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河北海鹽博物館:講述中國鹽的故事

2020-12-12 河北新聞網

當地村民剛捐贈的石權。

□記者白雲

[閱讀提示]

在渤海灣,小城黃驊,自古就有「魚鹽之利雄天下」的優勢。

春秋時期,這裡就開始「煮海為鹽」,秦始皇時期,這裡因魚鹽豐饒設置柳縣,西漢時期這裡又成為全國首批設置的38處鹽政縣之一。

黃驊市內的章武城遺址、海豐鎮遺址、唐代煮鹽遺址,再現了數千年前的「萬灶青煙皆煮海」的盛況,也是歷朝長蘆鹽場煮鹽的重要基地。

「傍海煮鹽」的盛況至今還在延續,只是煮鹽工藝仍在不斷升級。

2009年,一座以海鹽為主題的博物館在黃驊市落成,這是全省首家鹽業博物館,也是全國三大和鹽有關的博物館之一,更是國內展示全國各地鹽業發展資料最全的博物館。

灰曬制滷工藝。

1

涵蓋了中國三大製鹽工藝的專業博物館

「千灶煮海凝玉屑,萬畦納潮起雪山」,這描繪的是一幅壯闊的煮海為鹽場景。這副對聯張貼在河北海鹽博物館的門口。

這家以鹽為主題的博物館,坐落在黃驊市繁華的渤海路上。3月13日,正值上班時間,博物館外車水馬龍、人聲嘈雜,但走進2000多平方米的海鹽博物館,一切都安靜下來。

博物館上下三層,分布有一千多件藏品,其中最新的兩件石質藏品,靜靜地蹲在一個玻璃罩子裡。石頭紋路裡滿是歲月留下的印痕,因為剛被群眾捐贈來,博物館還沒來得及給它們貼標籤寫說明。

這兩件藏品一大一小,為上細下粗的圓臺形,上面造型為銀鋌鈕狀,與常見的秤砣形狀相仿,均由石灰石製成。大的底部直徑為24釐米,上部直徑為21釐米,高21.5釐米,重43斤;小的底部直徑為22釐米,上部直徑為19釐米,高20釐米,重34斤。

河北海鹽博物館館長張寶剛介紹,2月22日那天,也就是農曆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館裡接到報告說,黃驊市齊家務鄉同居村兩名群眾在家裡發現了兩件老輩兒的物件,好像是個稱鹽的秤砣,問博物館要不要。

「我們趕到同居村,看了看這個東西,感覺文物價值很高。」張寶剛介紹,同居村在明代是長蘆鹽運司第二大鹽場嚴鎮場的衙署所在地,重達43斤的石權正好說明,當地的官鹽專賣一度興旺,他們推測,43斤和34斤的石權應該是一組石權中的兩個,可以一次性稱量數百斤。

「權是古代的計量單位,鹽腐蝕性較高,銅或者鐵質權容易被腐蝕影響計量精準度,石權的出現進一步說明黃驊地區製鹽業的發達和興盛。」張寶剛說。

作為一家專業博物館,海鹽博物館裡的很多藏品說不上多珍貴,卻在2011年2月,榮獲過河北省第二屆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業內認為,河北海鹽博物館在全國三家鹽業博物館中藏品最全。

這是因為,這家博物館冠名並非「國字號」,卻涵蓋了中國海鹽、湖鹽、井礦鹽三大製鹽工藝,並收入了26個產鹽省份的現代製鹽技術和產品。

在海鹽博物館以「華夏鹽蹤」為主題的展區,展示的正是中國4000多年的製鹽工藝發展史:在海興古製鹽遺址展位,我們能看到製鹽所用工具從盔形器到金屬器的變遷;從各地的製鹽工藝展示,我們能看到從煮海為鹽到灘曬製鹽的發展。

人類自古就對鹽極為重視,這是因為鹽的存在關係國計民生甚至國運興衰。

在「煮海為鹽」場景,模擬現場爐膛的火栩栩如生,似乎讓遊客能聯想到史書記載的「萬灶青煙皆煮海」的壯闊場面;板曬場景,兩名工人抬著工具能依稀看到潔白的鹽粒已經初現架板;推著獨輪車的鹽工手臂青筋暴起,卻看著滿地鹽晶面帶微笑……

