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在(日本)伏見稻荷大社裡是福氣的象徵。希望這張明信片能在將來為你帶來最好的運氣。S。"
「以防萬一你收不到,拍了發給你吧。」
今天突然想起,時間已過去快一個月了,S在日本某個飯館裡寫的這張明信片,恐怕是真收不到了。中國郵政早已不存在人情連接的意義。很多東西都變得冷冰冰,像快餐一樣沒了養分。
喜歡明信片這個存在。不管是寄出還是收到,都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像是因為一張卡紙,連接了兩個不同的空間、時間,編織了一個漂洋過海的故事。
心知明信片在國內是幾乎不可能寄達了,後來便極少再給朋友寄去明信片,改為每到一處,為自己寫上一張,在當地郵局蓋上紀念冊,且留做一份紀念。
過去那些年收到過的那些明信片,都保存下來。偶爾在整理東西時,拿出來翻看一下,也是蠻有趣味的。
***
上:來自S,2015年於瑞典斯德哥爾摩。下:來自我,2016年於瑞典斯德哥爾摩。
「Greetings from Stockholm, Sweden!
Stockholm is a beautiful city with amazing scenery and dynamic life. I think you』ll like it. I’m writing to you with a cup of coffee sitting outside the Nobel Museum, which is the main picture on the post card! I hope you enjoy this card. 」(S)
(斯德哥爾摩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有著迷人的風景、充滿活力的生活。我想你會喜歡它的。此刻,我正坐在諾貝爾博物館外的廣場上,喝著咖啡,為你寫下這張明信片。明信片上的那張大的照片,就是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希望你喜歡這張卡。)
2015年6月,S獨自前往歐洲旅行。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老城Gamla Stan著名的諾貝爾博物館廣場上,為我寫下了一張明信片。明信片上紅黃橙色幾棟建築,是廣場上一個代表性地標。
一年後,我出現在了明信片上同一個位置,也為自己寫下了一張明信片,並寄回了國內。數月回國後,我讀到了來自過去的自己寄給自己的這張明信片。在卡片背面,我簡單地寫下:「第一次知道這個地方,是S送給我的明信片。現在,我坐在了這裡。也在喝著咖啡。」
***
2013年,在尼泊爾徒步ACT大環線結交的荷蘭朋友M,深受那次徒步的啟發,回到荷蘭後沒多久就決定成為一個媽媽。兒子於2015年初出生。彼時,我正坐在辦公室裡憋著文案,收到了M寄來的她親自設計的兒子出生紀念卡,上面有她、愛人、兒子的名字。
在尼泊爾告別時,M和另外兩個朋友邀請我「將來」有機會去歐洲和他們相聚。當時,我說「我要去一趟歐洲實在太難了」。
然後呢,2016年,我真的就在歐洲的荷蘭阿姆斯特丹與M、德國仔M相聚了。
和M於2016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相聚
***
「在色拉寺聽完辯經,頂著拉薩下午五六點鐘的太陽,我跳上了一輛無人的公車。售票員問我到哪裡,我說隨便,哪裡都可以。這種隨時可以出發,隨處都可以是目的地的感覺真好!眼前巍峨高山,腳下藍色湖泊,讓你安寧喜樂。」(V, 2011)
2009年,我去了西藏。近三年後,V獨自在拉薩漫步撒野,寄來了這張明信片。一個的藏族人畫像。
***
「人在拉薩時,確實會感到疲憊,因為高反,因為連日奔波。可是當看到那些高原的美,高原人不一樣的面孔和神情時,你又不得不承認,在路上的感覺,很好。」(J.)
又過了兩年,J也獨自一人遊去了青藏高原。回來後,親手把這張展翅騰空的金雕明信片送到了我手裡。
***
2012年,A去了法國旅行。收到寄來的明信片。A寫道:「阿維尼翁設計師的明信片,看到就想到了你^_^。願找到你自己的幸福,自由暢泳。」(A.)
天知道,此刻的我有多想念大海,和大海的藍色。
***
「廈門是一個很美的地方,來到這兒就仿佛時間停止了一樣,暖暖的太陽,鼓浪嶼的每一條小巷都讓人著迷。來找我吧!請你喝美味的奶茶。」(L)
2010年,彼時我還在北京工作。L去了廈門、鼓浪嶼。
一年後,我已經離開了北京。也去了廈門、鼓浪嶼。
***
「見你如此渴望能踏雪,選一張鋪滿白雪的給你,不過是在屋頂……繼續夢見自己輕盈一躍踏遍大宅邸並俯瞰黃米胡同吧!
P.S.希望這次真的能收到^_^」(C)
是的,2012年,我已經離開了北京。但我們彼此依然懷念曾經在一起二逼快樂的時光。C寄來了這張冬日裡北京胡同的明信片。
誰曾想過呢,如今我又來到了北京。此時正是炎炎夏日,沒有白雪皚皚的胡同屋頂。
不過,黃米胡同嘛,還真沒去溜達過呢。可以去走走。
***
看,明信片是不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
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裡,人與人就這樣聯結在了一起,故事就這樣發生、延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