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華(左)和夫人李世英。 |
34歲,他投身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發事業。
46歲,他參與設計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下潛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動力潛艇的國家。
64歲,他親自登艇參與深潛試驗,成為總設計師參與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的世界第一人。
也是在64歲,闊別家鄉三十載,幾乎與家人失聯的他榮歸故裡,此時,父親和二哥已經去世,高堂老母已93歲高齡。
如今93歲的他,仍堅持到研究所工作,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他,就是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
一條道,走到「亮」
「爸爸這輩子,就是一條道,走到『亮』。」小女兒黃峻一語中的。
出身於醫生世家的黃旭華,原本是立志從醫的。可是在日機的轟炸聲中,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中,少年黃旭華開始重新思考人生道路:「國家太弱就會任人欺凌、宰割!我不學醫了,我要讀航空、造船,將來我製造飛機捍衛我們的藍天,製造軍艦抵禦外國的侵略。」
1945年,四處漂泊、輾轉求學的黃旭華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國立交通大學造船系。
1958年,面對掌握核壟斷地位的超級大國不斷施加的核威懾,我國啟動研製飛彈核潛艇。毛主席下令:「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曾參與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的黃旭華被選中,調往北京參加研究。「我這時就知道了,研製核潛艇就是我一輩子的事業。搞不出來,我死不瞑目!」
從而立之年,到古稀之年,黃旭華果然只做了一件事:研製中國自己的核潛艇!
儘管由於種種原因,國家核潛艇項目曾幾次上馬、幾次下馬。儘管在「文革」中受過誤解和衝擊,儘管在改革開放後,面臨許多高薪職位的誘惑,但黃旭華絲毫不為所動,初心不改。他說:「研製核潛艇是我的夢想,一輩子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我很幸福。」
玩具做參考,算盤出數據
習慣了拿來主義、技術轉讓等詞彙的人們,也許很難想像,黃旭華和他的團隊,將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作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對任何國家而言,核潛艇技術都是核心機密。況且1958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大規模撤走援華專家。想造核潛艇,只能靠中國人自己!
關於核潛艇的任何蛛絲馬跡、隻言片語對黃旭華和他的團隊都十分難得。一天,有人從國外帶回兩個美國「華盛頓號」兒童模型玩具。黃旭華如獲至寶,研究者們把玩具拆開、分解,興奮地發現,玩具裡密密麻麻的設備與他們構思的核潛艇圖紙基本一樣!「我的總結是,再尖端的東西,都是在常規設備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出來的。沒有那麼神秘。」黃旭華進一步堅定了自信。
從圖紙、模型,到造出真正的核潛艇,其中要突破多少技術難關,我們難以想像。在電腦、手機如此普及的今天,你是否知道,那時的科學家們,竟是用「算盤」算出的核潛艇的大量核心數據?
「比如,核潛艇的穩定性至關重要,太重容易下沉,太輕潛不下去,重心斜了容易側翻,必須精確計算。」黃旭華說。
怎麼辦?核潛艇上設備、管線數以萬計,黃旭華要求,每個都要過秤,幾年來天天如此!這樣「斤斤計較」的土辦法,最終的結果是,數千噸的核潛艇在下水後的試潛、定重測試值與設計值毫無二致!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當這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強軍夢的龐然大物從水中浮起時,黃旭華激動得淚水長流。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中國人僅用10年時間,就研製出了國外幾十年才研製出的核潛艇。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動力潛艇的國家。
「我們的核潛艇沒有一件設備、儀表、原料來自國外,艇體的每一部分都是國產。」黃旭華自豪地說。
什麼是自力更生?什麼是自主創新?這句話足以回答。
花甲痴翁,志探龍宮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1988年初,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開展深潛試驗。試驗前,參試人員的宿舍裡常常響起《血染的風採》這首悲壯的歌曲,有人甚至偷偷給家人寫下了遺書。
也難怪戰士們心情忐忑,因為上世紀60年代,美國王牌核潛艇「長尾鯊號」在深潛試驗時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美國潛艇尚且如此,國產潛艇能完全沒有危險嗎?
「我感覺同志中瀰漫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氛圍。而這對試驗是非常不利的。」黃旭華說。
怎麼辦?黃旭華帶著設計人員和戰士們座談,並當場宣布:「我對深潛很有信心,我將與大家一起下水!我們要唱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那樣威武雄壯的進行曲,去把試驗數據成功拿回來!」
戰士們沸騰了!擔憂、悲情一掃而空,必勝的豪情點燃全場。
試驗當天,天公作美。50米、100米……一個深度一個深度地潛下去。「咔噠、咔噠——」寂靜的深海中,巨大的水壓壓迫艦體發出聲響,驚心動魄。黃旭華氣定神閒,指揮若定,給了大家無窮的信心。
「其實我心裡也緊張啊,但我絕對不表現出來。」多年之後,黃旭華幽默地揭秘。
試驗成功了,新紀錄誕生了,全艇沸騰了!黃旭華再難抑制激動的心情,即興揮毫:「花甲痴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與母親30年後再相逢
「他呀,家裡的事是不顧的,這是肯定的。」說起黃旭華對家裡的「貢獻」,老伴李世英笑著總結。一去北京,他6年沒有回家;家裡地震,他沒有回家;女兒重病,他沒有回家;扛煤渣、扛煤氣罐……這種一般家裡男人做的事情,李世英通通一人扛下。
更讓人唏噓的是,從1957年到1986年,30年的時間裡,黃旭華老家的父母、兄弟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也沒有見過他,唯一的聯繫方式是一個信箱號碼。父親去世,他沒有回家;二哥去世,他沒有回家,家中慈母,從63歲盼到93歲,才終於見到自己的「三兒」。
因為從不知道他做的是什麼工作,30年來,老家人都怨他、氣他,直到1987年,上海一家雜誌發表了關於「黃總設計師」的報導《赫赫而無名的人生》,黃旭華給母親寄了一本。母親把報導看了一遍又一遍,流著淚對全家人說:「三哥(黃旭華)的事情,大家要諒解。」
「在我們家,父親的事業是第一位的,家裡什麼事也不能耽誤父親的工作。」黃旭華的大女兒黃燕妮說。雖然,女兒們從小就被告誡:「大人的事小孩不要問」,她們長久以來並不知道父親是做什麼的,但大家都相信,父親做的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黃燕妮很小就從舒適的北京來到了風沙漫天、物質匱乏的荒島。她不僅得幫著母親操持家務,每天還要翻一座山才能去上學。有一次下大雪,她在山路上一腳踩進了冰窟窿,整個人凍僵了,是被來尋找的人抬回家的。她在床上躺了九天九夜,母親衣不解帶地伺候了九天九夜。即便如此,李世英也沒把這事告訴丈夫。
「將一生都奉獻給國家、給核潛艇事業,此生無悔!」黃旭華說。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30日 08 版)
(責編:王政淇、崔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