展廳裡還有關於全國各地的鹽品種展示,有雪白的大塊鹽花,有類似水晶的晶體鹽,也有土色的大粒鹽,更有採自甘肅的大塊天然芒硝和青海的大塊礦鹽。

在這個展廳內詳盡地介紹了鹽的分類、鹽的妙用、鹽與美容,及世界各地的鹽,還展出了大量鹽的衍生產品,並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和遊客互動,向遊客展示了人類在尋求鹽的精製和產量過程中,所走過的每一步。

河北海鹽博物館展示的盔形器。

2

讓人們看到鹽業一路走來的變遷

儘管並非周末,海鹽博物館裡仍有來自外地的遊客,正認真聽講解員講解。遊客們面前,是一件造型獨特的陶製品。

這是海鹽博物館一件「年紀較大」的盔形器,是古人早在春秋時期就使用的人工製鹽器具。這個類似頭盔的陶製品,高不到30釐米,直徑約為20釐米,紋路裡還殘留著白色的鹽鹼。

盔形器上尖下圓,用支架進行固定後,倒入海水下方加熱煮沸後就可以析出鹽。這是黃驊一帶,較早利用海水煮鹽的實證。

「早在1989年黃驊博物館成立時,我們就劃出區域專門做鹽的展覽。2004年籌建海鹽博物館時,我們就想通過博物館的展品,讓人們看到鹽業一路走來的變遷。」河北海鹽博物館原館長魏蘭香介紹。

這一初衷在海鹽博物館得到了充分體現。

隨著提鍊金屬技術的提高,金器開始應用在製鹽中。博物館展示的古人利用盤鐵煎鹽的一幕,再現了工藝升級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

爐灶內大火通紅,工人彎腰向其中添加木柴,平整的盤鐵掛在灶上,另一名工人提著木桶向其中倒入海水……藉助現在聲光效果,觀眾們仿佛可以聽到看到,沸騰的爐火中,盤鐵上刺啦作響,潔白的鹽晶瞬間出現。

張寶剛介紹,在古代,鹽業加工、銷售都屬於官方專營,史書記載,明代老百姓有民籍和造籍之分,後者中就包含鹽民。為了防止鹽民私自製鹽,官方將碩大的盤鐵切割成不規則的幾塊,由不同的鹽民收藏,製鹽時才拼接在一起,將盤鐵燒至高溫,利用滷水潑到盤鐵上瞬間蒸發來完成煎鹽。

海鹽博物館收藏的幾塊官鹽印板也非常珍貴,其中清代的湖南鹽法長寶、清末的解州鹽運稅、解州貢鹽印板等,都是官鹽禁止民運的代表。這些可能扣在麻袋或者船隻上的印板,是為便於運輸過程中查驗。

循著博物館的布展,觀眾可以看到製鹽技藝的發展脈絡。即使到了當代,製鹽工人穿著膠鞋在鹽池中種鹽也並非輕鬆的工作。而古代,鹽,更可以關係一城一地甚至國運的興衰。

「春秋時期,齊桓公煮海為鹽,以魚鹽之利雄霸天下,黃驊當時地處齊國北部,鹽業自此興盛。」張寶剛介紹。

海鹽博物館最能代表黃驊一帶鹽業發達的藏品,是一枚重達50兩的銀鋌。日久年深,這枚銀鋌早已不再是鮮亮的銀白色,而是黯淡發黑。「這是當時的海豐鎮鹽使司要上交國庫的專用官銀,是用官鹽稅收的碎銀鑄就的,並不在市面上流通。」張寶剛說。

海豐鎮遺址位於黃驊市東25公裡,據《鹽山新志》記載,「海豐鎮在天津未興之前為海口第一繁榮之區,為繁盛之區皆以行鹽故也……至元鹽業不振,漸為廢墟。」

歷史上,海豐鎮一帶曾被稱為柳縣、章武縣,在唐朝時,官方將零散的民間製鹽納入管轄,海豐鎮就此形成製鹽規模。這枚50兩重的專用銀鋌,就出土於海豐鎮遺址。

儘管為了爭鹽之利,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多起和鹽有關的戰爭。但富庶的鹽商和管理鹽運的鹽官,也帶來了建築和文化的繁茂。

誰能想到,鹽商還會推動戲曲的發展?在海鹽博物館,「鹽和戲曲」專題乍一看讓人覺得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讀了介紹,才明白鹽的推動作用。

