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勞動者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中國石油的勞動模範是石油人的先進典型,是書寫新中國石油工業壯美篇章的優秀代表。是他們和百萬石油人一道甘於奉獻,「把貧油的帽子甩進太平洋」;砥礪前行,為國家建設發展輸送「經濟血液」;艱苦奮鬥,孕育出石油精神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寶貴的精神財富……
是他們,讓「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歌聲更加嘹亮!
今天,站在「十四五」的起點,中國石油的勞模方陣是我們奔向世界一流的生力軍;更需要他們發揮「頭雁作用」,鍛造堪當時代重任的石油鐵軍;需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匯聚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磅礴力量。
今天,《建功新時代·集團公司特等勞模風採》欄目與您見面了。讓我們以先進典型為榜樣,團結一心、開拓奮進,加快推進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建設,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大慶油田中東分公司經理 李新民
李新民:鐵人精神的傳人
始終牢記「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的諾言,當好鐵人傳人,帶領團隊,為實現集團公司做大做強中東、把中東地區打造成「一帶一路」油氣合作的「旗艦」、建成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宏偉目標作出新的貢獻。——李新民
身材敦實、語言樸實、目光堅定,在人們心目中,「大慶新鐵人」李新民與鐵人王進喜在氣質上有著極高的相似度,都是當之無愧的硬漢。
在大慶油田,李新民被稱作「鐵人精神的傳人」。曾榮獲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央企業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的他,現任大慶油田中東分公司經理。在李新民率領下,走出國門的DQ1205鑽井隊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石油鑽探市場上高揚起「中國鐵軍」的旗幟,實現了鐵人老隊長要把井打到國外去的夙願。
實幹
來到鐵人隊,就要長出鐵骨頭
在李新民的職業生涯中,最為珍視的是曾任鐵人王進喜帶過的1205鑽井隊第18任隊長。
「我非常幸運,中專畢業就分配到英雄的1205鑽井隊,這裡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大熔爐。」李新民話不多,卻句句擲地有聲。
鑽井是石油行業最苦最累的工種,作業三班倒,在鑽臺上一幹就是8小時。只要一開鑽,不管什麼惡劣的天氣,都不能停歇。李新民剛到鑽井隊時,體重還不到50公斤,每次都累得不想吃飯,這使他真正品嘗到鑽井工人的艱辛。
既然來到鐵人隊,就要長出鐵骨頭。不服輸的李新民只要有空,就跑上鑽臺練打大鉗,胳膊掄腫了,手磨出了血泡……經過千百次練習,他終於全面掌握操作要領,打大鉗、下卡瓦、對絲扣這些粗中有細的技術活,李新民都一一拿下,並成為全隊人人誇讚的技術能手。
不到半年,他就能承擔起井隊6個崗位的活,成為當時那批畢業生裡最受老師傅歡迎的小夥子。就這樣,李新民從一名普通鑽工,一步步成長起來,2003年成為1205鑽井隊第18任隊長。
2005年8月的一天,1205鑽井隊施工的一口井剛要完鑽,突然下起暴雨,井場一片汪洋,拉重晶石粉的車停在離井場300多米遠的路口。再有3小時,泥漿就必須加重,否則有井噴危險。
「咋也不能讓井出問題!扛,也要把石粉扛到井場上!」當時犯了關節炎還打著封閉的李新民,抓起3袋重75公斤的重晶石粉扔在肩上,第一個衝進雨中。從路口到井場,一個來回六七百米,雨水很快浸透了工衣,靴子也灌滿了雨水。兩個多小時,9個人硬是把26噸500多袋石粉扛到井場,保證了順利完井。
「熔入一塊鐵,就能煅出特種鋼。」這是大家對標杆隊1205隊的評價。可隊友們說:「新民隊長讓我們理解了什麼是旗幟,當了隊長,他沒有忘記自己還是一名鑽工!」
工作中的李新民(左)
開拓
弘揚鐵人志,把井打到國外去
2006年,李新民率領1205鑽井隊走出國門時,這支鋼鐵隊伍已創造全國打井最多、創造紀錄最多、獲得榮譽最多的輝煌業績。
「把井打到國外去,是鐵人王進喜畢生的夢想。保障國家石油供應安全,是石油戰線共產黨員的使命。鐵人的隊伍,也必須到國際上檢驗和提升。」李新民說。
紅海西岸的蘇丹,由於條件極端艱苦、自然環境惡劣,國際幾大鑽井公司均放棄了這塊市場。2006年2月,李新民帶領鑽井隊海外項目部起程奔赴這裡。當設備運抵蘇丹港口的時候,對方海關工作人員望著堆積如山的金屬部件,向中方6名先到達的項目組成員連連搖頭:「就你們幾個人,怎麼可能按時完成清關任務?」
