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印裔血統的Kamala Harris,剛被選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Joe Biden的競選搭檔,她有可能成為史上第一位印裔美國副總統,這是印裔美國人值得慶祝和驕傲的歷史性時刻。
印度CEO「統治」眾多美國科技巨頭,讓全世界的目光為之聚集。
事實上,印度人的成功遠不止於此,他們已在學界、商界和政界全面開花,呈現出一種群體性崛起的態勢,被公認為最優秀的少數族裔:
印度人的學歷和收入最高,72%的印度人至少擁有學士學位,100,000美元左右的平均收入是全國中位數的兩倍;
印裔執行長和中高層管理者遍布高科技企業;
他們還領導著十幾所全美最負盛名的商學院,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紐約大學商學院院長都是印度人;
印度精英已經成為美國政界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美國The Economic Times認為,大量的印度人成為美國頂級公司的CEO,讓中國非常羨慕嫉妒;而India Today則說,印度人在美國的成功讓中國政府和企業開始擔心了。
這些說法未免誇張,印裔美國人的成功只是相對於少數族裔而言,並不意味著印度人在美國主流社會的成功,更沒必要將這種成功放大到印度這個國家的成功。
相關報導:印裔美國人將統治矽谷
但是,華人和印度人同為美國的兩個亞裔大戶,有著相似背景和學業職業軌跡,為什麼印度人更加成功?這確實是華人心頭揮之不去的烏雲。
印度人自己是怎樣看待他們的成功呢?印裔政治明星,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Nikki Haley對媒體是這麼說的:印度人在美國非常成功,是因為我們更擅長做美國人。
Nikki Haley
少數族裔要融入主流社會,成為真正的美國人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在美國夢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的價值觀下,仍然湧動著種族歧視和不平等的暗流。在很多美國人的潛意識中,認同「白人文化」被視為認同美國的標誌,也是被主流社會接受的前提。
印度人是所有亞裔中最美國化的族裔,因為他們在白人文化和族裔文化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最大限度地讓主流社會接受的同時,又較好地保留了自己的獨特的文化。
美國白人是這樣評價印度人的:
抗挫能力和適應能力強、具有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品格、面向未來和長期戰略的視野、真誠和謙虛、優秀的專業能力。
而我們華人則是這樣評價他們的:
英語溝通能力強、抱團文化、管理能力、性格外向和擅長社交。
如果我們把華人和白人對印度人的評價放到一起,我們會發現印度人形成了介於白人和華人之間的一種比較優勢:
相對於白人來說,印度人技術好,謙虛勤奮吃苦耐勞;
相比華人,印度人更具有領導力,而且獨特的抱團文化彌補了少數族裔的弱勢發展地位。
印度人努力融入主流社會的同時,一直致力於促進印度文化和美國文化之間的平衡。
正是文化上的平衡,帶給了他們一種比較優勢,讓他們獲得了獨特的發展機會和空間,從而在各個族裔的競爭中勝出。
一、我們是美國人
如果你問美籍華人,他們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恐怕很多人內心仍然會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但是,如果你去問印度人,他們會自豪而驕傲地告訴你:「我們是美國人。」
亞裔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由於族群文化特性還是被視為 「外國人」,由此也導致了亞裔族群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普遍較為淡薄。
但印度人是個例外,他們比其他族裔有著更加強烈的融入主流社會的願望,他們想成為美國的主人。
雖然華人和印度移民大多來自本國的社會精英階層,但是收入和生活條件相差很大。
根據Towers Watson在2014年的一項調查,中國董事職位的年薪是印度的四倍。如果說華人移民更多是為了尋找另外一種生活,那麼印度移民則是離鄉背井沒有退路。
著名印裔學者,The Other One Percent: Indians in America作者Devesh Kapur博士指出,由於經濟政治原因,印度高級知識技術型人才沒有生存和發展空間,他們到美國是為了尋找一個家。
Devesh Kapur