比如徽州鹽商富甲一方,經濟的富庶帶動了文化消費高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徽商紛紛蓄養戲班,不惜重金打造徽劇,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機會。歙縣大鹽商江春,就是一位品位極高的戲曲鑑賞家。

海鹽博物館院中還有一塊明朝的碑文,詳細記載了一位叫韓應龍的鹽運史,買地收租供養當地的孤兒,這個孤兒院叫先斯院。先斯院瞻田碑文記載了詳細的土地畝數,擔心其死後佃戶賴帳。原本叫馬裡通莊的村子,也因官方立碑而改名官莊村至今,並在當地傳為美談。

海鹽博物館收藏的銀鋌。

3

為建館走訪26個產鹽省份

目前,國內和鹽有關的博物館主要是江蘇鹽城的中國海鹽博物館、四川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及黃驊市的河北海鹽博物館,這三地都是中國製鹽史上有代表性的產鹽區。但展示全國各地鹽業發展資料最全的,就是河北海鹽博物館。

為什麼這座小小的博物館,館藏會涉及全國所有產鹽區?這就要從海鹽博物館的籌建說起。

今年75歲的魏蘭香,已於1999年退休。後被返聘擔任黃驊博物館館長,直到2013年12月才再次退休。2006年她主動請纓籌建海鹽博物館時,已然六十有三。

這位從二十出頭就騎自行車下鄉宣傳收集文物的老文物工作者,回憶起建館的初衷,不禁眉梢一挑。「當時就琢磨,長蘆鹽場咱黃驊這兒是起點,海豐鎮遺址咱這兒是『國保』,有著幾千年和鹽有關的文化,我們想建一所博物館能讓人們看到海鹽的變遷。」

早年籌建黃驊博物館,潑辣的魏蘭香就騎著車子到各村的大集上舉著喇叭吆喝徵集,是文物就要。可到籌建海鹽博物館的時候,從黃驊博物館直接轉過來的文物並不多,到底這家專業的海鹽博物館該怎麼建,老人反而覺得心裡沒底了。

「雖然說準備籌建海鹽博物館,但我們這幾個人,沒一個研究過鹽,究竟全國的鹽業是什麼情況,各地產業區有什麼區別,也就手頭的一點點資料。」魏蘭香有點犯嘀咕,於是領著博物館裡的年輕人,開著一輛小麵包車先去外地學習。

第一站去的是與河北山海相連的山東。兩地同屬海鹽製鹽區,製鹽的基本原理就是淡化海水,不管是設備還是技法,兩地幾乎都是相似的,「這一看,心裡有點慌,大家都差不多,這還辦什麼博物館?差異化在哪呢?」

出了山東一路折向西北,穿山路過沙漠,在甘肅的高臺鹽場,車走在路上,只見河床上到處都是大塊的芒硝,戴軍跳下去就搬……就這樣,差異化開始浮現了,博物館的定位也日漸清晰,他們沿著全國的鹽業分布圖,走訪了全國26個產鹽省份,對所見所聞的製鹽工藝都進行了拍照和採集標本。

戴軍記得,當年在內蒙古吉蘭泰鎮,一下車他和同事就蒙了:當地已經穿上了棉襖,他們還穿著短袖,凍得直哆嗦。「但那個湖鹽太美了,碩大的鹽塊自然結晶,要多好看有多好看。我們跟當地協調了鐵釺、漏勺等一些製鹽工具,搬進了車裡。」

內蒙古、甘肅、青海……一路走來,當時已過花甲之年的魏蘭香累得犯了老毛病,一坐起來就天旋地轉,只能躺在麵包車的後排座上趕路。「各地鹽場收集來的製鹽木叉、篩子都在後頭,路上又顛,有時候,眼瞅著木叉就卡在我這裡……」魏蘭香比劃著脖子的位置。

「我們一路走訪,遇上其他專業博物館,對人家的布展、擺放物品、燈光等等都研究了一遍。2008年,直到臘月二十九,我們籌建小隊才回到黃驊。」對那段行色匆匆的歲月,戴軍至今記憶猶新。

除了收集外地的相關資料,黃驊的文物徵集工作也緊鑼密鼓。

當時聽說大左莊有一件鐵權要賣,魏蘭香趕緊去做工作,幾經協調,才把這件鐵權追回來,「這是按文物法規定的,好在咱有『尚方寶劍』。」

就這樣,一千多件藏品,包含500多件未定級文物,再加上各地的製鹽工具和工藝展示,2009年10月份,河北海鹽博物館在海邊小城黃驊市開館。

如今,海鹽博物館的藏品還在不斷豐富,帶有科普性質的「神奇的鹽」展廳,如今又在升級。鹽的故事,還在這座博物館裡不斷講述。(圖片均為記者白雲攝)

