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武隆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常年雲霧繚繞,恍若仙境。如遇撥雲見日,一片神奇所在便展露在視野範圍內,它便是懶壩禪境藝術度假區(以下簡稱「懶壩」)。
在佔地約18平方公裡的園區內,散落著大大小小的藝術館和設計品。每一件藝術品都凝聚著藝術家的創造力和志願者們的辛勤汗水,這背後是一段段不平凡的故事。本期《小艾瑪的遊樂園》,Emma和天洪就帶大家走入懶壩、走近藝術家、走進藝術品。
心跳博物館
法國藝術家克裡斯蒂安·波爾坦斯基出生時恰逢二戰結束和巴黎解放,對這一動蕩時期的耳濡目染在其作品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藝術圈中認為波爾坦斯基的大部分作品比較灰暗陰鬱,但他留在武隆的這件作品卻溫暖治癒,給人以希望。
▲武隆懶壩的心跳博物館
心跳博物館,顧名思義,館藏便是「心跳」,有意思的是每一位參觀者都可以把自己的心跳變為館藏。走在通往博物館的小徑上,草木便開始「怦然心動「,那一聲聲鏗鏘有力的心跳來自建造博物館的工人們。
▲心跳博物館俯瞰圖
進入館內,裝飾純淨潔白,眼前通透明亮。博物館共劃分為三個區域:錄音區、聆聽區、搜索區。
▲心跳博物館內部
首先在錄音區用電腦記錄自己的心跳,然後走入僅設有一盞燈泡的「心室」(聆聽區)感受自己的心跳,最後再移步風景優美的搜索區「竊聽」他人的心跳。
▲心跳博物館記錄區,Emma正準備記錄心跳
▲心室區,Emma感受自己的心跳
▲搜索區,面朝雲海
這已不是波爾坦斯基在這個星球上建造的第一家心跳博物館了,在日本的豐島也有一家心跳檔案館。那是一家面朝蔚藍大海的博物館,武隆這一家面對的也是「海」。那是一片雲海,與腳下的烏江和遠處蔥鬱的群山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絕美的中國山水畫。
面對這樣的景致,帶上耳機聆聽心愛之人的心跳,倍感溫暖。有一天我們都將歸於塵土,然而那顆熾熱的心臟將永久跳動在武隆的大山中。
大地從天而降
泥土,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是陌生的。於是,泥土精靈站了出來,它決定用獨特的方式提醒人們泥土的不容忽視。在懶壩的苔蘚博物館,精靈種下了一顆專屬武隆的種子,通過泥繪的方式把森林帶到人們眼前,讓大地從天而降。
這位被稱作是日本的「神筆馬良」的藝術家,名叫淺井裕介。非科班出身、未經過專業訓練的他卻總能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視覺震撼和心靈慰藉。
▲淺井裕介
幾年前淺井來到武隆,歷時30天駐地創作,攜手志願者們在高達15米的穹頂之上演奏了一場精彩的大地協奏曲。期間,淺井還邀請武隆當地人一起加入創作的行列。他把自己的作品分發給大家看,希望感興趣的當地人也能按照這種風格去畫畫兒。
▲淺井裕介教當地小朋友畫畫兒
令淺井非常高興的是從7歲的小朋友到60多歲的老人家,每個人都積極參與,他們的畫作最終也展現在了苔蘚博物館內,成為了「大地從天而降」這幅作品的一部分。
▲當地村民的作品
當地人也被淺井的專業精神打動著。據說淺井經常沒日沒夜地在博物館裡作畫。起初過來接他的司機會抱怨每天都等到很晚,後來司機就進入館內去看看大家正在做什麼。當看到每個人都那麼認真而且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司機師傅也被大家的這股熱情所打動,從此便加入到了志願者隊伍中,一同幫助淺井完成畫作。
▲博物館創作現場,需要搭起腳手架作畫
▲淺井與志願者們的合影
進入苔蘚博物館內,放眼望去,一個大型的奇幻卡通人物正張開雙臂擁抱每一個人。自然界的元素變成一個個具有生命力的可愛形象,小鹿、小鳥、小腳丫...
