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圖書館 網羅全國古籍修復頂尖高手

2020-12-25 搜狐網

  鎮館之寶代表:五代刻本《雷鋒塔藏經》(在全國大約20件同類藏品中屬於罕見完整版),為館藏刻本中最早作品。該館收藏的年代最早的手鈔作品中,也有一件《唐人寫經》。

  古籍藏品規模(不含民國文獻):約30多萬冊,以明刻本見長,善本2000多種、2萬5千多冊。

  特色:35000多件歷代石刻拓片,多為顧頡剛教授當年輾轉全國各地收集而得,另收藏有少量甲骨文及一部分西方17世紀古籍。

  古籍修復專職人員隊伍:7-8人。

  中大圖書館以老中大和嶺南大學古籍文獻館藏為基礎,從2001年開始,中大圖書館展開全面的古籍保護、整理和修復工作,於2003年成立了專門的修復工作室,憑藉雄厚的古籍文獻修復實力而著稱。近年來,該館又從遼寧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機構聘請到一批古籍編目、鑑定、修復等領域的權威老專家。同時又在撥款及海內外捐助的支持下,選派專職人員赴上海圖書館乃至美國進修,使得其古籍修復水準進一步提升,在全國同行中居於領先地位。

相關焦點

  • 張士達先生古籍修復技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圖書館召開
    本次研討會由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與南京大學圖書館主辦,鼎納科技有限公司協辦。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副主任武心群,張士達先生的弟子(甘肅省圖書館師有寬,南京圖書館毛俊義,中山大學圖書館潘美娣,國家圖書館朱振彬、劉建明、劉峰,江西省圖書館溫柏秀,南京圖書館楊來京,南京大學圖書館邱曉剛),南京莫愁職業學校特級教師戴學彥,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修復科科長何謀忠,中山大學古籍修復傳習所導師助理肖曉梅,棲霞寺淨善法師,張士達先生的外孫女們以及來自全國各古籍保護單位的30餘名江蘇省古籍修復高級研習班的學員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全國古籍修復師競技
    原標題:全國古籍修復師競技,103冊古籍國圖展妙手補書精妙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洋 方非9月1日,妙手補書書可春一一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幕。來自全國古籍修復高手指尖下的103冊「術後」古籍,展示出我國古籍修復的實力與傳承成果。靜靜躺在展櫃中的古籍,有敦煌遺書、早期佛經、宋元善本、金石拓本、明清古籍、少數民族古籍等,另有我國早期古籍修復的重大成果《趙城金藏》等同時展出。這些古籍中有許多在修復前,已出現蟲蛀、鼠齧、粘連、酸化、絮化等不同類型的疑難雜症。
  • 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幕
    9月1日,「妙手補書書可春——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開幕式在國家圖書館舉行。此次競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全國範圍的古籍修復技藝競賽,匯集了全國21個省43家單位推選的百餘冊件參賽作品。展覽展出了修復競賽作品和珍貴古籍修復成果共103冊件,涵蓋敦煌遺書、早期佛經、宋元善本、金石拓本、明清古籍、少數民族古籍等。圖為古籍修復師現場進行古籍修復演示。
  • 陝西省圖書館館藏國家一級古籍《古今圖書集成》修復保護項目結項...
    在項目運行期間,邀請了全國26位古籍研究和保護專家與全國各圖書館近50名修復骨幹參與了相關指導和實踐修復工作,顯著提升了該項目在全國古籍修復界的影響力及陝西傳習所古籍修復的實力。本次結項會議特別邀請了國家圖書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籍修復的代表性傳承人杜偉生;陝西師範大學、陝西省檔案保護科學研究所所長李玉虎;上海圖書館、中國古籍保護協會修復技藝專業委員會委員潘美娣;中國古籍保護協會修復技藝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林明;中國古籍保護協會修復技藝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保護組組長胡泊;還有項目的指導老師
  • 武漢圖書館作品獲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獎項
    武漢晚報10月20日訊(記者萬建輝)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辦的「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日前公布成績,由武漢圖書館選送的修復作品《金詩選》《宋史》雙雙獲得三等獎,這是湖北省多家修復單位選送參賽的作品在此次競賽中的最好成績。
  • 焦點|古籍修復:如病延醫
    北京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成為全國最早的古籍修復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成為全國各省市藏書機構古籍修複方面的主要骨幹力量。有跡可循的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至今不過三四代人,然而不管順著哪條脈絡追溯,近代古籍修復技藝的源流都繞不開張士達。
  • 全國古籍修復師競技,103冊古籍國圖展妙手補書精妙
    9月1日,妙手補書書可春一一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幕。來自全國古籍修復高手指尖下的103冊「術後」古籍,展示出我國古籍修復的實力與傳承成果。這些古籍中有許多在修復前,已出現蟲蛀、鼠齧、粘連、酸化、絮化等不同類型的疑難雜症。修復師們要診斷、開方、動手術,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讓它們重現光彩。遇到複雜情況,一葉古籍就需要幾天甚至十幾天時間來修復。展覽現場,修復這些古籍時必需的工具設備和古籍修復用紙等也一併展出。
  • 文化部公布首批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名單
    中廣網北京2月1日消息(記者張庶卓)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1時19分報導,文化部今天(1日)在北京舉行2009年古籍保護工作總結會,會上公布了首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名單。今天上午文化部召開總結會,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在講話當中公布了古籍修復名單,經文化部批准2009年12月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中山大學博物館、中山大學圖書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等12家古籍收藏單位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籍古蹟修復中心,承擔國家珍貴古籍的修復任務,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的設立為今後科學規範的開展古籍修復工作創造了條件。
  • 黴菌蟎蟲傷及「古籍修復醫生」
