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的南翔古鎮,知名的不僅有南翔小籠包,還有一座古代園林,它和上海豫園、松江醉白池、嘉定秋霞圃和青浦曲水園一起,被稱為上海五大名園,它就是古猗園。
古猗園這個名字很奇怪,這個「猗」字很多人不認識,也有很多人以為是「古漪園」或者「古奇園」,那麼,我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古猗園這個「猗」字的來歷,以及它得以保存到現在的坎坷經歷。
古猗園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原名「猗園」,為當時一個叫閔士籍的河南通判所建。由當時嘉定的竹刻名家朱三松設計布置,以「十畝之園,五畝之宅」的規模,興建了眾多的亭臺樓閣,其中立柱、椽子和長廊上都刻有千姿百態的竹景圖案,可以說「竹」應該是這個園子的設計者和建造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這個園子的靈魂所在。所以在為這所園林取名的時候,園林的主人便參考了《詩經》裡的《淇奧》一篇。
《淇奧》是《詩經》裡一首讚美男子形象的詩歌,是先秦時代衛地(今河南、河北、山東的部分地區)的漢族民歌。這首詩共有三章,每章九句,每章都以「綠竹」起興,借綠竹的挺拔、青翠、濃密來讚頌君子的高風亮節,開創了以「竹」喻人的先河。而這首詩的第一句,便是「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所以閔通判便給自己的園子取名為「猗園」。
閔士籍去世後,猗園約在萬曆末轉讓給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園又先後為陸、李兩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葉錦購得猗園。次年春大興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和修建之初的明朝隔了一個朝代,所以改名為古猗園。據清代沈元祿《古猗園記》記載,園坐廣福禪院西,門對曹家浜,南臨良田萬頃。園中有孤山曲廊,香閣翠樓,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築風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購買了古猗園作為城隍廟的廟園,香客均可入園遊覽。嘉慶十一年(1806年)又再次募捐整修。
以上的史料都來源於網絡,在此表示感謝!南翔古猗園的歷史一直到這裡都還是比較順利的,雖然幾經轉手,園林的主人換了又換,但是這座園子還是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照顧,可是它後來的命運,就非常坎坷了!
鹹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間,太平軍同清軍及"洋槍隊"多次在南翔激戰,園內部分建築被毀。同治至光緒年間,南翔各行業公所陸續修復一些可用的建築,並增建了一些作為行業集議的場所,後來還在園內開設酒樓、茶肆、點心店、照相館,此時的廟園已名存實亡。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於3月3日佔領南翔,古猗園被侵略軍佔用兩個多月。日軍撤退後,園內房屋倒塌,假山崩頹,樹木被砍,花草枯敗。
1933年5月當地愛國人士朱壽朋、陳少芸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園整修委員會,募集銀元6000元進行局部修復,並新建補闕亭,獨缺東北一角,以志國恥,取名"缺角亭"。此時全園的面積為1.8萬平方米。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南翔再遭戰火,園內除缺角亭、小雲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分建築被毀,逸野堂成了日軍的馬廄,花木古物蕩然無存。
在戰亂中不得安生的,除了老百姓之外,還有這些在漫長歲月的洗禮中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名勝古蹟們,生靈慘遭塗炭,古蹟面目皆非,怎一個痛字了得!
抗日戰爭勝利後,鎮政府將其作為公園開放。當地人士又集議修復古猗園,先後籌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繫舟(書畫舫),新建了微音閣、南廳、白鶴亭,並種植了一批樹木花草。
1957年,南翔鎮集資5807元修繕古猗園,3月開工,當年10月1日竣工開放。
1958年,上海市園林管理處撥款13萬元,對公園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園界向西、南兩面擴展,全園面積增至5.84萬平方米。
公園於1959年10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同年,南翔鎮政府將當地原雲翔寺的一對唐代石經幢和一座宋代石塔遷入園中。此後,又將陳少芸捐贈的戰國劍、諸葛鼓等一批文物交給古猗園長期在南廳展覽。王鳴一捐贈了一株已逾百年的重瓣大紅牡丹給公園,移植於五曲長廊北邊。
1962年重建梅花廳。到1963年,公園面積為7.8萬平方米。
由此可見,古猗園在南翔當地百姓們中間的地位和影響力,雖遭戰火嚴重損毀,文物古蹟幾乎蕩然無存,但是人們仍然希望它能夠頑強地「活」下去,正是在老百姓和政府的雙重關愛之下,古猗園度過了它最困難的時期。
可是命途多舛啊!"文化大革命"中,石經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壞,古建築的翹角被砸,明萬曆年間"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的叔父)手跡的石碑被毀,豐子愷等名家書畫和其他文物被毀或被沒收,並從1967年1月起將園名改為南翔公園。
1973年以後,陸續進行修復,並重建了鳶飛魚躍軒、小松崗假山、白鶴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閣。
1977年恢復古猗園的園名,投資28萬元整修。主要是改建公園圍牆,重建繪月廊、柳帶軒和配置花卉。
1979年又投資78萬元進行修建和擴建,公園面積為92畝(6.13萬平方米)。重點是在松鶴園內疊假山,造瀑布,挖河池,種松竹,將石塔移入荷花池中,新建鶴壽軒和改建柳蔭橋。
1981年整修南大門,並把北大門的一對石獅移置於此,在門內新建仿磚雕照壁一座。同年向東徵用土地33畝(2.2萬平方米)。
1982年重建逸野堂。1983年,根據清沈元祿在乾隆十一年所作的《古猗園記》,重新改建北大門,築幽賞亭,種植桂花、叢竹。
1985~1987年,市政府撥款60萬元,在園東部擴建2.2萬平方米的青清園,使全園面積增至9.19萬平方米。擴建工程由市園林設計院謝家芬負責規劃及綠化設計,張永來負責建築設計。青清園以竹造景,並在園中建造了荷風竹露亭、君子堂、翠靄樓、青清園等景點。
1985年熊山改建為龜山。
「文化大革命」的風波之後,古猗園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園裡的亭臺樓閣、花草樹木又多了起來,來園裡參觀休閒的遊客也漸漸多了起來,直到2006年,古猗園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這一路走來,真的是不容易啊!
古猗園主要由四面環水的兩塊島地組成,以五座平橋與兩岸連通,以一座曲橋使兩島相接。劃分為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6個景區。各位看官,如果您想要對古猗園了解更多,請親自去看看吧!上海五大名園之一的古猗園,值得您去看看!