陽老縣城石板灘上的紅船灣、巫山城上遊寶子灘上的紅船沱,以及長壽黃草峽下口的連沱紅船角等。川江地名記載了一段歷史,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具體體現。
  • 川江之道滋香悠長
    冬日熱推川江之道,源於東方的「結合之道」。結合者,兼收並蓄,統而御之,以達自由之巔。2004年,川江滋香火鍋的第一家店在成都交大開業,以其實惠的消費、品牌化的消費體驗,顧客盈門,排號就餐,一時間在業內傳為佳話。
  • 【川江人家】川江上的瀘州美味河鮮,瀘州人都吃過
    今天,一起品味川江上的瀘州河鮮美食,探尋它的歷史記憶和未來發展。   河鮮誘惑,從江上吃魚到岸邊「壩壩魚」  瀘州人對河鮮美食有種獨特的情結,天天吃魚、年年吃魚,還天天念魚、年年想魚,恨不得把所有口味的魚、所有品種的魚都吃個遍。瀘州人愛吃魚。你看,家家的主婦都能做出幾道美味的河鮮美食,每當貴客到來,河鮮美食必是拿手好菜之一。
  • 譚維維邀請到重慶川江號子傳承人同臺合作 驚豔!
    收集民間音樂,尋找久遠的音樂元素本周,譚維維重返央視《經典詠流傳》的舞臺她邀請到「重慶印象武隆藝術團」川江號子的傳承人同臺合作歌曲把「川江號子」這種傳統的民間歌唱形式巧妙融入進劉禹錫的這首《竹枝詞》中既豐富了歌曲層次,又保留了號子原有的美感
  • 川江橈鬍子吳大伯的茶道
    川江橈鬍子喝的青茶,就是這種大葉做出來的。吳大伯早年在川江川江橈鬍子。一般的瓦罐太小,用瓦缸又太大,他居然買了個瓦尿罐,說不大不小正合適,裝滿後剛好夠他喝到第二年的清明。橈鬍子可以赤裸身子浸泡在寒冷的江水中,但每逢下雨天,一定會頭戴鬥笠,身披蓑衣,雨水是生水,淋了頭和身子會生病。吳駕長規定,鬥笠和蓑衣不準拿進船艙,衣服被雨水打溼了,馬上換上幹的,連手上的雨水也得擦乾。生雨水有腥味,會衝淡茶葉的清香。
  • 長江大保護·綠色共成長丨尋找川江上那一聲動人心魄的號子
    川江號子,川江地區的船工們統一動作的勞動號子,被譽為「長江文化的活化石」,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水道的整治和機械船代替木船,渡口被橋梁取代,江上已沒有了拉船的船工,號子聲也難覓蹤跡。曹光裕,師承川江號子傳承人陳邦貴老先生,慢慢意識到,在陳邦貴老先生那一代,川江號子是從生產工具轉變成了巴渝民間藝術,但是到了現在,要讓川江號子一代代地傳下去,號子需要更加符合時代特點。
  • 「川江號子」見證川渝水路繁榮與變遷
    它有一個獨屬的名字——「川江號子」。「川江號子」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曹光裕說,「川江號子」流傳於長江上遊重慶和四川東部地區,它是勞動人民的史詩,是長江上遊的文化靈魂,它的發展和傳承見證著川渝水路的往來繁榮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