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產聯業、聯股聯心——重慶農村興「三變」激發扶貧產業新活力

2020-12-21 中證網

聯產聯業、聯股聯心——重慶農村興「三變」激發扶貧產業新活力

  新華社重慶11月30日電 題:聯產聯業、聯股聯心——重慶農村興「三變」激發扶貧產業新活力

  新華社記者李松

  在重慶渝北區烏牛村,1000多畝仙桃李進入盛果期後,以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的農戶們見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村民段成芳既當李樹管護員,又入股了3畝地。她說,股份分紅加上管護工資,一年能掙兩萬多元。

  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激活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讓鄉村產業持續壯大。近年來,重慶穩步實施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試點,目前改革試點已覆蓋12萬脫貧人口,這對激發農業活力,鞏固產業脫貧成果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地處三峽重慶庫區的涪陵區,就有不少農戶量化土地股權,入股合作社或農業企業,「變現」土地經營權價值。

  在涪陵區南沱鎮,重慶三峽筍業有限公司與當地農戶合股成立合作社,生產竹筍類休閒食品,並配套發展鄉村旅遊。合作社註冊資本500萬元,全村100多戶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折價入股。「土地經營權入股後,農戶與企業結成緊密的利益聯結,發揮各自優勢,推動竹筍產業健康發展。」重慶三峽筍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承洪告訴記者。

  「在確權確股基礎上,重慶按照『聯結農戶、搭建平臺、對接市場』的要求,推動農業股份公司、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讓分散的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其中,既可以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林權、技術等入股合作社、農業企業,也可以引導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財政支農資金等入股,發展委託運營、合作聯營等,方式靈活多樣。

  地處秦巴山區的城口縣棉沙村,就利用地處城郊的優勢,與外來資本合作,發展倉儲物流、休閒設施租賃等產業,一年向農民分紅近20萬元。

  「我們以前是個『空殼村』,發展產業大伙兒各搞各的,沒有統一組織,容易『打亂仗』。」棉沙村股份經濟合作聯社理事長陳學江說,2017年以來,縣裡試點財政補助為村集體發展注入啟動資金,帶動村民合股抱團創業。

  截至目前,重慶已有近600個行政村試點「三變」改革,累計入股耕地80多萬畝,利用農房4600多套,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9億元……一大批鄉村產業正在成長,農村發展有了新的面貌。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