相比其他亞裔,印度人在美國更容易找到家的感覺,因為英國殖民的歷史不僅帶來語言文化的優勢,還有相似的經濟、政治與法律體制,印度人在美國自然是輕車熟路。
印度人不僅把自己當作真正的美國人,而且還表現出紮根美國的極大的信心和勇氣。
南新罕布夏大學2007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印度經理人具有面向未來和堅持不懈的品格。
印度經理人有耐心在一家企業長期工作,慢慢地在一家公司中發展和崛起,不會輕易為了更高的薪酬而頻繁跳槽。
那些著名的印裔CEO,都是工作了十年或者二十年以上才得以登頂:
Satya Nadella被任命為執行長前,已經在微軟辛勤工作二十多年;
Sundar Pichai自2004年以來一直在Google工作;
Indra Nooyi1994年就加入了百事可樂公司。
Sundar Pichai,谷歌CEO
印度經理人追求長遠的目標,吃苦耐勞和抗壓能力非常強。
Infosys旗下的Strategic Design Consulting招聘了大量來自印度和中國的精英青年,合伙人Corey Glickman認為,「中國人應對挫折的能力不如印度人,印度人不是明星,他們的適應力更大。」
一位跨國公司的執行長指出,跨國公司晉升高管的先決條件是到海外任職,印度經理人願意為了更長遠的目標而去鍛鍊自己,而華人經理通常不願意,由此影響了職業前景。
印度經理人還極富理想主義,對未來有很高的期望和追求,是注重長期戰略的夢想家。
從底層做到高管再到執行長,一步步地往上爬的過程是非常辛苦的,只有具備遠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會全力以赴去打拼並且支撐下來。
Sundar Pichai之所以能讓Chrome瀏覽器大獲成功,就是因為他為了理想有一種破釜沉舟的堅持。
印度人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讓他們在美國有一種主人的心態,從而也更容易獲得主流社會的信任和認可。
根據統計,95%的印度移民都留在了美國。印度人憑著一條道走到黑的執念,就像蒲公英一樣,在美國一落地就能迅速生根開花結果。
二、跨文化的國際語言
我們將印度人的成功歸於他們的領導力,包括英文好,擅長溝通,管理能力強。
事實上,印度經理人和美國經理人,無論在管理文化和思維上都是有區別的。印度人的領導力被認可的關鍵在於跨文化的溝通能力,他們是公司中不同文化群體和不同層級結構的有效連接。
印度人擅長溝通,不是因為英文好,而是印度人的思維邏輯和溝通邏輯是跨文化和國際化的。
就像史丹福大學印裔教授Nicholas Bloom所指出的,印度人除了擁有無與倫比的專業知識外,還會講東西方都能聽懂的國際語言。
在一個多宗教和多民族共存的環境下,印度人必須通過不斷對話去說服別人,學會在不同文化價值觀中合作和共存,印度人從小就鍛鍊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Nicholas Bloom
印裔教授Rajesh Kumar在「Negotiating with the complex, imaginative Indian」一文中指出,印度人經理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的思維和價值觀是東西兼顧的,融合了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傾向,這使得他們的思維方式介於東西方之間。
印度經理人比東方人要西方,比西方人要東方,這意味著他們在溝通交流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隨機應變。
麻省理工學院的Jackson G. Lu等人的最新研究表明,南亞人比東亞人在職場更容易得到晉升,原因在於「溝通自信」文化差異造成領導才能差距。
東亞人含蓄被動的溝通方式,與美國文化中的領導力概念不匹配,被看作是缺乏「溝通自信」,而印度等南亞人外向積極的溝通方式,符合美國職場的標準。
南新罕布夏大學對印度與美國經理人進行比較研究發現,跟白人「霸道總裁」的溝通方式有所不同,印度經理人有東方文化的謙卑。
瑞士聖加侖大學的研究發現,印度高管的另一個不同是,他們擅長在上級和下級之間建立情感紐帶,從而獲得員工對公司忠誠的回報。
正是因為東西融合的價值觀,印度經理人的職場溝通非常有效,他們可以穿梭在不同文化群體而遊刃有餘,可以說跨文化的溝通能力造就了」印度式的領導力」。
美國媒體認為,跟Bill Gates、Steve Jobs、Steve Ballmer、Larry Page這些美國CEO相比,印度頂級CEO具有處理各種複雜人際關係和人際衝突的優勢,因為他們的管理風格東西兼顧,為人友善,溫和謙遜,並且也很重視和下屬的關係:
Sundar Pichai就是因為能夠在不穩定的環境中達成共識,而聞名於Google;
