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迎著秋日的朝陽
12臺裝飾一新的公交車
從寧鄉喇叭口停車場緩緩駛出
分赴首末站夏鐸鋪站和豪德站始發運營
這標誌著原單車承包經營的4路公交車
在歷經兩年多的公車公營改革「陣痛」後
終於迎來了「新生」
——整線實現公車公營
至此
我市由市公汽公司公營的線路總數已達到10條
公營化率已達到66.7%
據悉,這次4路線公營,市公汽公司投入了12臺少林牌清潔柴油車運營,每10分鐘一班,從早晨6:10發班到下午6:40收班,票價由分段計價調整為2元一票制,即上車2元,全程2元,通過公營讓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適、經濟實惠。
對於公營後的效果
來自益陽的乘客冷先生深有體會
冷先生在寧鄉工作
經常乘坐4路公交車
▼
冷先生
「在我的印象中,公營前的4路車好像車很少,經常要等半個小時才有車,而且票價有2塊的,也有3塊的,而且車也沒有現在這麼幹淨舒適,感覺很不方便。不過現在很好了,10分鐘就有車坐,而且價格也降了1塊,對於我們這樣的工薪族來說是一件大好事。」
為何公營前後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市公汽公司經理劉歐興給予了較全面的解答
▼
他介紹,公交車是政府舉辦的一項公益事業,其本質是服務廣大市民,注重社會效益。由於歷史的原因,市公汽公司自1994年成立當年起實行的是單車承包經營模式,它所追求的是經濟效益為主,社會效益難以保證,因此導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公交車服務質量不高,屢受詬病。近幾年來,為了回歸公交公益屬性,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在市交通運輸局的部署下,公司從2015年開始實行公車公營改革,對承包經營期到期的公交車輛一律收回經營權,不再承包,由公司整合後實行公車公營。4路車原有承包車輛12臺,從2016開始車輛陸陸續續到期,到今年10月份只剩下4臺運力。為了實現改革平衡過渡,避免與承包人發生利益衝突,公司對各承包線路運力「只收不補」,因此在客觀上造成了4路車一時運力不斷減少,候車時間大大延長的客觀現象,也因此導致近年來「經常等不到車」之類的服務投訴明顯增加,這也是公車公營改革所帶來的「陣痛」。
公營所帶來的變化有哪些?
▼
服務質量大大提高,以前存在的公交車招手即停、隨叫隨停、拒載老年人等現象也不復存在,服務投訴下降90%以上。
現在公車公營改革已進入「深水區」
未來幾年
公司將繼續深入推行這項改革
最終全面實現公營
讓寧鄉公交車重新姓「公」
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實惠
校審丨劉飛平
編輯丨周思慧
校對丨黃 杏
記者丨李先強 通訊員丨蘇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