李新民和隊友用行動給蘇丹人留下了「中國鐵軍」的深刻印象。在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天氣下,「中國鐵軍」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困了裹著衣服就地睡一會兒,餓了就著礦泉水吃幾塊麵包,17天之後,井架豎立起來了。
「天像著了火。工服溼了幹,幹了溼,磨破的皮粘上汗裡析出的鹽漬像針扎一樣疼。到了晚上,蚊蟲密密麻麻的,撲得人睜不開眼睛。每天早晨,井場上死了的蚊蟲就能收上幾大桶。」李新民平靜描述的畫面,就是他們在蘇丹的日常。
2009年,中國石油中標伊拉克戰後石油第一標,這是海外拓展的重大突破。2010年9月,李新民主動請纓,赴伊拉克擔任哈法亞項目負責人。
哈法亞油田是伊拉克七大巨型油田之一,但當時30多年未曾開發,只有零散的8口井的地質資料。第一口井開鑽後,遇到重重難關,士氣一度低落。李新民不服輸的勁又上來了,他鼓勵隊友說:「第一口井也許當不了第一,但從第二口井開始,這個區塊的紀錄就是大慶鑽探的!」
第二口井開鑽後,他根據歷史資料和新的地質數據認真鑽研,帶領隊伍只用47天3小時成功打完3167米的定向井,一舉創出哈法亞鑽井新紀錄。
在海外作業的十幾年裡,李新民帶領DQ1205鑽井隊先後刷新了當地42項紀錄,兩度獲得鑽井施工隊伍的最高榮譽「PDOC」杯。
奮鬥
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
在李新民看來,海外工作再苦、再險,挑戰最大的卻是與國際標準的差距。「最多時8個國家的隊伍在井臺,如果你不按照國際標準做,就不能被接受。在國際舞臺上競技,沒有嚴格的過程控制,就不會有精彩的結果。」
「手中有絕活,別人能做的,我們幹得精;別人不能做的,我們要幹得好。在國際市場上,用鐵人精神樹立中國石油的良好形象。」李新民說。
多年外闖市場,李新民獲得了多方認可,積攢了豐富經驗。2017年加入中東分公司後,李新民便馬不停蹄地帶領市場部聯繫各甲方,與伊拉克、沙特、科威特等國家石油公司均搭建了暢通有效的溝通渠道,1年內實現合同額同比增加2倍以上。
「2018年艾哈代布鑽修井業務重新招標的關鍵時期,李新民連續十幾天沒日沒夜地工作,看著他據理力爭、毫不退讓的樣子,我甚至真的相信了他有一副鐵打的骨頭。可在談判結束後我才知道,他是以身體健康為代價,強撐著打贏這場仗,換來了各方的認可和支持,成功站穩並擴大了市場份額。」中東分公司法律商務部經理周紅江說。
今年疫情期間,李新民放棄休假,趕回杜拜指導防疫工作。大慶油田在中東地區服務項目分布廣泛、中方員工數量多、防控難度大,李新民根據集團公司「一國一策、一項目一策、一人一策」的指導方針,迅速組織制定了適合各個項目的新冠防控方案,實現了中方員工「零感染」。
面對疫情、低油價、地緣危機等衝擊,李新民帶領中東分公司及時調整策略,鎖定「穩拓展」目標,實現了逆勢突圍,新籤合同額同比增加3000萬美元。
當年,鐵人老隊長常說:「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今天,李新民踐諾「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在新時代、新起點,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與國際標準相結合,實現新業績,掌握前沿技術,用鐵人精神打造響亮的中國名片。
員工眼中的李新民
中東分公司公共關係部經理 張健峰:前線員工的安危始終牽動著他的心。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李新民放棄休假,回到杜拜,衝到第一線指導防疫工作。他經常在4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協調防疫工作,每次回來脫掉衣服時,身上都像被水洗了一樣。
哈法亞項目部翻譯 張東:他是一名紮根基層、深入前線的項目經理。一次哈法亞DQ023隊發電機損壞,當時伊拉克氣溫達57攝氏度,發電機附近溫度更高,大家都想等發電機冷卻後再修。可甲方是日費制度,發電機停了就意味著零日費和不可預測的井下事故。時任哈法亞項目經理的李新民,帶著大夥頂著高溫拆開發電機處理故障。當井隊僱員聽說這個衣服上滿是汗漬的人是項目經理時,都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
蘇丹DQ1205隊帶班隊長 陳偉:面對任何困難,李新民都能保持頭腦清醒,用過硬的技術解決問題。一次頂驅剎車出現故障,現場沒人接觸過這個品牌的頂驅,且在頂驅保修期內。可情況緊急,再拖下去很可能導致井下事故。李新民當機立斷,帶上幾個人,頭頂烈日爬上頂驅拆開檢查,僅用一小塊膠皮就解決了問題,恢復了鑽井,避免了經濟損失。
記者 | 劉波
圖片提供 | 大慶油田
統籌/責編 |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