微軟的Satya Nadella,則是被媒體認為比前任Steve Ballmer更加友善和容易合作;
面對Steve Jobs對Flash的憤怒指責,Adobe的Shantanu Narayen的回應低調而冷靜,廣受稱讚。
缺乏社交能力,是亞裔在職場上最大的劣勢。
亞裔不善於跟同事建立很好的關係,通常被排除在職場非正式關係網絡之外,而這種非正式關係在涉及到職場升遷時,往往比專業能力更有用。
許多華人看不慣印度人拍馬溜須,向白人諂媚,到處「推銷」自己。
事實上,正如英國《金融時報》的James Crabtree所指出的:印第安人比其他任何外來者都知道,要在新興國家創業,就必須擁有自己的社交網絡。
印度人更加熟悉美國的遊戲規則,他們深知白人是控制社會主要資源的核心種族,要想獲得主流社會的認可,和白人族群建立良好的關係也是至關重要的。
憑藉著跨文化的國際語言,印度人不僅在公司正式的場合溝通中左右逢源,在公司之外也建立了非常好的人脈關係。
現代大型科技公司擁有豐富的多元文化環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印度人就是因為精通跨文化的國際語言,成為連接各個群體的橋梁,獲得了獨特的競爭優勢,成為美國職場最為成功的少數族裔。
三、「印度幫」的運作系統
如果公司招來一個印度人,很快會來一大撥印度人;如果公司中有一個印度人做經理,管理層很快會出現更多印度人,最後公司整個高層、中層和基層逐漸「印化」,「印度幫」就這麼形成了。
華人很鄙視「印度幫」這種「舉賢不避親」,也不屑為之。
但是,印度人對這種赤裸裸的「拉幫結派」行為卻毫無愧色。因為,他們來自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度,深諳如何在不平等的遊戲規則中利益最大化。
當然,「印度幫」的形成並不僅僅依靠這種「相互偏袒」,更重要的是有強大的社區支持系統。
印度人的經驗是:少數族裔要獲得發展,不要寄希望於主流社會的幫助,應當依靠族裔內部的相互幫助。
印度社區建立了各種組織,數量目前已超過了1000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
印度社區內大家要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每個成功的人必須幫助後來的人,獲得幫助的人要回饋社區,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的生態圈。
Vijay Vashee1988年被任命為Microsoft Project總經理,是第一代突破玻璃天花板的印度高管,是印度社區的指導者和榜樣。
他和其他第一代印度高管意識到,後來者會經歷同樣的障礙。他們希望通過分享經驗,幫助後來者沿著自己摸索出來的道路前進。
他們成立了諸如TiE之類的網絡組織,為成員提供種子資金,培訓創業相關知識,將印度人團結在一起,幫助印度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TiE的運行非常成功,目前在14個國家/地區擁有15,000名成員,為10,000家初創企業提供指導和資助。
TiE
「印度幫」的運作還有政治上的支持,印度人一直致力於政治上的發言權。
第一位登上美國政壇的印度裔政治家Dalip Singh Saund,也是首位聯邦眾議院的亞裔民主黨議員。
他一直倡導印裔社區融入美國主流文化,並致力於促進印度文化和美國文化之間的平衡,被美國印度裔社區尊崇為「移民的楷模」,也成為後代印度裔政治家的標杆。
印度裔美國人社區,目前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政治成功。他們為2020年總統大選貢獻了超過300萬美元,甚至超過了美國好萊塢的捐助者。
印度裔美國人大約佔美國人口的1%,卻佔據了美國國會議員的1%。在本屆聯邦政府及內閣機構中,多達8位的印度裔執掌政府重要部門。而在反對黨民主黨的陣營中,共有5位印度裔國會議員。
印度人在司法界也成績斐然。最著名的是Sri Srinivasan,在2013年在獲得參議院一致確認後進入哥倫比亞特區巡迴上訴法院,成為第一位印度裔美國人上訴法院法官。在2016年,還被歐巴馬總統提名最高法院法官候選人。
Kamala Harris現在是最為耀眼的印裔政治明星,她還曾經為歐巴馬競選總統立下汗馬功勞,如今競選美國副總統,被美國政壇的很多人士認為是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歐巴馬」。
亞洲文化主張競爭和個人優秀,缺少西方文化中的團隊合作精神。
印度人則是亞裔美國人的例外,「印度幫「通過抱團取暖,通過強大的社區和政治上的支持,在族裔內外建立了強大的網路體系,為他們的職業和生活鋪設了一條成功的捷徑,使得整個族裔都能成功發展。
四、華裔和印裔二代們的競爭
第一代華人在職場被印度人全面碾壓,可能有文化與歷史的原因。那麼,同在美國環境中成長的二代們會怎樣呢?華裔二代是否會仍然延續這種窘境呢?
