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1月30日電 題:聯產聯業、聯股聯心——重慶農村興「三變」激發扶貧產業新活力
新華社記者李松
在重慶渝北區烏牛村,1000多畝仙桃李進入盛果期後,以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的農戶們見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村民段成芳既當李樹管護員,又入股了3畝地。她說,股份分紅加上管護工資,一年能掙兩萬多元。
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激活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讓鄉村產業持續壯大。近年來,重慶穩步實施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試點,目前改革試點已覆蓋12萬脫貧人口,這對激發農業活力,鞏固產業脫貧成果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地處三峽重慶庫區的涪陵區,就有不少農戶量化土地股權,入股合作社或農業企業,「變現」土地經營權價值。
在涪陵區南沱鎮,重慶三峽筍業有限公司與當地農戶合股成立合作社,生產竹筍類休閒食品,並配套發展鄉村旅遊。合作社註冊資本500萬元,全村100多戶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折價入股。「土地經營權入股後,農戶與企業結成緊密的利益聯結,發揮各自優勢,推動竹筍產業健康發展。」重慶三峽筍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承洪告訴記者。
「在確權確股基礎上,重慶按照『聯結農戶、搭建平臺、對接市場』的要求,推動農業股份公司、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讓分散的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其中,既可以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林權、技術等入股合作社、農業企業,也可以引導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財政支農資金等入股,發展委託運營、合作聯營等,方式靈活多樣。
地處秦巴山區的城口縣棉沙村,就利用地處城郊的優勢,與外來資本合作,發展倉儲物流、休閒設施租賃等產業,一年向農民分紅近20萬元。
「我們以前是個『空殼村』,發展產業大伙兒各搞各的,沒有統一組織,容易『打亂仗』。」棉沙村股份經濟合作聯社理事長陳學江說,2017年以來,縣裡試點財政補助為村集體發展注入啟動資金,帶動村民合股抱團創業。
截至目前,重慶已有近600個行政村試點「三變」改革,累計入股耕地80多萬畝,利用農房4600多套,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9億元……一大批鄉村產業正在成長,農村發展有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