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西湖斷橋是傳說、是景致,那麼渾河斷橋就是一份情懷,它是瀋陽這座城市巨變的見證,更是這裡人心中最真實的城市記憶。
「渾河河面上,為何有一座斷橋?」每逢跨年「交接」時,各類懷舊話題總能霸屏,今年,「渾河斷橋」成了瀋陽熱門。
一張圖,足夠將瀋陽人的記憶瞬間拉回到2003年。那一年的12月19日4時左右,有著61年歷史的渾河老橋爆破拆除,只有第17、18孔之間的橋墩保留下來做紀念,這就是這段斷橋的由來。
當年,這一工程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地區最大規模爆破」。而今,一截斷橋成了觸發集體回憶的「穿越點」。斷橋與渾河的故事,你想聽嗎?
1、我在這頭,家在橋的那頭。
對於瀋陽人王女士來說,老渾河橋總是充滿了回憶。在她童年的記憶裡,看到這條舊舊的橋時,就是要見到爸爸媽媽了,要回到那個屬於自己的家了。對她而言,老渾河橋是一座通往家的溫馨橋。
上個世紀80年代,由於父母工作單位瀋陽柴油機廠從和平區的十三緯路搬遷到了渾河的另一側,父母臨時租住在當時的後榆村。
每個周末的早上,寄宿在親戚家的她,便坐上公交車急匆匆地往自己的家裡奔。
從上世紀90年代開通了612路後,她每周的回家之路,便成了從親戚家走15分鐘,趕到起始站十三緯路,然後一路坐到渾河。
「那時候這座渾河橋,連接著的是孩子對家的嚮往,真的人在橋的這一頭,而有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家在橋的那一頭。」
在她的記憶裡,每一次看到老渾河橋時,她就快到家了。
「612路公交車現在也沒有了,但是線路還在的,我記得是2005年,612路更改路號為272路。車也換成漂亮的大公交了。」
如今,只要路過渾河,她總要下意識地去尋找斷橋,然後靜靜地看看,似乎還能回憶起那時回家的迫切心情,斷橋承載著她孩童時期對家的渴望。
「很感謝當年的有心人,留下這一段斷橋,讓它繼續看著家鄉越來越好、越來越美,也讓我們的懷舊更真實、更具體,而不是對孩子說『那裡曾經有座橋』!」
還有像劉先生這樣在外打拼的瀋陽人,帶著妻女回來探親,還特意帶著一家人到這拍了一張照片。
「帶著孩子回家鄉轉轉,除了瀋陽故宮、大帥府等地,我特意帶著孩子來這個斷橋打個卡。」漸漸的,老渾河橋變成瀋陽人口中的渾河斷橋,靜靜站在渾河橋的一側,成為瀋陽這座城市的一段城市記憶。
如今,隨著渾河兩岸的繁榮、渾河的景色越來越美,周邊的大鑽石、五裡河公園、k11都成為市民遊玩的好去處,而旁邊的這座斷橋也漸漸成為了遊客拍照打卡的網紅地點。
2、77歲的渾河斷橋,也有它自己的故事。
從青年大街一路向南,自然而然就到了渾河橋。
渾河橋是通往金廊沿線的跨渾河橋,也是通往奧體中心、桃仙機場及高速公路的重要通路,在早晚交通高峰時期以及平峰時期,車流量都相對其他的跨河橋車流量大。
而靜靜佇立在渾河橋邊的斷橋就是已經77歲的老渾河橋的一部分。它曾是瀋陽渾河上最早的一座橋,建設之初對渾河兩岸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隨著兩岸發展加快,來往更加繁密,而寬度僅有8.6米的老渾河橋,開始不勝重負,塞車成為上下班高峰時最常見的現象,甚至過個橋都要排隊!
因為渾河橋過橋人增加很多,所以就顯得特別擁擠。
每天到了上下班時間,一旦兩輛轎車別在一起,或是馬車橫在橋上,那麼不堵半小時的車是過不去的。
後來,為了緩解這種現象,想了許多辦法。瀋陽市相關部門特意作出決定把渾河兩岸企業的上下班時間岔開一些,比如:
行人和非機動車自發組織排隊,還選出了一個每天經過老渾河橋的人為隊長負責秩序。
還有一段時間,採取了行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每人一兩分鐘交替通過的辦法。
到了90年代,斷橋所在的老渾河橋就幾乎專門走人了,基本是一個人行和走自行車為主的渾河橋了。
1999年,老渾河橋被檢測為危橋,遂禁止機動車通行,它變成了渾河新橋的副橋,只能通過行人和非機動車。
「當時專門有人在橋頭看著,不準機動車駛上老橋。於是老橋突然顯得變『寬』了。
然後就有聰明人在老橋上擺起了地攤,賣菜的、賣螺絲刀的、賣自行車鞍座兒的,簡直像是一個夜市。
最有意思的是,能買到的東西竟然是工廠裡積壓的產品。冬天的時候,他們穿著衣領前襟已經油黑的棉大衣,一頂毛線帽子是這些攤販們典型的裝束,一邊大聲吆喝著,一邊有節奏地左右腳互相磕碰取暖,像在跳一種獨特的舞蹈。」一位單位在渾南的趙先生曾經回憶著說。
2003年,緊臨老渾河橋的49米寬的青年大橋建成,老渾河橋的命運可以預見。
2003年12月19日凌晨4時左右,老渾河橋爆破拆除,只有第18孔的橋墩保留下來留做紀念。
瀋陽市政府隨後在新渾河大橋靠近老渾河橋段的中央位置立起了一塊紀念碑,碑文裡言明:「鑑於老渾河橋為20世紀40年代全省境內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最大、最長之公路橋,為我國當時公路橋建設之重要標誌,因此市政府遵從民意,保留老渾河橋自南向北第18孔橋墩及其他部件。」