它們生活在這片奇幻森林中,朝氣蓬勃地向上生長。置身於這幅巨作下,仿佛短暫離開了人間,來到了一個充滿愛與陽光的童話世界。
竹音劇院
日本藝術家松本秋則被稱作是「竹子的指揮家」,因為他擅長用竹子製作各種各樣的樂器。當他遇到武隆深山中一座上世紀的夯土老屋時,松本老爺爺一下就被這份質樸感動了。
▲松本秋則
在打造竹音劇院的整個過程中,松本都遵循著最大程度保留老房子原狀的原則。高矮不一的房門、牆上的舊獎狀、屋前曬玉米的竹筐、蓑衣、木板凳、土炕、土灶臺在竹音劇院中都得到了完好的保留。
▲老房子的老物件兒
那多出來了些什麼東西呢?松本將竹子製成的風車、風鈴、飛機、蜻蜓以及各種小物件放置於屋內,在光影的交錯中它們互相追逐,先後發聲,如同「交響樂團」在演奏。
在老屋的二樓,松本設置了「皮影戲」劇院,人們可以靜靜地坐在木長椅上欣賞眼前這幅大自然一日早晚、春夏秋冬的美景。打擊樂器們也層出不窮,置身其中,仔細聆聽,仿佛回到天真爛漫的孩童時代,質樸且溫暖。
起初,房屋的主人不知道松本要在屋內做些什麼,當她回到自己的老房子時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了,她握著松本先生的手說:「謝謝您把我家變得這麼美妙。」 在武隆駐地創作期間,松本還去拜訪了當地的竹編藝人並帶他們參觀竹音劇院。
▲手藝人在竹音劇院做竹編
竹編藝人驚嘆於松本的創意,而松本也十分欽佩竹編藝人的手藝。兩位老人家相談甚歡,共同完成了搭在竹音劇院房屋前的竹涼棚。臨別之際,竹編藝人將自己使用了30多年的砍竹刀贈予松本作為紀念品,兩位老人贈禮物的畫面令當場所有人動容。
▲竹編藝人將砍竹刀贈予松本
愛的小徑
巨人,散落於懶壩的森林與山間。連接它們的是一條愛的小徑。來自丹麥的藝術家託馬斯回收武隆當地的廢棄木材和石塊建造了三個巨人。其中的男巨人基爾德和女巨人瑪莉特因為巨石怪的入侵而分隔兩地,我們的任務是找到他們,並通過愛的小徑為他們傳達訊息。
▲男巨人基爾德
▲巨石怪
▲女巨人瑪麗特
託馬斯從小就喜歡收集廢品搞創作,他的父母雖然沒有反對但也不太支持他靠此維生。被邀請到武隆之後,託馬斯和他的團隊首先就在附近回收垃圾,廢木板、鋼釘還有破銅爛鐵都是他們眼中的寶貝。
▲託馬斯四處收集廢品和垃圾
收集過後,他們便開始在懶壩尋找合適的地理位置。連續好幾天,團隊成員們在森林中探點,中間糾結過很多次,但最終確定的男巨人的位置堪稱萬裡挑一。
▲男巨人基爾德的雛形框架
男巨人基爾德背靠大山,面朝雲海,深情凝視遠方。而女巨人則在不遠處半山腰森林中一處隱秘的角落,雙手抱膝,面露無助之態。在託馬斯以往的作品中,巨人是不會有頭髮的。但這一次因為受到當地竹筐的靈感,託馬斯決定把竹條帶回來用熱水煮,最終給女巨人編了一頭秀髮。
▲託馬斯向大家演示他希望呈現的女巨人的姿態
▲Emma與女巨人對視
三位巨人落成之後,託馬斯以自己父母的名字為他們命名,並驕傲地告訴父母:「您們瞧,兒子在中國的大山裡都有作品了。」這一次父母終於被打動,不遠萬裡從丹麥來到武隆,也在懶壩和巨人打卡留念。
▲託馬斯的父母與巨人合影
月球博物館
當他還是個小男孩時,他最大的願望便是擁有一臺天文望遠鏡去看看月球的樣子。長大後的他終於通過望遠鏡看到了月亮,然而在地球的人們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它的另一面神秘且未知。
