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但是,如果這「恩」變了味,那麼這「報」也會變味。
這兩天,兩封天津學生寫跟榆中學生的「嘲諷式」感謝信引起廣泛的關注。本來這是一次愛心捐獻幫扶活動,天津學生捐獻圖書和文具給榆中學生,但榆中有學生在感謝信中表示「謝謝你們寄給我們的文具,但我們並不需要」。「自責認識了你們」等等。
不少網友表示,看到這樣的感謝信,感到心寒,一片愛心,卻受到奚落與嘲諷。當地教育主管部門也表示「兩地學校結對幫扶,學生交流過程中引起誤會,這是惡作劇,己對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
對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是對的,但更應當進行反思,該如何進行結對幫扶,他能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接納?該如何結對幫扶,才不至於讓這個活動流於形式,與初衷背道而弛?
我在貧困山區學校教了幾年書,又在城市教了十多年書,我對山區學校和城市學校的老師,學生都有足夠的了解。恕我直言,結對幫扶落後地區學校沒有問題,但一些學校的導向並不正確,一些學校對山區學校並不了解,盲目結對幫扶,盲目捐書捐文具捐衣服,盲目的引導學生認為山區學校條件很差,很落後等等,從而容易讓學生產生高高在上的感覺,產生自己就在幫助別人,甚至在「施捨」的感覺,無論在實際交流還是在書寫過程當中,都處於強勢地位,從而對山區孩子自尊心造成傷害。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任何一所城市學校在對口幫扶山區(農村)學校的時候,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所謂幫扶,其實是互幫互助,而不是單方面的施捨。要告訴學生,我們在幫助別人,別人也在幫助我們自己,這是共同成長,所以需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成為真正的朋友。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出現嘲諷式的感謝信。
盲目結對幫扶,不如不幫扶。我舉兩個真實的例子。
朋友的學校組織學生捐文具,捐衣服,捐書籍,幫扶山區的一所學校。在此之前,他們對這所學校並不了解,潛意識中認為這所學校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文具,沒有圖書,沒有操場。當他們駕車五個多小時來到這所學校之後,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這所學校位於一個平壩的上面,嶄新的教學樓,嶄新的塑膠跑道,比他們學校的操場氣派多了。嶄新的圖書室和多媒體教室,也並不比他們學校差。
讓他們多少有些尷尬了,車上這些文具圖書,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捐獻了。近些年來,國家大力發展山村教育,投入巨資改善山村學校的辦學條件。而一些山村學校的確不再需要一些舊文具舊圖書,他們更需要和城市裡孩子坐下來平等地溝通交流,互相學習,互相提高。
當然還有很多學校條件艱苦,需要我們幫扶。我的意思是,在結對幫扶之前,一定要對被幫扶的學校有充分的了解,充分的溝通和交流,有足夠的尊重,而且儘量避免一些形式的東西,不要僅僅為了完成一項任務,或者拍幾組照片,走進農村或者山村學校,去影響他們正常的教學和生活。
另外我還有一個提醒,就是暑期幫教支教。我有一個朋友,參加一個慈善公益組織,這個組織每年都組織一批老師到貧困山區去幫教,利用的是暑假時間。有些時候這種幫教也是單方面的一廂情願,一是佔據了山村學校老師的休息時間,二是一些老師把自己當成教育專家,走進山村學校,面對山村教師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教人家怎麼教書。這本沒有錯,但我還是想說,不管你是教育專家還是骨幹教師,走進山村,除了去交流,還要去學習,不高高在上,尊重別人,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