3、老渾河橋爆破背後也有很多故事。
對於2003年12月的爆破,其實背後很有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爆破比原定推遲了兩天。老渾河橋爆破原定時間為2003年12月17日,但19日才實施爆破。
當時的渾河橋爆破拆除工程總指揮魯博的解釋是,經施工單位和爆破專家們多次研究論證,最後決定採用原地坍塌控制爆破方案。
然而,到了鑽孔時,水中橋墩突然發生滲水,先前論證的方案暫時無用武之地。
此外,由於事前沒有圖紙,專家門是通過經驗制定的方案,在實地鑽孔探查中才發現,原來以為實心的橋基其實是空心,因此其中一部分方案需要推翻重做實施新的方案,因此耽擱了時間。
考慮到白天封鎖交通影響較大,而且爆破存在危險性,為儘量減少對市民的影響,爆破時間選在凌晨4時。同時,爆破工程具有很大風險,傷亡事故時有發生。因此,一旦爆破失敗,可以為第二三套方案爭取時間,補救工作更容易展開。
由於爆破拆除工程量的水下部分約為1400立方米,水上部分約為4700立方米。橋梁拆除後的殘渣及原築島圍堰的土石方同時清運,圍堰及殘渣清運量約8萬立方米。這更是為給爆破後的清場工作留有足夠時間。
斷橋得以保留不容易
當時,位於北第18孔的橋墩,成為唯一留下來的橋體。為何要保留這一孔橋墩呢?據爆破總指揮魯博介紹,當時許多關於老橋是否該爆破的爭論在沈城普遍存在。老渾河橋是否該全部炸掉?對此問題,多數參與討論的市民傾向於徹底炸掉老橋。而市建委工作人員翻閱相關檔案發現,老渾河橋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一位退休的橋梁老專家提出建議:像丹東鴨綠江殘橋一樣,保留一孔作為永久性的紀念!
這樣一來,大大增添了爆破工作的困難———本來可以從橋兩頭向中間爆破,為保留一孔橋墩,只好選擇難度係數較大的從南至北爆破。
從老渾河橋變渾河斷橋只有數十秒
2003年12月19日零時30分,炸藥、雷管就位。凌晨4時整,隨著3顆紅色信號彈升空,現場總指揮魯博按下了操縱按鈕,「轟隆隆……」,從燃爆到橋面坍塌,整個過程僅有數十秒。
4、尾聲
如今的城市,越來越繁華也越來越同質化,曾經,豐富而生動的城市記憶,越來越模糊甚至消失,人們想從城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記憶總得有一些具體的載體。而渾河上的這座斷橋恰恰承載了它所特有的那份城市記憶。
還有哪些城市有斷橋?
1、並沒有斷的杭州西湖斷橋
在中國聞名遐邇的斷橋是杭州西子湖畔的「斷橋」。
西湖的斷橋是因為古橋上中端有門,下的雪都在門簷上,橋上只有兩端上有雪,遠望如同斷了一樣,故稱為斷橋。
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濃鬱浪漫色彩。
2、晚上斷的廣東潮州廣濟橋
廣濟橋也稱湘子橋,當地人喜歡稱它為「湘橋」,它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和盧溝橋、趙州橋等橋梁齊名。
這座橋兩側都是橋墩式結構,上面建有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是所謂的「廿四洲」,橋梁的中間由並排的木船串聯,當地人稱之為「十八梭船」,這一部分也叫浮橋,遊客如果想從整座廣濟橋上走過,到了中間部分,必須走過梭船。
白天的時候,梭船和橋梁的兩側橋墩是緊密相連了,到了晚上就會「拆橋」散開,形成一個巨大的缺口,方便各種船隻通過。
3、丹東:一座擁有三座斷橋的城市
丹東,是一個擁有三座斷撟的城市,這三座斷橋都在中朝邊界鴨綠江上。
三座斷橋順江而下依次為:丹東下轄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河口斷橋、丹東老城區段斷橋、丹東新城區段新大橋。
河口大橋和老城區大橋,分別於1951年3月和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美軍炸斷。新城區大橋建於21世紀10年代,因朝鮮段引橋未建成而為斷橋。
國外城市也有斷橋?
1、澳大利亞墨爾本大洋路倫敦橋(London Bridge)又名倫敦斷橋
倫敦斷橋是澳大利亞最美的自駕遊公路大洋路上最美的景點之一。
它位於大洋路的坎貝爾港,是一處自然之力作用形成的漂亮海岸景觀。
2、法國阿維尼翁斷橋——聖貝內澤橋
聖貝內澤橋又名斷橋,是建於中世紀的著名橋梁,並且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這座橋的長度約有900米,但過去經常遭受洪水襲擊,最後在1668年爆發特大洪水後,這座橋的大部分被洪水衝毀,不能再使用,逐漸變成了今天的「斷橋」。 (撰文 王九卿 圖片: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