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最貴,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受矚目的辦公樓——世貿中心一號樓(One World Trade Center)開業四年後仍有約 20% 的樓面處於空置狀態,招租難度甚至超過同一建築群的其他幾座大樓。
這個局面並不算太意外。2010 年買下世貿中心一號樓產權的 Douglas Durst 曾登報宣稱該項目是「糟糕規劃和魯莽決策的遺物」,但當時社會輿論一面倒地認為,不論重建的代價多大、不論曼哈頓是否需要那麼多寫字樓,重建「自由塔」都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斥資 38 億美元的世貿中心一號樓以史無前例的投資、規模,以及象徵意義回歸紐約天際線。諷刺的是,重建後的主樓最終沒能繼承自由塔(Freedom Tower)的名字,原因是潛在租賃商家忌諱名字太過敏感和政治化。
從設計和建造的伊始,政治和歷史就是捆住新世貿中心的兩條鎖鏈。原世貿雙塔留下的兩個大水坑被保留,舊雙塔前的噴泉位置也被設計為新紀念館,這樣新樓的可選擇位置就很有限。前紐約世貿中心辦公總面積達 1290 萬平方英尺(約合 119 萬平方米),重建後恢復了 950 萬平方英尺。
由於承擔了紀念館等商業以外的政治目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分配給辦公的樓層更少,僅僅為 82 層,遠低於同一級別的高樓,連矮它一截的帝國大廈都有 102 層用於辦公。
即便這樣,辦公室租賃業務依舊面臨挑戰。世貿中心業主 Durst Organization 的高管認為部分原因是世貿中心始終給人一種還未完工的感覺。辦公樓、零售商店、交通中心和 911 紀念館的建造耗費了很長時間。
世貿中心一號樓的租賃主管 Eric Engelhardt 表示,過去 17 年以來這一地塊一直在施工。
在租金方面,高昂的建築成本也讓世貿中心不可能降低價格。一號樓的處境則更加艱難些,因為大樓本身的造價還包括紀念館。
前紐約港務局董事會主席 Anthony Coscia 表示:「這裡一半是紀念館,一半是寫字樓,而客戶們是不會為紀念館那部分費用買單的。」
相較之下,更早一年竣工的世貿中心四號樓已經悉數租出,今年 6 月剛剛揭幕的三號樓也已經入駐了近 40%。去年 9 月,Spotify 成為最後一家入駐世貿中心四號樓的公司,47.8 萬平方英尺的辦公場地覆蓋 14 個樓層,每月租金達 277 萬美元。這也讓四號樓成為世貿中心建築群中第一幢 100% 入駐的大樓。
但需要注意的是,四號樓最主要的租客是紐約納稅人而非公司,因為紐約和新澤西港口事務管理局、紐約市政府人力資源管理局的遷入就佔據了 60% 的辦公面積。
與此同時,銀行等傳統的租賃大戶已經撤出這一地區,加重了世貿中心的空置率。一名房產經紀曾在四號樓竣工後表示,「我們接到很多科技公司的諮詢,但是幾乎沒有金融行業的。」
曼哈頓的商業中心一直處於流動和遷移中。由於交易不再依賴於紙質股票和支票的交割,華爾街巨頭早就可以自由地搬離世貿中心所在的曼哈頓下城。
而原雙子塔中的金融公司都已經搬離至別處,比如曼哈頓中城,其中包括菲茨傑拉德(Cantor Fitzgerald)、摩根史坦利、美國銀行和法興銀行等。
9·11 事件後,大量的公司遷往租金更便宜並且沒那麼擁擠的曼哈頓上城。而現在最受歡迎的是新興的哈德遜園區,大約 1000 萬平方英尺新辦公空間讓世貿中心的處境變得更艱難。
根據房地產經紀公司 Savills Studley Inc.的數據顯示,過去五年裡遷入哈德遜園區的淨租賃面積達到 670 萬平方英尺,遷入曼哈頓下城的淨面積為 120 萬平方英尺。
從整體租賃市場來看,紐約的寫字樓市場仍然疲軟。根據 2018 年 2 月的紐約商業地產市場報告,曼哈頓辦公樓市場的平均租金在七年內首次下降。商業房地產信息公司 JLL 在 2017 年的報告則指出,紐約市辦公室大樓的出租率創七年來的新低。
租戶們正在更有效的利用空間,節省租金方面的開支。上周,房地產集團 Durst Organization 宣布與 WeWork 入駐世貿中心一號樓的談判破裂,因為對方拿到了更好的報價。
新金主也在收縮。第一批入駐世貿中心一號樓的中國企業萬通也已經砍掉了 80% 的承租面積。時任萬通董事長馮侖曾在 2013 年預言,萬通位於世貿一號樓內的「中國中心」能在開業三年後有「很好的回報」,五年後投資回報率在 8%-11%。但入駐不到三年,這一計劃就和馮侖本人一樣告別了萬通地產。萬通控股旗下的紐約中國中心減少在新世貿中心 1 號樓的承租面積,由此前的 1.7 萬平米縮減至 3200 平米。
世貿中心的重建,究竟是有利可圖的房地產項目,還是更接近於一份國家宣言?這一爭議在過去 17 年裡從未停止。實際上,即使在恐襲發生之前,世貿中心也為空置率所困擾。
世貿中心屹立了 30 年,在它倒塌之前才剛剛開始盈利,2001 年世貿中心的出租率達到了 95% 的歷史高點,在此之前港務局一直依靠港口通行費和機場費維持運轉。
地產商羅蘭德·貝茨(Roland Betts)這樣形容世貿中心的項目: 「這就是頭怪獸,而我們不得不讓它吃飽。」
在花費了那麼多的金錢,被賦予了那麼多象徵意義之後,新世貿中心建築群的未來依然不可捉摸。
57 歲的弗蘭克·赫西 (Frank Hussey) 先後參與了世貿中心 7 號樓、1 號樓、4 號樓和 3 號樓的修建工作,過去的 17 年都被投入到這項孕育於悲劇的工程裡。但很長一段時間來,他看到飛機從上空飛過時,還會條件反射似地放慢車速。
「那一天的聲音依然在迴響。」
題圖來源:Mario Tama
製圖:馮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