我的看法並不樂觀。根據我的觀察,孩子就是大人的翻版,印度孩子也具有一種介於白人和華人孩子之間的比較優勢:
相比白人同學,印度孩子具有學業優秀、勤奮好學的特點;
相比華人同學,印度孩子具有社交和領導力的優勢。
印度人,似乎神奇地把他們的優勢移植到了孩子們身上,印度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憑藉著這些比較優勢超越華人孩子。
北美孩子進入中學後,同學間的相處呈現出以族裔為群體的特點。我女兒學校中,華人孩子和白人孩子是兩大主要群體:
印度孩子的神奇之處在於,他們跟兩大群體都能友好相處。
華人孩子雖然玩在一起,但並不團結,時不時能聞到那種競爭的意味;
而印度同學之間,都非常友好相互幫助。
女兒曾經參加過學校學生會的競選,整個年級一共五個名額, 由孩子們自由投票。
最後的入選結果:
一個華人孩子,二個印度孩子,兩個白人孩子。
為啥年級僅有的兩個印度女孩全部當選?女兒告訴我:
有些中國同學不喜歡投票給中國孩子,寧願投票給白人和印度同學;
而白人同學更喜歡印度同學。
讓我女兒傷心的是,一位跟她關係很好的中國同學,平時經常向她請教數學作業,女兒也給與她很多幫助,但是,她選擇的是不怎麼熟悉的白人同學。
我想起那個孩子的媽媽,她給孩子設定的目標是名牌大學的計算機專業,一直要求孩子跟我女兒在數學競賽中一較高下。
家長整天灌輸這種競爭的壓力,孩子眼裡自然只有對手沒有朋友了。
印度孩子的比較優勢來自他們的家庭教育,印度家長的教育目標介於白人和華人之間。
華人和白人精英教育的最大區別是教育目標:
白人注重培養孩子將來進入社會的競爭力,主推體育和社交;
亞裔注重爬藤,主推學習成績,對孩子未來職場前景則較少考慮。
印裔父母更加講求實際,他們也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也會讓孩子參加各種課後補習班,但不像華人對名校那麼執著。
他們知道在體育上無法跟白人競爭,便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去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合作。
更加重要的一點是,雖然華人和印裔父母大都是理工科背景,未來也希望孩子能夠進入STEM領域,但是,印度父母比華裔父母更加重視人文科學的培養。
印度裔二代沿襲了父母的英文優勢,全美青少年英語拼字比賽考驗參賽者的英語知識,具有很大難度,連續十三屆全美冠軍都是印度裔孩子,連美國白人孩子都自嘆佛如。
歐美的精英教育是注重文學、藝術、哲學和歷史的薰陶,精英的領導力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素養基礎上,良好的英文和人文科學素養為印裔孩子未來職場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少數族裔要在美國這種種族分層體系中獲得很好的發展,光靠努力、勤奮和優秀的專業能力是遠遠不夠的。
印裔美國人走出了一條自己獨特的道路,那就是融入主流社會的同時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通過文化的平衡獲得一種比較優勢,而教育則是獲得和維持這種比較優勢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