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半年,西城區以「老城之下」為主題的地下空間利用創意設計大賽今天(23日)下午結果揭曉。來自社會各界的奇思妙想,為西城區地下空間騰退後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參考。這次創意設計大賽圍繞西城區10個具有代表性的地下空間展開,包括建功北裡南運巷3號樓地下空間、椿樹園小區14號樓地下空間、華尊大廈地下空間等。大賽啟動以來,共收集到來自大眾創意金點子和專業方案381套。年齡最小的參賽者是住在新街口西裡三區的小學生王天嘯,今年才11歲。
設計師趙柝對牛街西裡一處地下空間的改造創意,獲得了大賽一等獎。該項目原為老舊自行車庫和具有安全障患的群租空間,整治後可利用面積2140平方米。設計師將其劃分為25個開放式與封閉式的房間,其中包含了19間集中商業店鋪,並融合後現代設計風格,力求打造為一個適合於多年齡段的地下商業綜合帶。
「我們在此可以嘗試諸多網際網路衍生產品,像VR與AR的體驗,數字購物,集娛樂服務於一體得消費式體驗等,甚至可以加入具備公益性質的活動,最終目的是使居民受益,商業盈利。」趙柝說。
「老街•坊」椿樹園小區14號樓地下空間改造設計方案獲得了大賽三等獎。這是一處740平方米的社區地下空間,戶型規整,但是沒有採光,而且承重牆體多,空間格局沒有辦法作出大的改動。來自四川美術學院的設計團隊的創意是將這處地下空間營造成為社區共享空間。
「燈光是視覺營造的有力手段,光線強度依大廳、過道、個體空間減弱,循序將人帶進放鬆狀態。過道以曲折的燈帶代入居民進入。共享中廳以發光的燈膜,營造一個室外感的中央庭院,從而化解空間所處地下的不足。」設計師團隊代表介紹,整個空間可滿足聚會、沙龍、教學宣傳、閱覽、活動、交流、觀影等多種延伸和彈性的使用需求。
清華建築學院下屬研究院——華清安地團隊,對華尊大廈地下一層空間的設計方案——「超市井生活——華尊便民綜合體」獲得了這次大賽的二等獎。該設計方案將地下空間與地上空間聯動,旨在打造出集基本服務、公益服務以及商業服務等多種服務功能於一體的「面向社區的便民服務中心」。 這一方案已被西城區德勝街道採購,將在華尊大廈落地實施。
這次大賽也吸引了很多市民的關注。2018年8月,大賽組委會開展社區百人街訪工作,走進社區,與街道、居委會社區聯動,對大眾進行街訪,徵集居民對地下空間改造的「金點子」創意想法。有居民提出將地下空間改造成集書吧、休閒、健身於一體的便民活動場所;有的提出建老年餐廳、安全教育展廳,或是建成解決孩子吃飯、寫作業的小飯桌空間;有的提出建民俗、非遺體驗館,VR體驗中心等創意想法。也有居民希望,地下空間利用能為社區提供多樣化、特色化的生活服務,比如修表、修手機、配鑰匙、彈棉花等。
西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借鑑這次大賽成果,西城區地下空間騰退的後續利用將有序推進,為居民提供「網際網路+服務」「小物超市」「深夜食堂」等多樣化的服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