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開始,在青島高鐵站拉活兒的的士司機發現,最近打車到香格裡拉酒店的人多了起來。在這兩天,相繼有近1000人湧進了青島香格裡拉大酒店,大廳籤到、入住、用餐的人排起了長隊。
這近1000人其實都是為了同一件事——中科曙光智能峰會。基於國家「863計劃」重大科研成果創立的中科曙光,在過去的10年間都如其出身(高性能計算),對外保持絕對低調,「首次的高調」主要是為了宣布了兩件事:
「All in AI」不是一個新鮮的提法,即便如此,千人會場依舊座無虛席,後排和走廊裡還擠滿了「旁聽」的人。在主會場,除了青島市政府代表的例行致辭外,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李國傑相繼發表了演說,後者也是中科曙光的董事長。
兩份協議,一個基地
雷鋒網了解到,此次中科曙光和青島市政府籤署了兩份戰略合作協議,但作為上市公司並未發布公告,可見也未涉及詳細合作的內容。青島市副市長張德平向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表示,根據經濟發展規劃和城市規劃的需求,青島想要緊抓國家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人工智慧戰略等重大機遇,需要高科技領軍企業紮根青島。
牽手中科曙光,並促使後者在青島建立「全球研發總部基地」,相信緣由在此。同時,在隨後的採訪中,中科曙光副總裁沙超群也不止一次地提到「中科曙光國際」、「全球」等字眼,相信招攬國際人才、達成全球項目應是題中之義。
張德平還提到,青島市正在促進高端信息產業集聚,加快青島城市智能化的進程,中科曙光無疑將成為這個進程中的重要推手。
全面布局人工智慧
成為青島市政府的「心頭肉」,中科曙光依靠的可不只是「老本行」——高性能計算,而是全面布局人工智慧的決心和戰略。具體來看,在此次智能峰會上,中科曙光一系列的發布,可以稱得上是「垂直一體化」的全面布局:
其實早在2009年,中科曙光就在成都建立了國內第一家面向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為社會事業和企業管理提供服務的「城市雲計算中心」,在國內首開建設大規模計算中心、變革城市管理模式先河。2015年初公布的「數據中國」戰略中,中科曙光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建成百個「城市雲中心」,構建覆蓋全國各行各業的數據平臺。此次升級原戰略,意在將AI與雲服務應用於教育、氣象、醫療、能源、網際網路及公共事業等多個領域。早前有報導稱,中科曙光已在全國近50個城市建立部署新一代數據中心。而這勢必也是青島市政府看重中科曙光的一大優勢。
國內人工智慧公司熱衷於推出平臺,中科曙光在宣布入局後,也並未「免俗」。顧名思義,SothisAI 是要使用者「恍然大悟」——哦,這就是 AI。簡單來說,這個平臺想要做到的是「異構融合、簡單易用、彈性靈活、可快速部署」,能夠幫助用戶快速釋放 AI 所需要的計算力。
沙超群也對雷鋒網在內的媒體表示,AI 其實是高性能計算和大數據交叉的一個分支,而前者又是中科曙光絕對擅長的領域,「我們玩 GPU 都 20多年了」,以此來說明該平臺的可靠。
圍繞該平臺,曙光還啟動了「SothisAI 開放實驗室計劃」,向全球招募1000名算法、應用和服務開發者,並將開放全國40多個城市的雲平臺,以及包括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在內的大科學裝置及計算中心,聯合產業上下遊協同研發和部署,推動AI在智慧城市、智能製造和數據密集型科學研究領域的深入應用。
中科曙光與寒武紀頗有淵源。中科曙光董事長李國傑院士,早年學成歸國後指導的第一個博士是姚新,而姚新指導的博士生陳天石,則是寒武紀的創始人,並領導寒武紀成為了人工智慧領域「第一個獨角獸企業」。
除此之外,李國傑在其演講中表示,中科曙光和寒武紀的實際控制人均為中科院計算所,兩家公司有著共同的使命,後者的目標並不僅僅著眼於「做幾款人工智慧專用晶片」,而是希望能從智能應用中「歸納抽象出具有共性的負載需求」,設計具有通用性的智能晶片。這也是與中科曙光合作的原因。
此次峰會上,中科曙光推出了「全浸沒式液冷AI訓練專用伺服器」,該伺服器通過「浸沒式」處理,能夠實現節電 40%的效果,以及消除數據中心噪音等問題。此外,還推出了基於寒武紀晶片研發的「AI 推理專用伺服器 PHANERON」,相比用於推理的通用伺服器,性能可實現百倍提升。
小結
在這場活動中,李國傑院士的演講獲得了最多的掌聲。在其演講的最後,提到了美國曼哈頓工程的負責人奧本海默在二戰結束的一席話:
我們得到了一棵碩果纍纍的大樹,並拼命地搖晃,結果得到了雷達和原子彈……其全部精神實質在於對已知地瘋狂而粗暴地掠奪,而毫無對未知的認真而謙恭地探索。
經過 60 年培育,人工智慧已長成碩果纍纍的大樹,李院士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是拼命地搖晃這棵大樹,在地上撿到一些零星的果實,還是懷抱對未知的認真和謙恭,自己新種幾棵樹苗?
同時,李院士也說道,深度學習為什麼這麼有效,至今沒有科學解釋,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 Tishby 等科學家最近提出一種「信息瓶頸」理論,發現深度學習與「物理重整化」是完全相同的過程,提出「學習最重要的部分是忘記」,我們應重視這一類跨學科的帶根本性的基礎研究。
雷鋒網認為,無疑,在這個人工智慧高歌猛進的時代裡,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那個「在地上撿零星果實」的「低頭黨」,只有一些人是「新種樹苗」的耕耘者,我們不反對收穫,但更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去「耕耘」。
這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以及走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