    近日,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將為62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配備古籍文獻除塵修復工作檯等設備,「古籍醫生」的健康狀況有望因此而改善。  近日,有基層古籍修復人員呼籲,在愛護古籍的同時,應該特別關注古籍修復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問題。據了解,在一線修復操作中,人體難免要與藏品直接接觸,古籍中常見的黴菌、蟎蟲常常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書中粉塵還會感染人體的呼吸系統。
  • 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幕「組圖」
    9月1日,「妙手補書書可春——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開幕式在國家圖書館舉行。此次競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全國範圍的古籍修復技藝競賽,匯集了全國21個省43家單位推選的百餘冊件參賽作品。展覽展出了修復競賽作品和珍貴古籍修復成果共103冊件,涵蓋敦煌遺書、早期佛經、宋元善本、金石拓本、明清古籍、少數民族古籍等。圖為展覽現場。
  • 南開大學圖書館推出古籍修復簡史展
    古籍修復技藝,10月13日,南開大學圖書館面向校內師生推出3場全新展覽,分別為「緗素年華:南開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簡史」「館藏民國時期南開經濟研究所畢業論文概覽」「故物流芳:古籍特藏圖書中的南開故事」。  長期以來,南開大學圖書館積極提高古籍修復水平,展示古籍修復技藝,宣傳古籍保護理念,彰顯古籍魅力,促進古籍保護知識在校園中的傳播,推動古籍保護意識樹立,為南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貢獻了重要力量。  2020年6月,南開大學圖書館獲批設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南開大學傳習所」,成為天津市第二家、天津市高校首家古籍修復傳習所,也是目前全國僅有的5家高校傳習所之一。
  • 一個大學圖書館館長的古籍保護情懷——《清代版刻圖錄•初編》序
    500平方米的古籍修復室,不知不覺中展現了「先行一步」的廣東改革開放特色,由此奠定了中山大學圖書館在全國高校圖書館古籍修復和保護領域的領先地位。2009年文化部公布首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名單,中山大學圖書館是全國 12個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中唯一一個設立在高校的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 書刊掃描儀助力中山大學圖書館館藏資源數位化
    賽數書刊掃描儀助力中山大學圖書館館藏資源數位化。在古籍和珍貴文獻開放和使用實踐過程中,隨著數字影像技術的發展,對古籍和珍貴文獻的數字信息需求量飛速增長。目前古籍和珍貴文獻主要集中和分散在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一些科研機構圖書館。
  • 國家圖書館舉辦「妙手補書書可春——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
    9月1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全國各省級古籍保護中心共同舉辦的「妙手補書書可春——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開幕式在國家圖書館舉行。
  • 看古籍修復師補書: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亮相國圖
    9月1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全國各省級古籍保護中心共同舉辦的「妙手補書書可春——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開幕式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籍修復專家、參展單位代表以及新聞媒體代表等參加活動。
  • 內蒙古社科院圖書館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演變成為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特色圖書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努力做好文獻資源建設工作,讓自己成為了唯一。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的館藏有多牛?為什麼能夠成為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這還要從它的建立開始說起。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成立於1979年,是由「老三所」語言、文學、歷史研究所演變而來,當時的圖書資料室就是現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的前身。
  • 「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南開大學傳習所」揭牌
    10月13日,「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南開大學傳習所」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圖書館正式揭牌,這是天津高校首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也是目前全國僅有的五家高校傳習所之一。南開大學傳習所成立後,將採取傳統的師徒傳承、口手相授形式,由天津圖書館和南開大學相關學院專家傳授古籍整理技能、古籍修復技藝、文獻裝幀藝術、文獻版本學等相關理論與技藝,學員們從今年開始,將在3年內通過200個學時學習9項古籍專業修復技能。「傳習所致力於古籍保護人才培養專業化、體系化,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 廣東中山圖書館33萬破損古籍亟待修復
    目前中山圖書館特藏部修復組只有9名成員,平均每人要負責3.6萬冊,按近年來平均每個人每個月完成3本的修復量,要修完這些古籍需要700年以上,但經過修復的古籍可以舊貌換新顏,再保存幾百年基本沒有問題。  所謂古籍,是指書寫或印刷於1912年之前的書籍,古籍載體包括竹簡、帛書、石刻及紙本。據統計,目前我國公藏單位的古籍總數超過3000萬冊,其中善本古籍超過250萬冊。
  • 古籍修復技藝有了「傳習所」
    12家國家級修復中心設立2005年,一個當時我國最大規模的古籍保護的歷史與探索成果展——《文明的守望》在國家圖書館開展。隨後配合展覽,國圖對國內古籍的保護現狀展開了調查。「調查顯示,2007年之前,全國從事古籍修復的專業人士不足百人,堪稱『瀕危行業』。」
  • 「古籍醫生」亮絕活 全國古籍修復競賽成果展亮相國圖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9月1日,「妙手補書書可春——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幕。包括國家圖書館四大專藏在內的全國古籍修復成果匯聚展覽,可以一窺國內古籍修復項目與技藝現狀。同時,展出了古籍修復工具設備以及古籍修復用紙等實物,通過修復專家視頻講解、修復師現場演示、觀眾互動體驗等方式,立體展示古籍修復技藝。展覽開幕當天,古籍修復師現場做了古籍修復及傳拓技藝演示。國家圖書館館員崔志賓展示文獻修復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