■相關

黃驊製鹽業的前世今生

海鹽博物館所在的黃驊市,自古就是產鹽區。

秦朝設置的柳縣,位於今黃驊市羊二莊鎮東南5公裡處,將「山海之利盡行開放」,民間煮鹽迅速興起,至西漢時已經形成一定規模。

西漢元封元年在全國規劃產鹽場區,在今黃驊市故縣村附近設置了章武縣,製鹽開始列入官營,製鹽所涉及的生產資料——灶地、草蕩、牢盆(煮鹽用鐵鍋),均為官有,劃歸灶戶使用,製鹽多少,按灶定額,產鹽全部交官。

當時,章武縣、柳縣「鹽場林立」,流經柳縣的柳河成為官鹽西運冀州等地的主要通道,柳縣也因此成為「河海交錯之大埠」。魏晉南北朝時期,當地鹽業也未衰落,反而進一步發展。

唐代中葉鹽鐵恢復專賣,海豐鎮一帶鹽運繁忙,往來經商的船隻經常阻塞了河道,當時得名「通商鎮」。唐代詩人劉長卿所作「晚來潮正滿,處處落帆還」的詩句描寫的正是當時鹽場林立、商賈雲集的盛景。

由此直至元代,當地鹽業進一步發展。到元末明初,長蘆鹽運使司所轄南、北二司各有12場,鹽民戶籍屬地為今河北滄州、鹽山、黃驊、青縣以及山東樂陵、慶雲,是長蘆鹽業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然而,元代惠民河的開挖,橫斷並淤塞了柳河河道,使海豐鎮運鹽水道受阻,其鹽業一度衰落,「漸廢為墟」。到明初靖難之役,「諸場盡廢」,鹽業大衰,致使河南省北部地區「民皆淡食」。

直到明永樂初年,隨著山西、山東、北京及浙江等地移民陸續遷來,場灶重立,當地鹽業才得以恢復,以海豐場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到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官方又遷洪洞、福建、南京鹽民來海豐場傳授曬鹽技術,海豐場率先易煎煮為灘曬,開啟了長蘆鹽區灘曬製鹽技術之先河。

其後,長蘆鹽運使劉思賢詢知曬鹽利厚,曾減徵鹽課以資鼓勵。可惜此舉並未得到明王朝重視,直到清初才得到全面推行,為清代鹽業發展的中興奠定了基礎。

嘉靖後期,鹽稅苛重,長蘆鹽區再次陷入蕭條,海豐場幾近廢棄。到清代康熙年間,當地也曾推廣曬制之法,大規模開灘曬鹽,終因鹽路不暢、運輸不便,未能持久。到清代末年,海豐場存灘僅16副,全年產鹽僅300餘包。民國6年(1917年),海豐場乾脆被裁廢,黃驊境內再無官辦鹽場,至1944年,黃驊鹽業僅存民間散灘10副。

1958年4月,根據國務院《關於恢復、擴建和新建鹽場的指示》精神,經國家計委批准,長蘆黃驊鹽場成立。上萬名創業者,從祖國各地奔赴這片沿海灘涂,當年就生產原鹽2.4萬噸。到1960年,生產原鹽達到18.4萬噸。

2000年,黃驊鹽場在原來基礎上成立了河北長蘆黃驊鹽業有限公司,後組建了河北長蘆滄州鹽業集團公司,原鹽產量突破百萬噸大關。

2014年8月,當地政府對公司股權進行回購,組建滄州鹽業集團有限公司。

如今,滄鹽集團正在大力推動鹽田技改工程,積極推進濃海水輸水管道建設,加快引入和利用渤海新區有關企業生產過程中經由海水淡化後產生的濃海水,未來將採用新的製鹽工藝,綜合利用濃海水進行製鹽。

千年古鹽場,又將寫下鹽故事的新篇章。(文/記者白雲)