▲英國藝術家盧克·傑拉姆
為了彌補遺憾,這位來自英國的藝術家盧克·傑拉姆決定自己動手打造月球。按照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的數據圖紙,通過高傑西輸出噴繪與精密縫合,盧克打造了一個直徑為7米的球體。這個球體雕塑表面的每1釐米代表真實月球表面的5公裡,它的表面與月球表面完全一致。
▲「月球」出發武隆前,盧克在做最後的測算
盧克一共製作了5個這樣的月球,其中的一個便被永久珍藏在懶壩的月球博物館中。走入館內,一個巨大的月球懸浮於館中央,四周是閃著幽幽藍色燈光的鋼架,腳底是反光的鏡面,一切靜謐且玄幻。
配樂大師丹·瓊斯特意為這幅作品配樂,伴隨著太空人在空間站的對話和宇宙之音,漫步於月球博物館仿佛置身於外太空。在繽紛的星系中,遇見屬於自己的月球。
漂浮的島嶼和老虎機餐廳
法國人吉爾斯既是一位藝術家也是一名大廚。他在巴黎的Noymia餐廳享譽全世界,作為這個作品的延續,武隆的山間出現了一座「漂浮的島嶼」。漂浮的島嶼通體是純淨的白色,配以透明的落地窗。屋內放有1把長桌,桌子的兩端各有8把椅子。
在巴黎的Noymia餐廳,吉爾斯設計的是12把椅子,因為在西方,12這個數字和晚餐有著不解之緣。到了中國以後,吉爾斯調查得知,中國文化中「8」是吉利的數字,因此漂浮的島嶼便設置了8對兒人共進晚餐的場景。
▲法國巴黎Noymia餐廳+中國武隆「漂浮的島嶼」
遊客們通過提前預約,可以預訂到漂浮的島嶼的晚餐。當晚,素不相識、來自天南地北甚至是全球各地的8對兒夥伴便會相聚在漂浮的島嶼,共享一頓如同藝術品般的餐食。
菜餚是由吉爾斯親自設計的,共有81份菜譜可以選擇。食材完美結合了武隆當地的物產,牛蛙、江魚還有茴香都會頻繁出現。
▲吉爾斯在配餐中
坐在浮漂的島嶼中既能聞到食材的香味,也能觸摸到山間的溼潤空氣,一時竟感覺雲也有了味道。來這裡的人既是食客也是遊客。
如果沒有訂到漂浮的島嶼,還可以去吉爾斯設計的另一個餐廳——老虎機餐廳。在這裡點餐僅憑一臺老虎機,能吃到什麼東西全靠運氣,但同時也完美解決了「我今天吃什麼」的問題。
▲Emma在搖老虎機
食客們排隊搖老虎機,老虎機上橫置著9個圖標,左邊三個代表前菜、中間三個代表主菜、右邊三個代表甜點。運氣好的朋友們可以搖出三文魚或是澳洲龍蝦,不過最差的也是炸豬排,78元一位,無論搖到什麼,絕對管飽。
▲Emma當日菜譜
快來懶壩這座寄居於山間的美妙藝術空間吧!和我們一同閱讀這藝術與鄉村的大地故事,感悟生命、享受藝術、追求信念。
從2020年7月4日至2021年6月30日,懶壩正在舉辦主題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新展。除了可以參觀感受上述場館和作品外,這一次懶壩還特別推出「武隆非遺板塊」。非遺傳承人楊東川在懶壩美術館內用他獨特的方式展現苕粉藝術,浩口小學楊雷老師帶領的師生團隊在此完成了的一幅巨幅蠟染;另外,懶壩還邀請了重慶慧靈職業康復訓練中心的心智障礙人士,通過他們的作品窺探一個精彩的世界。
▲文/Emma圖/天洪▲
To see the world,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