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不止是桂花飄香的季節,更是楓葉大放異彩的季節,唐代詩人杜牧就曾譽不絕口道:「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賞秋,某種程度上就是在賞楓葉,棲霞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棲霞山,光聽名字就很美,因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而得名。不過,棲霞山一開始叫「攝山」,據說古時山上盛產野參、當歸、首烏、茯苓、甘草等中草藥,有滋養攝生之效,故而得名。
棲霞山一共有三座山峰,主峰為三茅峰,海拔286米。單從海拔來說,棲霞山無法跟紫金山相比,但風光秀美,古蹟遍布,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尤其是到了深秋時節,楓林如火,漫山紅遍,猶如晚霞棲落,蔚為壯觀,引無數遊客競折腰,為我國四大紅葉觀賞風景區之一。
於南京而言,棲霞山是一座非常特別的山,在明代以「棲霞勝境」之名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2012年又以「棲霞丹楓」之名被列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歷史古蹟遺址80多處,薈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綠色文化、民俗文化、地質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享有「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盛譽。
正因為棲霞山名聲在外,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臨此山,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山,共題詩119首。
1634年,明朝繪畫大師張宏以棲霞山為畫題,創作了一幅《棲霞山圖》,將明朝時期棲霞山的風貌描繪得栩栩如生,乃是明朝唯一的一幅關於棲霞山的繪畫作品。
其實,棲霞山一開始聲名不顯,直到南齊永明二年,平原居士明僧紹隱居棲霞山,將其宅院「棲霞精舍」贈予法度禪師,法度禪師將院改寺,並命名為「棲霞寺」,成為佛教「三論宗」的祖庭,棲霞山由此扶搖直上。
經過歷朝歷代的擴建,棲霞寺規模宏大,殿閣宏麗,與山東靈巖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可惜的是,清朝末年,棲霞寺毀於戰火。1919年才得以重建,佔地面積40多畝,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鑑真紀念堂、舍利石塔,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院。
當然,棲霞山之所以能夠馳名江南,不僅僅因為棲霞寺,還因為舍利塔和千佛巖。
舍利塔位於棲霞寺的東側,始建於南齊永明元年,現存石塔系五代南唐時重建。
舍利塔用白色石灰巖石砌造而成,結構緊湊,雕飾華美,自下而上分為塔座、塔身和塔剎三部分,通高18米,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
千佛巖位於棲霞寺東北側的山崖上,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逐漸開鑿而成,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開鑿,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
據考證,千佛巖的石窟佛像雖然比大同的雲岡石窟遲了31年,卻比洛陽的龍門石窟早了17年,因此被譽為「江南雲岡」。
棲霞山除了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外,還有著綺麗的自然風光。
明鏡湖即是棲霞山的第一景,面積約3000平方米,本是桃花澗水的匯集地,湖水澄碧,波光粼粼,代表著棲霞山的水色。
明鏡湖極具江南風韻,湖中有湖心亭,通過九曲橋與岸相連,中間還有一座觀音石像,仿佛在低頭看著水中漂浮的睡蓮,格外惹人注目。
而丹楓,便代表著棲霞山的山色,楓嶺和紅葉谷都是的觀賞地點。
棲霞山堪稱楓樹的王國,紅葉品種多達十餘種,包括楓香樹、紅楓、雞爪槭、三角楓、羽毛楓、櫸樹、黃連木等,百年以上的楓樹達500餘株,各類色葉樹50餘萬株。
都說一葉知秋,當楓葉變色之時,就意味著秋天已經到來。
我們來的時候,楓葉還沒完全達到漫山紅遍的程度,但依然別有一番風味,綠的像玉,黃的如金,紅的似火,彼此交織在一起,美得很有層次感。
如此美麗的景致,只要找好角度,擺好Pose,就能拍出一張心儀的照片。若是穿著漢服前來,更是錦上添花,足以留下難忘的回憶。
立冬已至,秋天畫上了最絢爛的休止符,肆意流淌的色彩,將山林渲染成了一幅油畫。從一樹一樹間穿過的風,像來時一樣,漾起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