相關焦點

  • 鉤沉|河北海鹽博物館:講述中國鹽的故事
    1涵蓋了中國三大製鹽工藝的專業博物館「千灶煮海凝玉屑,萬畦納潮起雪山」,這描繪的是一幅壯闊的煮海為鹽場景。這副對聯張貼在河北海鹽博物館的門口。作為一家專業博物館,海鹽博物館裡的很多藏品說不上多珍貴,卻在2011年2月,榮獲過河北省第二屆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業內認為,河北海鹽博物館在全國三家鹽業博物館中藏品最全。這是因為,這家博物館冠名並非「國字號」,卻涵蓋了中國海鹽、湖鹽、井礦鹽三大製鹽工藝,並收入了26個產鹽省份的現代製鹽技術和產品。
  • 臺灣鹽博物館欲與河北聯手傳播中國「鹽文化」
    新華網石家莊12月1日電(記者範世輝)「臺灣與大陸同根同源,把大陸的鹽展與我們的博物館結合
  • 走進河北海鹽博物館 一起探索鹽市從何而來
    讓我們走進河北海鹽博物館,一起探索鹽的「前世今生」—海韻鹽魂載滄桑本以為鹽只從海水中來,一進河北海鹽博物館,標有井鹽、湖鹽、海鹽分布的光電顯示圖,不僅講述了各種鹽的出處,還讓我們了解了小小鹽粒承載的歷史和故事。「製鹽工藝經歷了從煮鹽到曬鹽的升級變遷。」跟著解說員的步伐,鹽的歷史徐徐展開。
  • 程泰寧院士作品:中國海鹽博物館
    項目概況鹽城中國海鹽博物館於2006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命名,是全國唯一一座經國務院批准的全面反映中國海鹽歷史文明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其座落於鹽城市區古代著名的人工運鹽河——串場河與宋代捍海名堤——範公堤之間,館區佔地6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
  • 「海鹽遊記」我的鹽系旅行之「鹽色山海湖」
    我與海鹽的相約,數次都是不期而遇的驚喜,這一次非常榮幸的受邀擔當鹽系旅行之「鹽色山海湖」線路的帶隊人,真的是超級開心。功課做在了前面,開幕式上很詳細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旅友達人們做了山海路的線路介紹與旅行分享,上圖中同框的分別是兩位帶隊老師畫家吳高龍先生和肖希澤老師以及海鹽旅委的領導。
  • 《博物館奇妙夜》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
    《博物館奇妙夜》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視頻累計點擊量超5萬次《博物館奇妙夜》視頻截圖。掃二維碼,看創意短視頻《博物館奇妙夜》,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本報海口12月24日訊(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周靜泊)12月22日,《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該展覽集中展示了一批海南考古的成果文物,體現海南從古到今的歷史脈絡。這批文物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 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揭牌 河北這些特色博物館值得一逛
    記者王育民攝3月28日,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在唐山市開灤國家礦山公園正式揭牌開館。圖為在唐胥鐵路景觀天橋俯瞰,唐胥鐵路起始之處,載煤機車轟鳴而過。記者王育民攝除了剛剛揭牌的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快來看看咱河北還有哪些特色博物館值得一逛吧!
  • 海鹽博物館《鹺滷黃驊》即將開幕!
    海鹽博物館《鹺滷黃驊》即將開幕! 2019年9月25日,河北海鹽博物館二樓展廳
  • 古泰州 鮮為人知的中國海鹽歷史及鹽文化
    從鹽稅博物館所陳列的大量圖片、資料和實物,我們確認古泰州鹽政轄區鹽民,是中國歷代封建朝廷財政稅賦的最大負重者。古泰州淮南大鹽場成為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段時間跨度長達5000餘年,謂之「古泰州」。
  • 原來河北藏著這麼多有特色的行業博物館
    行業博物館,指的是從事某一行業的文物標本的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機構。它針對某一行業進行文物標本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提供實物證明,用其特有的展示手段,闡述該行業歷史發展過程和文化內涵。你知道嗎?在咱大河北就藏著不少有特色的行業博物館,快來一起漲姿勢!
  • 省博物館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在鹽舉行 中國海鹽博物館社教工作亮點多
    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20年度理事會暨論文研討會,12月5日至6日在鹽城市召開。記者從中獲悉,中國海鹽博物館近年來在社教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成績,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讚譽度。記者了解到,在2015年3月20日實施的《博物館條例》上,國務院將博物館的三大功能調整為「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後,各地博物館紛紛開展各種類型的社會教育活動。鹽城市的中國海鹽博物館也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發各類系列品牌社會教育活動,得到了上級部門和社會的肯定與認同。