相關焦點

  • 龍山村「三變」改革結碩果-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去年5月,龍山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龍山村龍登山農村綜合服務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村公司」),將其作為龍山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驗平臺。村公司成立後,黃明清就入了股,他種植養殖的蔬菜、水果、家禽等農產品,由村公司統一收購售賣,年增收5000元。「感謝村公司『穿針引線』,依託當地農業企業,我搭上了『訂單農業』的快車。」
  • 錦州市義縣2.8萬農戶共享「三變」改革紅利
    鐵河嘴子村的變化,源自錦州市義縣的「三變」改革。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等課題,義縣堅持以改革思維和創新實踐尋求突破,以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為引領,以打造「股份農民」為核心,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 盤州市天富刺梨產業園區「三變」變出新生活
    位於盤州市盤關鎮賈西村的天富刺梨產業園區裡,仍是一片忙碌景象。在種滿刺梨的山坡上,村民們用力揮動著鋤頭,施肥、鋤草,為來年的刺梨豐收打下基礎。「我們園區是『三變』改革示範區,去年整個園區生產刺梨800多噸,今年近2000噸,明年還能收穫更多。」天富刺梨產業園區賈西天富刺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聶德友笑著說,眼前的好光景,都得益於「三變」改革帶來的機遇。
  • 重慶:讓「兩不愁」真不愁,「三保障」有保障
    而類似徐定英這樣的脫貧邊緣戶,能從因病致貧的重壓下「翻身」,正是重慶精準發力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成果。  近年來,重慶在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同時,集納資源,形成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為基礎,醫療救助、扶貧基金為補充的健康扶貧保障體系。目前在重慶,貧困人口就醫合規住院費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左右,相關政策已惠及71萬多人次。
  • 陳悅:培育農業農村新型經營主體 提出三點建議
    記者 李裕錕 攝    華龍網1月15日15時25分訊(記者 伊永軍 張譯文)在重慶市政協四屆五次會議委員建言「農業現代化」專題記者會上,重慶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悅對於培育農業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組織化,提出自己的建議。
  • 修文縣:副縣長譚永紅到六廣鎮調研農村「三變」工作
    原標題:修文縣:副縣長譚永紅到六廣鎮調研農村「三變」工作 4月23日,修文縣副縣長譚永紅到六廣鎮興農村開展農村「三變」工作調研。六廣鎮黨委書記馬遠祥、該鎮興農村村、支兩委成員參加座談會。
  • 合川太和鎮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三變改革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7日15時25分訊(記者 姜力菘)作為全國重點鎮,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三變」釋放紅利 產業扶貧富農家「領豬肉了,大家莫慌,每家都有……」2020年1月9日,雖然天氣很冷,然而合川區太和鎮曬經村卻呈現出一派喜慶熱絡的氣氛,全村1000餘戶村民都領到了年豬肉,分享到了產業發展、扶貧增收的成果。近幾年,曬經村每年都會舉辦類似的迎春盛會。
  • 「三變五合」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本報訊(記者馮佳志通訊員周武申)5月24日,記者在武陟縣鄉村採訪,處處都能感受到「三變五合」給這片土地帶來的活力和改變。    韓張村垃圾分類回收分揀中心的良好發展是該縣深入推進「三變五合」改革的一個縮影。    「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五合」即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成立的資產、土地、勞務、旅遊、置業等五大股份合作社。
  •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大改革,村級集體經濟有待發展壯大
    六盤水「三變」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農村改革試驗區是中央推進農村改革試點試驗的綜合平臺,承擔著為農村全局性改革探索路子、為面上改革提供實踐示範的重要使命。比如貴州六盤水試驗區探索提出「三變」的思路,通過「三變」(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有效激活了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促進農業產業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上海閔行試驗區通過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量化集體資產份額108億元,30萬農民變成了股民,保護了農民集體資產權益,調動了農民發展現代農業、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 產業激發新活力 文化教育增動能
    好項目助力好產業,好產業激發新活力。隨著產業園項目落地生根,美林鎮將走出一條動力強勁、活力巨大的全新產業扶貧之路。  喀喇沁旗地處蒙、遼、冀三省區交界處,距北京380公裡。由於山多地少,這裡深度貧困村和貧困群眾相對較多。自北京、內蒙古幫扶協作開展以來,西城區和喀喇沁旗聚焦扶貧產業發展,強化扶貧項目建設,全力打造脫貧攻堅的「源頭活水」。
  • 「窮」村變身模範村 重慶三河村的「三變」記
    三河村是重慶沙坪垻區2018年農村「三變」試點村。一年的時間,三河村堅持農業為基、綠色為底、文創發力、一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理念,深度挖掘自然、人文、產業優勢,真正實現了改革見實效、治理有成效、村民得實惠。
  • 一個經濟強鎮的鄉村振興之路——重慶合川區太和鎮推動鄉村產業...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太和鎮以農村「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契機,將「三變」改革與全域產業培育、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全面整合有形資源和無形資產,瞄準特色產業和鄉村旅遊,鼓勵群眾和村集體以土地、資金、資產方式入股專業合作社,結合村情實際,釐清發展思路,探索出了「三變+特色產業」「三變+脫貧攻堅」「三變+鄉村旅遊」等發展模式,確保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初步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貧困戶入股就近就業
  • ...蹚新路奔幸福 ——山城重慶攻堅「兩不愁三保障」一線觀察
    一見到重慶沃邦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侯春均,蹇春容當著記者的面,豎起了大拇指。「多虧了這個『產業村長',讓我們在山坡坡上種出了『金疙瘩'。」侯春均把「家底」搬到了蓮花村:投入資金建種植大棚、加工車間,產業鏈落到了田間地頭;拿出技術,研發羊肚菌面、菌湯罐等產品。一改村民們祖祖輩輩「撿些野菌子賣點兒錢」的習慣,創造了一個「一畝地產值兩萬多元」的扶貧故事。
  • 防城港東興市:打好黨建引領「組合拳」 激發邊境黨建「新活力」
    開展「六大專項」行動激發邊境黨建新活力東興市邊民張先達的家原來生活較困難,是貧困戶。2019年,他被河州鴻源邊民互助組吸收為組員,每天在互市區跑運輸、幫忙代購商品,月平均收入有3000多元。「大家跟著黨支部走,互相幫扶、互相關照。現在我不僅脫了貧,收入也十分穩定,生活越過越好。」張先達說。
  • 激活閒置沉睡資源 賦予鄉村「造血」功能--「三變改革」讓重慶深度...
    新華社客戶端重慶12月15日電(記者周凱)在西部一些深度貧困地區,資源稟賦較差、產業基礎薄弱,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如期完成脫貧任務,還需鞏固脫貧成果,賦予鄉村「造血」功能防止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