  • 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揭牌 河北這些特色博物館值得一逛
    記者王育民攝3月28日,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在唐山市開灤國家礦山公園正式揭牌開館。圖為在唐胥鐵路景觀天橋俯瞰,唐胥鐵路起始之處,載煤機車轟鳴而過。記者王育民攝除了剛剛揭牌的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快來看看咱河北還有哪些特色博物館值得一逛吧!
  • 河北特色博物館又上新了!中秋假期都該去看看
    9月10日中國羊絨博物館在邢臺清河正式開館沒錯!這是全國首家以羊絨為主題的紡織類博物館除了羊絨主題咱河北還有很多獨具特色的博物館一起來了解一下↓↓河北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想了解中國票據的前世今生嗎?那你絕對不能錯過它在河北經貿大學的校園裡有一處低調卻極有內涵的發票博物館
  • 海鹽,井鹽,池鹽,湖鹽,巖鹽……
    其中,鹽可不僅僅是一種調料,它對於人的生命是必不可少的,簡直是不可一日無鹽。否則,不僅食皆無味,甚至連正常的生理功能都無法維持。正如水和空氣一樣,鹽價廉之極,取用方便。但對人生命的重要性卻是至關重要的。so,問題來了,那為什麼動物不吃鹽呢?
  • 文博專家齊聚黃驊研討海鹽歷史文化
    11月28日至30日,「京津冀魯四省(市)海鹽歷史文化暨文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在黃驊舉辦來自文博領域的專家就推進海鹽歷史文化、文物保護研究進行深入探討。據了解,海鹽歷史文化、文物保護研究一直是國內學術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近年來,隨著國內唯一一處隋唐時期製鹽作坊——黃驊市大左莊遺址的發掘,包括天津市以及我省黃驊市在內的渤海灣西岸地區,已經成為學術界關注的新焦點。
  • 探秘山東產鹽基地 海鹽年產量佔中國市場七成以上
    沙見龍 攝  山東是中國產鹽大省,鹽業歷史悠久。5000多年前,鹽宗夙沙氏「煮海為鹽」,開華夏製鹽之先河;齊國宰相管仲「官山海」,創食鹽專營專賣制度延續至今。如今,山東原鹽產能在中國同行業中佔據「三分天下」,海鹽年產量更是超過全國海鹽年產量七成。
  •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鹹腥的海水,是如何變成白花花的鹽?千百年來,鹽給海岸線上的河北人帶來了什麼?如今,人類最古老的商品之一——鹽,又在怎樣的延展中煥發獨特的韻味?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進河北海岸線上的鹽場,為您講述海鹽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福建海鹽可不一般!它可是名副其實的有福之鹽
    海鹽,則是以海水(北方有的則用地下滷水)為原料製成的鹽。海水通過納潮進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濃縮製成飽和滷水,在結晶池中繼續蒸髮結晶,再經過人工或機械收鹽,堆坨完成生產。海鹽雖外觀不如礦鹽好,但氯化鈉含量低,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南方海鹽鎂離子含量高,不需添加任何抗結劑。  海鹽的製鹽工藝又有北、南之分。
  • 省博物館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在鹽舉行 中國海鹽博物館社教工作亮點多
    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20年度理事會暨論文研討會,12月5日至6日在鹽城市召開。記者從中獲悉,中國海鹽博物館近年來在社教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成績,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讚譽度。記者了解到,在2015年3月20日實施的《博物館條例》上,國務院將博物館的三大功能調整為「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後,各地博物館紛紛開展各種類型的社會教育活動。鹽城市的中國海鹽博物館也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發各類系列品牌社會教育活動,得到了上級部門和社會的肯定與認同。
  • 猶太鹽、喜馬拉雅玫瑰巖鹽、夏威夷海鹽、鹽之花等鹽,你吃過嗎?
    鹽為百味之首,調味之源!沒有鹽,一切美食都會變得索然無味。一,鹽分產地分為海鹽、池鹽、井鹽及巖鹽。1,海鹽含有最多的微量元素。2,池鹽從鹹水湖採取的鹽,成分和海鹽相同。(航拍山東運城鹽湖)(位於西藏昌都芒康縣鹽井古鹽田)3,井鹽通過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滷水(天然形成或鹽礦注水後生成),製成的鹽就叫井鹽,生產井鹽的豎井就叫鹽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